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cument
[首页] >> 新闻动态 >> 省教育厅动态简报

四川教育动态2020年第43期

[四川省教育厅] 发布时间:2020-12-29 14:05 来源:四川省教育厅 分享:

   

重要工作

罗强专题研究高校德育、科研和后勤工作

我省召开研究生教育会议

全省“十四五”基础教育学校建设规划专题培训举行

队伍建设】

我省全面推动实施新时代卓越校长培养计划

我省以项目化实体化推动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发展

专业建设】

四川大学积极探索综合性大学多学科交叉融合机制

四川师范大学聚焦师范专业建设“靶向发力”提升培养质量

教育信息化

成都市武侯区以课堂变革推进智慧教育创新实践

西南交通大学以教育信息化推动教育教学工作创新

【民族教育

甘孜州新龙县打造精品寄宿制学校培育爱党爱国时代新人

【职业教育

我省夯实中职发展基础实现职普大体相当

教育监测评估】

我省以专项监测精准助力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简讯

【重要工作】

罗强专题研究高校德育、科研和后勤工作。1222日,副省长罗强召开专题会议,听取高校德育、科研和后勤工作情况汇报,安排部署下一步工作。

罗强指出,德育、科研和后勤工作是高校改革发展的重要内容,要统筹指导全省各高校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和省委十一届八次全会精神,深入推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大力提升高校科研水平,完善后勤育人长效机制,坚定不移走内涵式高质量高水平办学之路。罗强强调,要强化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进一步加强高校理想信念教育,提升思政课专任教师和辅导员素质能力水平,抓好思政课内容建设,推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走深走实。要深入开展高校“对标竞进、争创一流”活动,加强人才引育和学科建设,提高高校科研水平。要进一步优化高校后勤管理,统筹做好疫情防控、校园安全、食品安全等工作,发挥好环境育人、文化育人、管理和服务育人功能。

我省召开研究生教育会议。1224日,四川省研究生教育会议召开,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研究生教育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和省委十一届八次全会部署。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甘霖出席会议并讲话,副省长罗强主持会议。

省委教育工委书记,教育厅党组书记、教育厅厅长李江传达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精神和十一届四川省委常务委员会第149次会议关于研究生教育工作有关精神。

会议强调,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部署要求,锚定新时代四川研究生教育2025年和2035年分两步建成具有中国特色、四川优势的研究生教育强省的总体目标,深化改革创新,走内涵式高水平高质量发展之路,奋力开创四川研究生教育崭新局面。

会议要求,要从立足国家发展新节点、服务经济发展新格局、着眼研究生教育新阶段等主动担当时代使命。要强化系统观念,推动学科群全面发展、促进师生全面发展。要紧跟国家需求,坚持“四个面向”,全面建强基础学科,优化调整应用学科,保护传承冷门绝学,推动研究生教育更好服务国家建设。要强化分类推进,区分培养单位类别、学校类型、办学条件和学位类型,找准学校优势、目标定位和着力重点,推动特色化差异化发展。要加强组织领导,统筹整合资源,强化协同配合,提升研究生教育整体水平,为加快建设研究生教育强省、推动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全省“十四五”基础教育学校建设规划专题培训举行。近日,教育厅开展了全省“十四五”基础教育学校建设规划专题培训。

会议全面回顾了我省十三五基础教育学校建设的成效。2015年以来,全省累计投入资金715.5亿元,通过实施学前教育行动计划”“全面改薄”“薄改与能力提升”“改善普通高中办学条件”“教师周转宿舍建设等基础教育重大工程建设,新建校舍1818万平方米,幼儿园、小学、初中、普通高中生均校舍面积分别增加1.821.751.032.34平方米;新建运动场1258万平方米,幼儿园、小学、初中、普通高中生均运动场面积分别增加0.591.671.361.58平方米;新购置图书1162.6万册,课桌凳114.1万套,教学仪器设备180.8万台(套),小学、初中、普通高中生均值分别增加865.8828.3905.4元;新建“无线校园”790所,新购计算机62000多台,改扩建网络教室1155间,全省中小学(含教学点)互联网接入率100%,带宽100M以上学校达100%,带宽200M学校达96.8%;新增义务教育寄宿学位18.6万个,小学、初中生均宿舍面积分别增加0.70.09平方米;大力推进食堂建设,满足师生就餐需求,营养试点县食堂供餐率近100%;推动实施“厕所革命”,全省中小学生均厕所面积达0.35平方米,卫生厕所学校比例达到100%

