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cument
[首页] >> 新闻动态 >> 省教育厅动态简报

(简报第31期)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四个一”模式助力精准扶贫

[四川省教育厅] 发布时间:2020-05-29 17:49 来源:四川省教育厅 分享:

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围绕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大局,积极发挥专业人才和智力优势,创新构建“一村一支撑、一村一新品、一村一项目、一村一培养”精准扶贫模式,助力对口帮扶县、乡、村纾解脱贫难题、增强内生动力,顺利实现脱贫摘帽。

一、发挥科技扶贫优势,构建“一村一支撑”

一是坚持需求导向,精准路径扶贫。组织学院相关专家到对口帮扶地区开展实地考察、深入研判,结合当地自然条件和种养殖产业发展实际情况,立足学院自身专业、科研优势,精准对接当地需求,确定“每一个村都有科技支撑”的科技扶贫方向,始终坚持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做、鼓励农民做、帮助农民卖。

二是坚持科技指导,开展科研扶贫。组建专家科研团队,探索适宜当地培植生长的经济作物,以科研指导扶贫,用扶贫驱动科研。联合喜德县以《中药材白芨示范推广及产业化》《“菌菌轮作、药菌套作”综合栽培模式推广示范及产业化》为题申报凉山州科技项目,获得立项及50万元帮扶资金支持。目前,白芨及羊肚菌种苗在该县推广情况良好,经济效益明显,成为当地重要脱贫经济作物之一。

三是坚持深入一线,推广技术扶贫。组织农业技术专家赴对口帮扶村深入贫困户家中进行考察调研,为当地发展特色产业提供规划支持和农牧技术服务上百次。组织技术培训班,引导当地农户开展科学生产,惠及百姓3万人次以上。

二、探索产业扶贫特色,打造“一村一新品”

一是探索可持续产业扶贫模式。始终坚持把强化产业帮扶注入发展新动力作为扶贫工作的重中之重,注重精准施策和创新突破,探索形成“一村一新品”产业帮扶新模式。在崇州市大雨村引导建立四川首个“稻虾体验馆”,探索形成“高校+专合组织+创业团队+贫困户”的休闲旅游产业发展模式,实现当地贫困户人均收入同比增收30%以上。

二是创建区域主导农业产业链。组织专家团队帮助设计形成符合帮扶地区自然资源与产业现状的镇域农业产业规划。协助凉山州打造国内首个“彝族金耳之乡”“彝乡金耳产业研究院”,形成区域特色支柱产业,协调300余万元产业扶贫资金,建成标准化厂房。经过发展,年生产“金耳”可达50万袋以上,预期年产值逾700万元,户均年增收超4000元。

三、推进项目扶贫创新,落实“一村一项目”

一是紧抓重大项目,着力招引促建。坚持将项目促建纳入工作规划,将扶贫干部“一线牵”作用贯穿于项目商讨、专家论证、项目申报、田间试验、引领新型职业农民发展产业全过程,有力推动帮扶地区重大项目发展。目前,正参与开发花卉观光旅游基地、“药旅一体化”、千亩质水稻示范田、高原道地中药材标准化种植等11个重大项目。

二是积极主动作为,落实重点项目。协调镇村两级组织,主动将学院成熟的重点项目引入扶贫地。引入中药材、食用菌、水产等10余个农业项目,取得了较好的社会经济效益。把学院自主研发的“农凤鸡”苗免费发放给贫困户,采取养殖大户技术带动贫困户,贫困户“以鸡入股”扩大养殖大户生产范围的模式,帮助贫困户脱贫增收,该模式受到中央媒体报道。

三是不断探索创新,培育新型项目。提供资金技术支持,与当地政府合作,培育当地新型扶贫项目。目前由当地农民专合社主导,学院和贫困户深度参与的喜德县扶贫项目“菌菌轮作、菌药套作”、成都市高新东区盘湾村和龙口村扶贫项目“优质水果改良示范推广园”,均已建成标准化种植大棚,采取新型轮作、套作模式,最大限度利用土地资源,预计每亩大棚年收益超过2万元,户均增收近万元。

四、注重智志扶贫实效,开展“一村一培养”

一是深入开展“外力扶智”。积极争取对口帮扶的喜德籍学生教育减免政策。依托学院办学优势,主动协调联系当地职业中学,开展专业规划、课程开发、师资培养及实训基地建设等专业建设方面的指导工作,协助申办新专业一个。

二是深入开展“内涵扶志”。积极协调校内资源,先后组织百余名大学生志愿者在对口帮扶地开展科技支农、关爱留守儿童、创建文明村舍等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广泛开展典型宣传,多渠道提振村民争相奋进、追赶超越的发展信心。

三是深入开展“联合帮扶”。主动对接东部高校加入帮扶队伍,共同开展校地合作帮扶。与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协作,从喜德县两所中学选拔初中毕业生组建“喜德励志班”,学生经过5年培养,可以由江苏农牧学院直接输送到长三角地区就业。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编辑:王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