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cument
[首页] >> 新闻动态 >> 省教育厅动态简报

(简报第35期)眉山市多措并举破解“插花式”贫困地区教育扶贫四大难题

[四川省教育厅] 发布时间:2020-06-12 17:26 来源:四川省教育厅 分享:

眉山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针对当地“插花式”贫困地区特点,坚持问题导向,围绕控辍保学、资助落实、技能培养、条件改善四大任务,集中力量攻坚克难,补齐短板弱项,深化巩固扶贫成果,坚决打赢教育脱贫攻坚收官战。

一、联防联动,解决一个都不少上学难题

一是多方联合,筑牢屏障。严格落实六长责任制,联合公安、扶贫等部门及区县、乡镇、村社、学校,根据教育部学籍系统与国家人口信息库和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库,比对生成疑似辍学的学生信息数据,分区县逐一入户核查。联合基层关工委及妇联、团委等,发挥五老、志愿者作用,深入村社、深入家庭,耐心细致做好宣传和引导工作,为控辍保学筑屏障

二是逐户核查,一个不少。由乡镇党委政府牵头,对疑似辍学学生逐户走访识别核查,销账110人,确保适龄儿童少年一个不少。对两不愁三保障回头看大排查发现的22名建档立卡贫困学生疑似失学辍学问题开展逐户走访核查,对其中12名属实的失学辍学学生,11名劝返读书,1名残疾学生建立学籍并送教上门。

二、精准施策,解决一分都不少资助难题

一是突出重点精准落实资助政策。制定《眉山市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办法》,健全完善困难学生认定机制,确保数据台账精准,资助对象精准。以资金总量、资助人数、平均标准三个不变为原则,以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结果为基础,稳妥有序推进高中阶段助学金分档发放工作,提高国家助学金实际资助效果。全市学生资助各项政策全面落实,总投入资金2.8亿元,受助学生28万人。

二是做好教体系统一卡通工作。按照教体不漏项目、学校不漏学生、学生不漏资金、项目无差错的总体要求,制定《眉山市教体系统惠民惠农财政补贴资金一卡通管理办法》,清理出政策和文件29个,惠民惠农财政补贴资金项目10个,受资助学生59077人,社保卡47835张,涉及资金2.1亿元。全市教体系统一卡通项目全部实现平台发放,惠及5.3万余名学生,发放总金额5389万元。

三、技能培养,解决一人一岗就业难题

一是扎实开展中职教育。实施好中职基础能力建设和现代职业教育质量提升计划,5个标准化建设项目、1个省级示范学校、2个省级示范(特色)专业和5个市级示范专业建设有序推进。16所中职学校与69个企业在专业建设、学生实训等方面深度合作。全市中职招生13472人,完成年招生任务的150%;中职毕业生11246人,已签订就业协议11133人,签约率99%

二是创新实施产教融合。统筹育人资源和育人力量,聚焦产业发展需求,加强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支持引校进厂、引厂进校、前店后校、订单培养等校企一体化合作办学模式,指导和帮助300余名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毕业生成功应聘入企就业。组织旅游专业贫困生到企业开展勤工俭学、工学结合活动,180余名贫困生被优先录用上岗。

三是合作开展技能培训。成立市、县两级职教中心,建立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主阵地,辐射全市126个乡镇。联合教体、文广旅、农业农村、科技等职能部门及10所中职、5所高职等院校,合作编写种植业、畜牧业、旅游业等配套实用教材4000余套,刻录农业生产小常识”“时令种植(养殖)须知等技术光盘300余套,年开展贫困村青年农民技能培训3600人次。校地合作策划春驿花园”“中国有机茶第一村9个农旅合作项目,培训茶农等从业人员2000余人次,吸引游客150余万人次,创收1200余万元,吸纳贫困地区农民900余人就近就业。

四、综合施策,解决城乡均衡发展难题

一是加强两类学校建设加强乡村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建设,按四川省基本办学标准在财政拨款、师资等方面向薄弱学校倾斜。投入829万元,改善116所两类学校在宿舍、食堂等生活设施建设和图书、计算机等教学装备配备方面的办学条件,确保办学条件全部达标,解决农村弱问题。

二是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投入5000万元,提升乡村学校教育信息化基础条件。推进联网攻坚行动,实现边远乡村学校接入互联网全覆盖。加强眉山市教育云平台建设,向边远农村薄弱学校推送优质数字教育资源,边远农村学校师生网络学习空间注册达标。全市教师利用教育云平台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实现农村学校与城区学校教师的网络同步教研。完成眉山市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系统建设,推进边远农村学校素质教育。

三是实施乡村教师支持计划。提高农村教师待遇,投入资金760万元,新建教师周转宿舍110套;为1221130年教龄乡村教师发放荣誉证书。建立完善教师交流轮岗长效机制,推进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县管校聘管理改革,通过上挂下派、托管互派、跨校竞聘等6种模式,交流轮岗1500余人次,打通城乡教师互通、互学、互换渠道。大力补充紧缺学科教师,近两年补充新教师2000余名,85%以上补充到乡村任教。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编辑:王 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