会议指出,全省基础教育学校办学条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学校校舍质量、育人环境、抗灾防灾能力显著提升,在近年来多次自然灾害面前经受住了考验,没有发生一起因校舍垮塌造成师生死伤事件,学校成为当地灾害避难的重要场所,为广大教师职业发展提供了宽广的舞台、为留住教师安心从教提供了坚强保障,为“五育并举”、学生养成良好习惯创造了条件,为打赢疫情防控、校园平安阻击战贡献了力量。

会议要求各级教育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要认真学习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和省委第十一届八次全会精神,探索按经济社会规律布局学校,按教育教学规律立德树人,统筹推进学校布局调整和学校建设工作。针对学校建设缺乏统一规划、临时起意多、项目储备不足、现有工程项目进度缓慢、学校建设缺乏环境育人氛围、个别地方有办豪华学校的冲动等建设过程中的问题和困难,破解当前基础教育“城挤乡弱村空质低”难题,提出了具体要求。一是要优化学校布局,以布局贯穿建设规划始终。按照普通高中进城进市、义务教育集中集约、学前教育“就近就便”的思路,重点在城区新建学校,在人口密集、交通便利的中心镇完善寄宿制条件。二是要统筹规划建设,以规划引领项目立项储备,做好建设项目储备和培育,建立全省基础教育项目储备库,凡是建设的项目必须进入教育项目库。三是要分步实施计划,以计划落实推动事业发展,做到成熟一个实施一个,建设一所建好一所,以规划引领资金分配拨付,落实学校项目建设,确保一张蓝图绘到底。在资金筹措上,要统筹发改委基础教育提质扩容工程、财政部和教育部各大专项、省级重大项目和市、县各级资金,资金跟随项目走。努力通过五年左右的调整、建设,为实现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打下坚实基础。(基建后勤处)

【队伍建设】

我省全面推动实施新时代卓越校长培养计划。近日,四川省新时代卓越校长培养计划首期5个培训班分别在华东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开班,标志着我省新时代卓越校长培养计划全面启动。1)强化顶层设计。教育厅、财政厅联合制发《四川省新时代卓越校长培养计划(试行)》,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决策部署,确定自2020年起,每年遴选一批优秀校长,以3年为一个周期,以提升校长的思想政治素质、专业化水平和创新能力为导向递进培养,计划十年培养1200名“有情怀、有思想、有能力、有作为”的卓越校长(书记),培育1200所高品质学校,引领全省中小学校长专业发展,打造全省基础教育的领航动力引擎。2)逐级遴选人才。面向全省中小学校,从教育理想和教育情怀、事业心和责任感、办学治校理念和教育管理能力,教育研究水平和自我发展需求等多方面、多维度,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对标“抗大一期”和“红大一期”,通过个人自主申报—县市初筛推荐—省级综合评审等程序,遴选热爱教育事业,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的中小学优秀校长参训。2020年首批遴选100名参训人员,名单由教育厅主要负责同志亲自审定,开班仪式由分管副厅长亲自参加,着力培养未来的教育家和基础教育领军人才。3)优化培养方案。面向全国公开评审遴选我省首批新时代卓越校长培养计划承训机构,确定由教育部小学校长培训中心、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教育部首批全国职业院校校长培训基地所在的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分别承担中小学和中职校长培训任务。各承训机构量身定制卓越校长三年培养方案,分别为学员配备理论和实践“双导师”,按照学行结合、产出导向,目标递进、螺旋提升的培养策略,分阶段开展培养,着力打造卓越校长孵化基地、成长摇篮和成才沃土。4)筑牢保障体系。统筹“省培”“国培”经费,将新时代卓越校长培养计划作为教师培训工作重点给予资金支持和保障;健全区县骨干校长—市州优秀校长—省级卓越校长的中小学校长培养体系,建立大咖导师团+省内高校+卓越校长(名师名校长)鼎兴工作室+优秀校长的学习共同体;实施科学监测,强化正向激励,按年度发布卓越校长培养质量报告,将卓越校长培养情况作为校长职级职务晋升、职称评定、评优选先和绩效考核重要内容,营造教育家脱颖而出的体制机制,服务加快构筑四川教育“鼎兴之路”。(人事教师处)

