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cument
[首页] >> 新闻动态 >> 省教育厅动态简报

(简报第76期)眉山市建管并举下好成眉教育同城化“一盘棋”

[四川省教育厅] 发布时间:2020-11-25 09:26 来源:四川省教育厅 分享:

眉山市抢抓成眉同城发展机遇,深入贯彻落实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关于实施一干多支发展战略,全面推进成眉教育同城化发展,深化教育开放合作,扩大优质资源供给,下好成眉教育同城化一盘棋,助推成眉教育高质量发展。

一、搭建平台,同频共振谋发展

一是区域联合。组建成眉教育同城化发展领导小组,安排专班专人负责具体联络及协调工作。签订《成眉教育同城化发展合作协议》,两市共建师资培养、数字教育、教育治理等8大共享平台。推动眉山3个区县教体局分别与成都3个区县教育局结对,共促县域教育发展。组建同城一体化区域职教共同体,成立职教区域合作委员会、职教合作秘书处,签署《区域职教合作协议》,在产教融合、中高职衔接、职教集团等8个方面深化成眉区域合作。

二是校际联盟。建立成眉优质学校教育联盟,缩小城际间、校际间办学水平差距。眉山中学等3所高中与成都四七九中分别结盟,签订校际合作协议,在重大教育教学活动、教育科研指导、学生交流等方面开展合作。眉山6区县30所中小学分别与成都30所中小学结对,开展行政互访、名师交流、校际联考等工作。成眉16所中职学校组建职教发展联合体,探索建立专业建设标准联动联调机制,从课程设置、教学质量检测等6个方面深入合作,联合举办财经商贸、旅游服务等5大类专业课师生技能大赛。

三是党建联建。制定《成眉教育系统党建合作工作方案》,在党务培训、支部共建、巡察监督等10个方面开展同城合作,为成眉同城化发展提供坚强政治保障。建立《成眉教育系统党建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实行会议主席年度轮换制,坚持每年至少召开2次全体会议,统筹部署党建同城化工作。组建成眉学校党建联盟,实行党建同城项目化管理、清单式推进,两市第一批20所学校成功结盟,联合制定服务对象选单、会议流程定单、工作任务派单、办理效果评单四单,设置党员示范岗”“党员责任区,发挥党员在成眉同城发展中的先锋作用。

二、共管共治,协同推进强服务

一是教育规划同城。召开成眉十四五教育规划同城编制对接协调会,联合成都市教科院开展眉山十四五教育规划编制工作。在先期专题调研基础上,结合成眉两市同城化发展现状,从两市如何共同提高教育质量、教育综合竞争力等4个方面提出规划策略、发展目标与发展指标,并联合做好重点教育项目收集包装等规划前期工作,为进一步加快成眉教育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的规划基础。

二是教育督导同城。成立成眉教育督导联盟委员会,建立教育督导部门联席会议制度,签署《教育督导同城化发展框架协议》,搭建交流合作、共建共享、同城一体的教育督导工作平台。每年举办1次同城化教育督导论坛,共研教育督导发展新思路。建立统一的同城化教育发展水平监测评估机制,共制督政督学标准、监测评估体系,互派督学开展教育督导。建立督学培训一体化制度,互邀专家组织培训,每年开展至少3次现场交叉观摩学习。

三是教育治理同城。常态化开展成眉教育依法治理共研活动,互通区域教育依法治理工作案例经验,协查协管民办学校办学行为。探索建立校外培训机构智慧监管平台,构建事前、事中、事后监管网,联合开展校外培训机构风险防范及无证无照专项治理,协同更新校外培训机构黑白名单”2次,切实维护成眉良好教育生态。协同推进成眉普通中小学、幼儿园招生工作,同步发布义务教育招生入学、中考热点等政策解答10条,探索实施两地公、民办学校同步报名、同步录取,规范各级各类学校招生办学行为。

三、共享资源,交流互促提质量

一是名校共办。采取建立分校、友好姊妹学校、基地校、联盟校等形式,积极引进成都优质教育资源入眉办学,不断扩大全市优质教育资源总量。目前,引进的冠城七中、成都金苹果幼儿园等5所中小学、幼儿园已建成招生,新增学位1.3万余个;引进成都嘉祥外国语学校、成都外国语学校,项目建设推进顺利,将于2021年建成招生。

二是师资共培。开展成眉学校教师能力素质提升需求调研,联合成都市教科院研制《成眉教育同城化发展师资共培方案》,采取集中培训、名师名校长工作室、名校跟岗与返岗学术论坛等多种形式,开展带、帮、传一助一活动。组织教师参加成都市名师名校长论坛”“川越视界天府师说”“文翁大讲堂等成都名师名专家讲座及研讨会605000余人次。联合举办中小学语文、数学等5个学科优秀骨干教师培训151500人次。选派第一批6名学校管理干部挂职成都学校,开展为期一学期的跟岗锻炼。

三是智慧共享。探索联合建设成都都市圈智慧教育融合大平台,眉山建设智慧教育分平台,通过总平台与分平台互联互通,促进成眉数字教育资源、教学研究和教育大数据等共建共享。成眉两地依托成都七中、石室祥云等网教平台,开展在线同步课堂”“智慧课堂”“专递课堂,眉山217个班级、1183名教师、11420名学生实现在线接收学习。两地共享教研智慧,共研精品课程,目前,已共同开发研学课程10个,统筹制定两市学校研学实践活动年度计划,共建共享研学实践教育资源。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编辑:王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