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cument
[首页] >> 新闻动态 >> 省教育厅动态简报

(简报第27期)成都中医药大学做好“加减乘除”深化消费扶贫

[四川省教育厅] 发布时间:2020-05-15 11:19 来源:四川省教育厅 分享:

成都中医药大学结合学科专业优势,运用“加减乘除法”,加大对定点扶贫单位国家级深度贫困县甘孜藏族自治州得荣县、凉山彝族自治州盐源县的消费扶贫力度,带动当地产业持续发展,持续激发贫困县、乡、村、户依靠自身努力实现脱贫致富奔康动力,推动盐源县和得荣县顺利实现户脱贫、村退出、县摘帽。

一、深化工作“加”力度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成立以校党委书记和校长为组长的扶贫工作领导小组,把脱贫攻坚列入年度党政工作要点,作为学校每年“十大民生工程”之一大力推进。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消费扶贫工作,制定消费扶贫工作计划,由校领导带队到受扶地调研指导,推动工作落地落实。先后选派10名青年干部到得荣县、盐源县挂职、驻村帮扶,全力对接和落实消费扶贫各项工作。

二是加大资金投入。安排消费扶贫专项经费,近5年共投入200余万元资金,以高于市场价水平加大投入力度购买盐源县、得荣县农产品。为尽力消除疫情对脱贫攻坚的不利影响,2020年已预算103万元,切实加大对受扶地农产品采购力度。积极帮助受扶地筹集各类产业发展资金,有力促进2个定点帮扶村实现集体经济零的突破并不断发展壮大,实现农户人均增收和集体分红1000元以上,促进受扶地高质量脱贫并巩固脱贫成效。

二、对接市场“减”环节

一是实现线下消费“直通”。把学校食堂当作贫困地区农产品稳定的终端市场,采用“农户+合作社+帮扶单位”的模式,发展农户增收短平快的土豆产业,减少市场转销环节,实现受扶地产品“从田间地头到餐桌”的“直通”。发展利于保障农户长效脱贫的花椒等药食两用产业,牵头促成受扶地与花椒商城、零售连锁店等企业签订采供协议,推动贫困地区产品直接对接消费市场。

二是实现线上平台“直销”。与中国电信联合打造“互联网+中医药扶贫”新模式,带动受扶地和贫困地区药农从传统销售渠道向互联网+转型,现已上线乌梅、青梅、青梅露、青梅酒、酸梅汤5个产品,打通产业帮扶“最后一公里”,做到“没有中间商赚差价”,既带动药农增收致富、脱贫奔康,又扩大中医药种植基地影响力和知名度。

三、聚合力量“乘”效能

一是发动师生助推消费扶贫。建立教职工福利实物采购消费机制,分期分批为全校教职工采购受扶地土豆、苹果、树椒等农特产品。在校内教职工餐厅开设受扶地农特产品专柜,销售受扶地农特产品,定期举办农特产品展销活动。在师生餐厅开设扶贫特色菜品供应窗口,鼓励师生“以食代捐”,助力脱贫攻坚。每年定期发布“助脱贫献爱心”倡议书,号召全校师生“以购代捐”“以买代帮”,2019年国家扶贫日师生捐款达30万元。将消费扶贫作为师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内容,让师生更加了解扶贫、主动参与扶贫,进一步涵养家国情怀。

二是联系企业助力消费扶贫。动员联合多方力量参与消费扶贫,形成全民合力脱贫攻坚大格局。联合中国电信等企业,为盐源县、得荣县、成都市大邑县、绵阳市安州区和平武县打造扶贫产品电商平台,大力发展线上销售业务,打通消费者和农户之间的信息壁垒。联合调味品公司,帮助得荣县生产树椒、蜂蜜、核桃和松茸“得荣四宝礼盒装”。联系中药饮片公司,与得荣县签订按市场价兜底收购花椒协议。联系豆瓣生产公司帮助得荣县生产加工树椒酱。联系校友企业,按市场价兜底收购盐源县、昭觉县和得荣县中药材。

四、巩固成效“除”旧习

一是党建扶志,祛除“等靠要”观念。安排校内4个分党委与盐源县、得荣县党组织结对共建,通过组织联建、党员联管、活动联办、资源联用等方式,指导受扶地党支部严格落实“三会一课”制度,近5年,共培养入党积极分子5名、党员8名、致富带头人2名,打造一支“永不撤走的扶贫工作队”,带领群众发展适宜产业,致富奔小康。充分发挥扶贫干部作用,以农民夜校为载体,开展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感恩奋进教育,营造以好吃懒做和等靠要为耻、以艰苦奋斗和勤劳致富为荣的脱贫攻坚氛围,引导群众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激发群众主动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

二是加强宣传,传递脱贫攻坚正能量。树立“带动农户增收脱贫致富就是最好的宣传”理念,让老百姓在发展生产中得到大家都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在高校消费扶贫工作中尝到“甜头”,让老百姓自己奔走相告、口耳相传、相互影响、相观而善,成为脱贫攻坚的有效宣传员,激发贫困群众想脱贫、争脱贫、比脱贫的热情。充分利用报刊、广播、电视、网络、微博、微信等媒体,加强脱贫攻坚和消费扶贫宣传,全面展示学校扶贫成绩、生动实践和特色亮点,扩大学校定点扶贫社会影响力,传递脱贫攻坚正能量。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编辑:王 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