我省以项目化实体化推动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发展。1)出台行动计划。出台《四川省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五年行动计划(2019-2023)》,要求5年之内每所高校均要达到人员配备要求,每所高校都要制定并执行符合辅导员队伍实际的专门管理办法,完善专职辅导员职务职级“双线”晋升办法,实行职务(职称)评审单列计划、单设标准、单独评审,办学超过10年的高校至少要有5%的辅导员达到高级职称。从2020年开始,全省实施辅导员队伍建设十百千万工程,每年在高校建立10个辅导员名师工作室,举办100名辅导员先进典型评选活动,培训1000名骨干辅导员,实现10000名辅导员素质大提升。高校认真贯彻落实,纷纷出台实施细则,在全省上下形成了省统筹、校落实的良好局面。2)注重平台搭建。注重为辅导员搭建各种锻炼成长平台,努力提升辅导员职业技能和素养。搭建技能交流提升平台,坚持每两年举办辅导员素质能力大赛,并积极选送优秀辅导员参加教育部组织的有关比赛,成绩逐年上升;搭建网络思政平台,引导辅导员开通微博、微信公众号,要求辅导员入驻易班,通过易班等平台积极开展思政工作,并积极试点把网络文化成果纳入职称评定等范畴,引导辅导员开展网络思政工作,推动思政工作联网上线;搭建培训培养平台,依托教育部和四川省辅导员培训基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培训中心、全国高校网络思政中心四川分中心对辅导员开展专题培训,设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高校辅导员专项),支持高校辅导员积极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研究。3)强化考核评估。把辅导员队伍建设纳入相关考核,强力推动各项要求落地落实。把辅导员配备情况纳入省属公办高校绩效考核范畴,与对高校的绩效拨款挂钩,视配备情况予以扣分,每扣1分就减少拨款10万元;纳入意识形态工作报告内容,要求高校结合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有关要求,每半年向教育厅报告一次辅导员队伍建设进展情况;纳入高校党委书记述职重要内容;纳入舆论监督重要内容,通过有关媒体宣传先进、通报后进,以舆论监督方式推动辅导员工作不断前进。4)提升职业荣誉。坚持每年举办辅导员年度人物评选活动,并在四川日报、教育导报、教育厅网站上开辟辅导员专栏,每年对30名辅导员年度人物进行专题宣传,每年联合四川电视台制作《我是辅导员》专题节目巡回播放。2019年,省教育厅联合省电视台在教师节前夕举行了“最美教师、荣耀四川”专题晚会,邀请优秀辅导员宣讲育人动人故事,在注重精神奖励的同时,也对优秀辅导员给予一定物质奖励。(宣思统战处)

