Document
[首页] >> 新闻动态 >> 战线动态 >> 市州区县动态

树立信心拔贫根 巴中市巴州区教科体局扶志扶技亮点新

[四川省教育厅] 发布时间:2020-07-15 09:44 来源:巴中市巴州区教育科技和体育局 分享:

治贫先治愚,治愚靠教育,教育是最大的扶贫。为实现真扶贫、快扶贫、高效扶贫、精准扶贫的目标,巴中市巴州区教科体局针对巴州区连片扶贫开发区,持续开展扶志扶技系列活动,并取得良好的社会反响。

扶贫先扶志

树立脱贫致富的信心、决心

“人穷志不能短,扶贫必先扶志。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巴州区许多边远农村,由于交通不便,信息相对封闭,长期以来形成了自给性或半自给性的封闭经济,形成了贫困成自然的思维定势。“陈旧观念是农村致贫的重要原因,因此首先要解决贫困人口的思想和意识问题。”区教科体局坚持把扶志摆在扶贫工作的优先地位,引导群众树立脱贫致富的信心和决心,激发动力和活力,摒弃等靠思想,主动脱贫。

政策引导扶志。各地根据乡情,灵活创新开展宣传。2019年,全区40所农村成人教育学校共推出各种惠农宣传展板200张,印发宣传资料1万余份,利用在校学生、逢场赶集、送农技知识下乡、基层干部培训等途径,采用《致学生家长的一封信》《教育惠民宣传手册》等宣传形式,面向农村家庭积极宣传党的惠民政策、改革开放发展形势、小康社会建设美好愿景等内容,同时积极宣传介绍巴中市、巴州区的发展战略规划、决策以及巴中的美好前景。

示范效应扶志。区教科体局针对贫困地区开展扶贫产业帮扶工作,并安排培训人员进行培训,重点讲解皂角树的经济价值和产业发展前景。不仅印发宣传资料,还通过视频、PPT等媒体形式,深入浅出地阐释种植的意义,激发村民的兴趣和热情。同时积极向村民推介皂角树种植经验较成功的光辉乡哨台村的发展情况,鼓励村委组织村民实地考察学习。

围绕产业扶志。脱贫无志是因为没好的发展项目,区教科体局在开展扶智扶技惠民行动中,要求各校理清发展思路,因地制宜,协调规划,扶持地方特色产业,明确产业培育措施,壮大优势主导产业,走好以点带面、整体推动的致富路子。大河乡界牌村,采取“电商+农户”的模式,在村里创办了“优土农”“施小厨”等电商品牌,通过销售当地农户生产的土货,带动全村40余户村民农产品的销售,2019年界牌村电商营业额达270余万元。

精准送培送岗

结合实际,因地制宜

送培训到村。区教科体局结合各地实情,有针对性开展进村培训活动。不仅开展职业技能培训进农家活动,还围绕地方特色开展农技培训。培训中,培训员不仅讲解技能常识,而且倾听大家心声,并一一进行答疑解惑。“皂角树育苗要选择树干通直、发育良好、种子饱满的壮龄母树,10月中、下旬是最好的采种时间;播种前须进行催芽处理……”“农药是特殊的生产用品,法律有特别的责任义务要求,使用要严格掌握施药剂量,注意用药安全……”巴州区教科体局培训员充分结合各地实际,有针对性的开展培训,赢得了参训农户的一致好评。2019年区教科体局深入连片扶贫开发区12个乡镇20多个村,举办专题培训30余场,1200余人次参培参训。

送岗位到人。区教科体局充分利用资源优势,组织热心公益的企业进村开展职业信息宣传活动,并送去多个工种和岗位信息,现场发放求职登记表,避免了他们外出求职的盲目性。近三年,通过及时获得招聘信息,把280余名农民工成功送到本地优质企业工作。

送信息到家。结合各地实际情况,区教科体局筛选、编印有针对性、有实用价值的科技信息、致富信息、先进发展经验、求职信息等资料,利用赶集、学生家长会、村干部培训会、进村培训等多种途径,提供信息服务,推广致富经验。2019年,区教科体局通过QQ、微信等途径发布实用信息1100余条。

积极探索技能扶贫之路

切实增强自身造血能力

作为农业大区,巴州区传统农业种植占绝大比例,但农业生产力水平不高,小生产无法适应大市场。针对现状,区教科体局把精准扶贫目光重点聚焦到农村贫困留守人群上,致力于把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效益农业转型。其中,甘泉小学农科教基地在土地规模化经营中率先走出了一条良好的发展路子。鼓励散户、田土面积小、经济效益不好的农户把田土自愿承包给大户,既解决了留守农民的就业问题,又盘活了土地资源,促进了农民增收。

同时,借助巴州区教科体局农科教基地发展经验,通过合作社、家庭农场、龙头企业的带动,动员贫困户将土地、山林、草地、水域、劳动力等生产资源以入股或流转的方式,通过“公司+基地+农户”“企业+农户”“合作组织+农户”等模式,参与到扶贫经济实体中来,积极发展地方产业。采取以奖代补、提供种苗、提供小额贷款或贴息,提供信息、技术等服务,有针对性地引导贫困户发展12项种、养殖业或旅游服务业,依靠自身力量脱贫致富。同时,区教科体局注重同步发展专业合作社,以提高贫困群众的组织化水平,提高抵御市场风险能力。

巴州区教科体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将进一步帮助贫困户建立脱贫致富信心,解放他们的思想和观念,摒弃“安于现状、甘于贫困,宁愿苦熬、不愿苦干”的思想,充分调动脱贫户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积极探索产村相融发展之路,扶业扶能扶智扶技多管齐下,切实增强自身造血能力,从源头上拔出贫根。

(钟云川 汪靖林)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编辑:李垚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