【专业建设】

四川大学积极探索综合性大学多学科交叉融合机制。1)加快建设学科交叉平台。召开医学+”“信息+”工作推进会、工科建设推进会,部署学科交叉平台建设。深入推进泛在电力物联网研究中心、互联化工研究中心、智慧水利研究中心、工程科学计算与数据分析中心等“3+1”工业互联网研究中心建设,重点瞄准学科发展前沿和行业产业发展需求开展交叉融合攻关,着力打造互联网+工科学科交叉实体科研平台。聚焦医学人工智能、新型医用材料及高端诊疗设备研发等,建成基于5G的医学服务转化平台、医学+信息中心、医学+制造中心、医学+材料中心等医工结合“1平台+3中心,深入推动医科与理科、工科交叉融合。发挥医工结合优势服务疫情防控,牵头承担14项部省级疫情应急科研项目、自筹资金启动40项应急攻关科研项目,研发的重组蛋白新冠疫苗获国家药监局批准临床试验,并在《自然》杂志发表相关研究成果。医工结合取得阶段性成效,目前,华西医学健康医疗统一社会服务平台、5G智能智慧医疗应用创新示范平台、西部地区健康医疗大数据资源高地与应用平台、医工结合研发支撑与转化应用平台等医疗信息平台已正式发布;医工结合取得移动智慧就医、远程超声、人工智能、口腔生物材料、医用功能材料等48项成果。2)强化交叉融合条件保障。调整学科建设部门设置,组建发展规划处,将学科建设与人财物核心资源配置相结合,全面强化学科交叉融合组织保障。进一步做强华西医学中心,增设医学学科建设部,推动医学资源整合,促进医学学科交叉融合。完善科研考核评价标准,出台《关于完善学术评价体系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强化跨界协作和交叉融合,在医学+”“信息+”等交叉平台实行成果多算制,打破院系考评壁垒,着力构建跨学科合作的学术评价和成果共享机制。加快建设学科交叉融合物理空间,增加教学科研用房,为开展学科交叉融合、培养创新人才提供有力支撑,目前,多学科交叉融合平台及艺术教育中心持续推进,高分子科学与工程创新中心、生物治疗协同创新中心等一批项目竣工验收。3)推进“跨学科—贯通式”人才培养。强化跨学科贯通式人才培养顶层设计,出台《新时代本科教育改革与发展大讨论指导意见》,明确把多交叉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导向;制定实施《跨学科贯通式拔尖人才培养实施方案》,更加注重发挥学校文理工医多学科优势,构建全覆盖、多层次、多类型的跨学科贯通式拔尖人才培养体系;研究制定《交叉学科研究生培养实施办法》,重点从招生、培养和管理三个方面推进多学科交叉创新人才培养。设立玉章书院,依托书院建立跨学科学术社团,构建交叉融合学习社区;开设医学+”“信息+”等跨学科课程及课程群,打造由院士等大师领衔的5个交叉创新班,以及力学+软件工程”“临床医学+信息科学10余个交叉实验班,建设数学+经济”“软件+生物”“口腔+软件4个交叉复合专业,着力打破学科专业组织边界,培养学生多学科知识结构和学科视野以及探索未来的潜质与能力。(四川大学)

四川师范大学聚焦师范专业建设“靶向发力”提升培养质量。1)立足办学愿景,构建人才培养体系。根据“三心四能五结合”人才培养总目标,明确“培养信念坚定、师德高尚、知识扎实、业务过硬、眼界宽阔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师资”的师范类人才培养目标,形成“课程体系+成长环境”的教育理念,建立“内生发展、帮扶指导”的教学制度,构建“多元培养+个性成长”的培养模式和“过程监控+多元考核”的评价机制,全面构建“培养目标+教育理念+教学制度+培养模式+教学评价”相融合的“五位一体”人才培养新体系。2)强调产出导向,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根据“学生中心、产出导向、质量持续改进”的师范专业认证理念,从2018年开始全面修订师范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课程大纲、课程实施大纲等,重构目标定位和毕业要求,严格落实师范类专业认证尤其是在课程体系设计、实践教学安排、课程结构比例等方面的有关要求,构建基于产出导向(OBE)的持续改进质量保障机制,建立“三个三”产出机制,不断强化三个达成度评价机制、完善三大支撑机制、形成对接课程目标产出应知应会、对接毕业要求产出学习成果、对接培养目标产出师范人才的产出机制。系统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跨学科复合型培养计划”“乡村公费师范生计划”等系列重大计划,分类形成适应不同区域基础教育需要的乡村教师、骨干教师、卓越教师的师范生培养体系。3)聚焦学生中心,实施课程教学改革。按照目标性原则、发展性原则、主体性原则,在师范专业中推行课程评估试点工作,严格按照认证标准和理念,分课程实施前、实施中、实施后三个阶段开展课程评估,综合评价课程教学质量及建设质量。切实加强已立项的国家和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共享课程、视频公开课程等课程建设,开展混合式教学和“翻转课堂”改革,组织编写教师教育特色教材、实践教材,选聘100余位基础教育一线教师参与课程教学和课程建设,建成“中学课堂教学资源库”等8个资源库,引进名师授课案例等示范性资源2万余种,“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等职后培训资源3000余种。4)强化素质养成,推进综合育人改革。积极推进“师德课程+课程师德”模式,深入实施“十个一”教育养成制度,贯通第一课堂、第二课堂,强化学生综合素质养成。完善创新训练支持方式和学分认证制度,支持师范生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积极支持和鼓励师范生参加各类学科、教学竞赛。积极构建学校内外协同育人机制,校内形成“招生-培养-就业-培训-队伍支撑-条件保障”的协作机制,强化部门联动、统筹协调、同向同行,优化“三全育人”格局;校外建立和完善学校、地方政府、中小学、教研培训机构“四位一体”协同育人机制。5)突出实战能力,创新实践训练模式。建立从第一学期到第八学期不断线、从单项到综合、从基础到创新的师范生实践训练模块。完善“观摩-评价-仿真-综合-创新”五步师范生能力训练模式,构建师范生向一线教师学习的反思性实践体系,持续加强师范生实践训练、强化“一践行三学会”的实践体验。持续加强首批师范类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师范生教学能力综合训练中心”等平台建设,加强“三字一话”、微格教学等能力训练。建立“教育实习(顶岗实习)+成果展示+反思研习”的一学期教育实习模式,实施实践教学小学期的综合实训模式。持续举办“我与名师面对面”“我为母校献堂课”等系列活动,增强对师范生成长的引导和熏陶。(四川师范大学)

【教育信息化】

成都市武侯区以课堂变革推进智慧教育创新实践。1)以“双线融合”推动课堂变革。将线上线下融合教学作为课堂变革突破口,利用大数据平台精准采集学生阶段性学业数据,形成个体、班级、年级学业报告,针对学生薄弱环节,推送智能资源,提高教学针对性。全面实施“自导式教学”,通过信息化手段,探索教学流程再造和教学分级监管,将教室黑板、教师平板和学生终端联通,实现个性化推送、可视化呈现、立体化交流、即时化评价,增进课堂学习的交互协作。坚持将每天的每道作业题目进行知识标签电子化,常态化收集整理学生作业以及课堂检测数据,帮助教师实时了解学生的掌握程度,实现大数据背景下的精准备课、高效自学。2)以“数据驱动”整合融通应用。建好一个数据中台,与高校合作,联通省、市、区、校、个人五级数据体系,汇聚融合各级各类系统,进行数据交换、清洗、分析。出台一套融通政策,编制《软件数据标准》《软件管理办法》《“让数据跑路”工作实施方案》等,统一数据标准,规范数据流转。着力两项数据应用,开展师生“数据画像”,通过课堂互动采集学生动态数据,从5个视角、14个维度构建学生成长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根据教师工作业绩、评优晋级、示范引领等数据,分层分类对优秀教师、骨干教师、新进教师进行分析、诊断、干预,促进教师专业发展。3)以“大资源”推动服务供给个性化。实施“一网通用”。利用15G物联网,建设1个校园管理平台,实现学校N个场景的集成管理,构建形成“1+1+N”的“智慧校园”建设路径;启动建设“教室雪亮工程”“教室清听工程”,改造室内声光环境,提升师生获得感;与中国移动合作,在4个学段分别打造1所智慧校园样板校。探索“一卡通行”,开放部分校园博物馆等场景资源,面向全区学生跨校预约参观学习,实施区域特色课程“选课走班”,在提升场景资源使用效益的同时,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普及“一空间通学”,依托武侯教育“三顾云”网络学习空间,开展学科资源体系化建设,实现自动推送,搭建混合式教学载体,向师生精准推送高适配的资源和教学服务。现已集中建成“人工智能教育基地”,配套相关课程800余节,鼓励开放校园“微博物馆”、创新实验室、主题教育文化区域等场景资源,供全区学生预约参加。(信息化处)

西南交通大学以教育信息化推动教育教学工作创新。1)与课程思政深度融合。加强课程思政教学“云指导”,开设“云端讲坛”工作坊,围绕“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与实施”等专题开展在线指导,增强教师开展“课程思政”的意识和能力。搭建课程思政建设线上成果展示平台,以视频、文字、图片、语音等形式,在网络平台专题展示课程思政建设成效,形成辐射带动。利用“学习强国”等平台,上线《高速铁路工程》《工程伦理学》《走进心理学》等系列线上课程思政示范课,并将课程向社会开放。2)与课程教学深度融合。构建智能学习环境、学习生态系统、交互学习系统,推动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的转变。打造集智慧教学、线上考勤、远程互动、环境智慧调节、线上质量监测等于一体的新型现代化智慧教室系统,营造“移动互联网+智能终端”的学习环境。广泛收集疫情期间师生关于线上教学的意见建议,持续推进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方式。引进“雨课堂”等线上教学平台,引导鼓励教师积极使用智慧教学工具。面向全校教师开设教师混合教学与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研修班,通过“在线学习+课程设计现场点评”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形成有特色、多元化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加大国内外优质数字化教学资源引进力度,建立满足个性化、自主化学习需求的“学习生态系统”,提升学生网络学习和自主学习能力。3)与教育服务深度融合。建设安全、可靠、便捷的本科教学综合服务平台,兼具人才培养、教学研究、移动教学等多项功能。采取扁平化、专业化服务方式,面向学生、教师、家长、辅导员、教学管理员等不同用户提供各具特色的服务,努力构建管理育人新生态。整合业务流程,通过自助打印、网上办事等,实现“一站式”办结服务,在疫情防控期间为学生提供各类电子证明近万份。4)与质量评价深度融合。探索建立“以学为中心”的课程质量持续提升机制,结合学校《本科生课程质量保障工作手册》建立校级课程质量评估系统,形成“评估—反馈—改进”的评估工作模式,有效提升课程评估与改革的效率。加强对评估数据的分析运用,为教师改进课程教学、学校制定政策等提供重要数据支撑,入选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23门。探索建设支持校、院两级协同的课程质量评估信息化平台,逐步实现课程评估全覆盖。(西南交通大学)

【民族教育】

甘孜州新龙县打造精品寄宿制学校培育爱党爱国时代新人。1)党建引领培根铸魂。强化学校党组织建设,校校建立党建工作室,将党建工作与学校各项工作深度融合,确保教育沿着正确方向发展、始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充分发挥红色教育阵地作用,校校建设红色文化角,开展“唱红色经典、观红色影片”“热爱伟大祖国·共建美好家园”“我爱我的民族”等主题活动,弘扬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推进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团结教育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引导师生树立正确的祖国观、民族观、文化观、历史观,不断增强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立优秀党员与骨干教师双向培养机制,注重把骨干教师发展成党员,把党员教师培养成骨干教师。建立党员学生“一对一”帮扶机制,关心关爱学生学习生活情况,让学生切实感受到党的关怀和温暖。2)要素牵引控保并重。紧紧围绕学生“进得来、留得住、住得好”目标,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不动摇,优化学校布局,加大经费投入,改善办学条件,落实资助政策,做好各项要素保障。科学规划“一圈三点两层面”校点布局,部署寄宿制学校47所,满足8026名学生的寄宿需求,切实解决农牧民子女因路途遥远而“进不来”的问题。2016年以来,共投入1.36亿元用于教育发展,实施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校园文化打造和风貌改造等项目60余个,新改建校舍8.5万平方米,切实解决农牧民子女因学位床位不足而“住不好”的问题。抓紧抓实控辍保学工作,强化定期比对户籍、学籍、贫困户子女信息,督促家长落实送子女入学义务,近三年化解销号失辍学适龄儿童少年2115人,切实解决农牧民子女因认识不足而“留不住”的问题。全面落实十五年免费教育、“三包”政策,2016年以来共投入1.27亿元,惠及学生3.21万人次,把群众教育负担减轻到最低,切实解决农牧民子女因无力承担费用而“读不起”的问题。(3教育引导立德树人。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目标,坚持把寄宿制办学作为最大的民生福祉来推动,强化内务管理,强建治理能力,强抓内涵发展,强推质量提升。立足课堂教学主阵地,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提升藏语文教学水平,构建“五育”并重的现代教育体系。先后制定《新龙县中小学校后勤管理制度》《新龙县中小学校学生宿舍管理制度》等规章制度,创新开展“点到人、人到点”“菜品精细分解”“宿舍管理人人参与、人人动手”等精细化管理,教育引导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按照“一校一品”搞好校园文化建设,合理安排校园文体活动,组建各类兴趣团队,充分依靠小农牧场强化学生劳动实践实现学生多元特色发展。(民族教育处、甘孜州教育和体育局)

【职业教育】

我省夯实中职发展基础实现职普大体相当。2020年,我省深入贯彻《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推动高中阶段两类教育协调发展,全省中等职业学校招生40.86万人,完成年度目标任务37.9万人的107.8%,招生职普比47.7552.25,实现全省高中阶段招生职普大体相当。1)强化统筹,精准下达中职招生目标任务。将“确保高中阶段职普大体相当”纳入对市(州)政府目标考核。制定《2020年市(州)户籍初中毕业生升入中职学校目标任务》,分区分类、精准施策,合理确定各市(州)职普招生比例。完善中职招生办法,印发《关于做好2020年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工作的通知》,对加强高中阶段教育招生统筹、强化中职招生目标考核、加强学籍管理、做好招生宣传等提出明确要求。召开全省中等职业教育工作视频会,全面部署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工作。2)服务发展,优化中职学校专业布局。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区域人口变化、城乡一体化发展需求,关、停、并、转“小、散、弱”中职学校,2020年全省具有中职教育招生资格的学校457所,较2019年减少29所。对接产业需求优化专业结构布局,支持增设产业发展和社会民生急需紧缺中职专业207个,撤销或暂停中职招生专业96个。中职专业覆盖了19个专业大类的223种专业,专业布点3569个。通过实施中职学校“双示范”建设工程,推进50所省级示范校和100个示范专业建设,扶持薄弱学校标准化建设176所,做强做优中职学校。3)加强规范,实施“五禁五不”专项治理。实施阳光招生,规范招生行为,印发《关于开展中等职业学校招生“五禁五不”专项治理工作的通知》,20206月起,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为期3个月的中等职业学校招生“五禁五不”专项治理整治行动。各地按照“属地管理”“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对属地中等职业学校、初中学校进行拉网式排查,设立公开的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工作监督举报电话、电子信箱,对发现的问题立即纠正,并通过招生信息平台和当地主要新闻媒体向社会公布相关信息,2020年全省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工作总体平稳有序。4)精准帮扶,做好贫困地区招生工作。深入实施民族地区“9+3”免费教育计划,遴选95所优质中职学校承担9+3”免费教育计划培养工作,2020年面向藏彝区招生9640人。开展职教精准帮扶,2020年全省中职学校招收深度贫困地区建档立卡学生4266人。助力控辍保学,根据劝返复学青少年的文化知识基础和身心特点,通过职业教育补偿教育让3000余名劝返复学的孩子在职业学校学习成长。推进川浙、川粤职业教育东西协作,深度贫困县496名学生前往浙江、广东接受优质中等职业教育。5)创新管理,搭建统一招生信息平台。完善招生工作机制,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创新招生工作管理,启动高中阶段教育统一招生平台建设。印发《关于做好高中阶段教育统一招生平台有关工作的通知》,从2020年起,分阶段建立全省高中阶段教育统一招生平台,逐步实现中职招生信息化管理。依托“统一招生平台”顺利完成普通类三年制中职招生网上信息发布、网上录取数据报送等工作。6)加强宣传,营造风清气正的招生环境。举办以“人人出彩,技能强国”为主题的四川省2020年职业教育活动周,大力宣传职业教育方针政策、经验成就,各市州、学校开展相应主题活动,充分展示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贡献,营造全社会支持和参与职业教育发展的良好社会氛围。召开中职招生媒体通气会,印发《关于做好中职学校招生宣传工作的通知》,建立省、市、校三级宣传工作机制,全方位、多渠道宣传职业教育、宣传中职招生政策、办学成果,激发正能量,引导广大学生更好选择适合的教育。(职教处)

【教育监测评估】

   我省以专项监测精准助力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四川省基础教育监测评估中心自2013年以来,按照“数据权威,模型科学,结论可靠,成果共享”的基本思路,坚持常态化、精准化实施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专项监测,服务推进全省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截至2020年底,我省已全域通过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县省级检查。1)对标对表,服务规划落实。对标全省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规划,利用全省教育事业统计数据,依据国家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督导评估认定标准和指标实施监测,反映全省每年度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进展情况和实现目标的可能性。监测结果用于省市督导、县校自查,为执行、调整、优化规划提供依据,促进规划落实落地。2)分类分层,全面反映实况。着力于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和县域内校际均衡差异系数两类8项指标,坚持低重心、全覆盖、多视角,对全省183个县所有纳入义务教育基本均衡督导评估的学校实施监测。从省、市、县、校四个层面分类报告相关结果,实现成绩与问题科学量化、精准定位,形成对全省县域义务教育发展水平的立体化、全面化认识,服务全省工作统筹安排。3)问题导向,及时预警预测。瞄准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点、难点,坚持服务“保基本,兜网底,缺什么,补什么”,建立科学的监测模型,充分发挥预见预警预测功能。通过监测反映不同全省及各地在县域达标、学校达标、指标达标方面的变化,对存在的问题落实到县、落实到校、落实到具体指标,力求问题和短板早知道早干预,工作防懈怠防滑坡。4)动态发布,共享监测成果。聚焦监测结果反馈与应用,坚持定性与定量结合,以专题简报、全省总报告、分县报告等形式发布县域义务教育均衡监测报告,明确工作中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满足从不同层面迅速准确了解和掌握当年实际情况的需求。其中,形成的《四川省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监测报告》连续7年公开出版,使全省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接受各界监督,服务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省教科院)

【简讯】

1221日,教育部关工委常务副主任姚喜双以视频会议形式开展加强四川省教育系统关工委建设调研。(离退休处)

1222日,教育部召开7省区学前儿童普通话教育工作推进视频会,戴作安代表四川作交流发言。(社会与民办教育处)

1224日,2020年四川省书法水平测试工作研讨会在眉山召开。(省考试院)

1224-25日,全省基础教育综合改革暨教学和德育工作会议召开。(基础教育处)

1224日,教育厅召开2020年“双高计划”建设暨2021年高职单招工作视频会议。(职教处)

1225日,四川省首届“课程思政建设及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能力提升高级研修班”在绵阳开班。(电教馆)

1226日,2021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开考,我省20.89万名考生在21个市州84个考点参加考试。(省考试院)

1228日,全省深化教育督导体制机制改革会议在成都召开。(督导审计处)

▲近日,我省发布关于做好2021年普通高考补报名工作的通知,网上报名时间定为20211149:001717:00。(省考试院)

▲近日,全省事业单位脱贫攻坚专项奖励名单公布,四川省教育考试院荣获先进集体记大功奖励。(省考试院)

▲近日,凉山州教育信息化管理者高级研修班在成都举办,共计培训凉山州各级教育部门领导及管理人员、中小学校长等149人。(电教馆)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编辑:王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