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cument
[首页] >> 新闻动态 >> 省教育厅动态简报

(简报第69期)落实“双减”工作典型案例(一)

[四川省教育厅] 发布时间:2021-10-18 11:11 来源:四川省教育厅 分享:

一、成都市全面开启中小学课后服务2.0版

成都市全面实施“托管+拓展”课后服务模式实现义务教育学校全覆盖、有需求的学生全覆盖一是坚持一校一案,提供菜单式课后服务项目和内容,供学生自愿选择,增强课后服务的吸引力和有效性二是实现两个全覆盖,全面推行“托管+拓展”,实现义务教育学校全覆盖全面推行“5+2”模式,实现有需求的学生全覆盖。三是推动三个延伸,支持学校根据学生特殊需求延长课后服务时间,学校对有特殊需求的学生应提供延时托管服务,提供或联系提供托管学生晚餐。支持初中学校课后服务向晚自习延伸。支持托管服务向假期延伸四是建立五个机制,包括准入退出机制、经费保障机制、质量监测机制、师资共享机制、教师激励机制五是公布“两张清单”,正面清单强调把学生安全和健康放在首位,学校要发挥教育主阵地作用,鼓励课后服务教师跨学校走教,实现优质师资共享;学校课后服务收费应遵循“家长自愿、成本补偿、非营利性”原则,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减免课后服务费用。负面清单明确提出:学校不得利用课后服务时间讲新课;城区中小学课后服务结束时间原则上不得早于17:30;非寄宿制初中学校晚自习结束时间不得晚于20:00;假期托管服务不得组织集体补课加重学生学习负担;严禁以课后服务名义乱收费;不得强制学生参加课后服务。

二、成都市龙泉驿区和金堂县试点探索校外培训机构“办学经费全额监管”体系

采用“1+2+1”的监管系统——即“1”个民办教育信息监管数据库平台、“2”个银行专户(培训机构课时消耗账户、结算账户)、“1”个消费端APP。每个培训机构必须在银行设立监管账户和基本账户,家长通过APP缴入校外培训机构的所有预收费,都自动进入银行监管账户;同时试行“一周一销”制,家长在消费端确认消耗课时后,相应的费用才会进入到培训机构的结算账户。家长通过监管系统可以实现多场景的退费、确认消课、满意度评价等功能。

三、成都市青羊区开展“书包不回家”行动

“书包不回家”是青羊区学校落实“双减”政策的一种尝试,即在校参加课后服务并完成了作业的学生,在获得老师同意和家长支持的前提下,周一至周五期间,放学后书包可不背回家。该区4个“提高”,让家长放心。一是提高课堂效率。持续深化课堂改革,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习惯和能力。二是提高作业效能。构建学科作业、跨学科作业、学校作业、差异性作业等高质量作业体系,指导学校更加科学合理地布置作业。三是提高课后服务质量。充分利用课后服务时间,帮助不同层次的学生学足学好,让课后服务成为学校教育提质增效、整体减负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学生巩固知识、培养兴趣、激发潜能和个性成长的活舞台。四是提高家校共育水平。增加与家长点对点的交流反馈,让家长全面参与到孩子的教育中,形成家校合力。五是提高学生自主整理能力。课后服务第三节课,教师抽出十分钟时间专门进行书包整理训练,逐步教会学生学会整理、收纳和清洁,帮助学生养成自主管理学习生活用品的良好习惯。

四、达州市通川区推行“一校一案”课后服务全覆盖

通川区通过“2+x”课后服务内容体系,全面推进课后服务“一校一案”全面升级。“2”指为困难学生补习辅导答疑、为有余力学生拓展学习空间,“X”指各校结合办学特色,积极开展多门兴趣课程或社团活动,力求让学生的课后服务形式和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指导各学校打破课后服务空间限制,将课后服务与传统文化、美育教育、科技创新相结合,增强体验性,打造新优势。利用“请进来”的方式,融合社会家长资源,邀请医生、警察、专业教师等各行业人士参与课后服务,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实现课程立体化,如通川区七小学校民乐社团充分挖掘社会资源,聘请优秀专业教师,让各种器乐在学校课后服务课堂上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带领学生“走出去”,开展多样态的拓展活动、职业体验等社会实践活动,在真实场景中发现、探究、解决问题,同时积极将课后服务与劳动教育结合,丰富课后服务内涵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五、乐山市井研县三个“+”,课后服务实现从“干起来”到“好起来”

井研县通过“总校+分校”模式,实现课后服务全覆盖。由青少年服务中心作为“总校”,统筹全县课后服务费用的10%用于支持偏远、薄弱和小规模学校开展课后服务,设立督察指导专员定期对县域内各级各类学校开展课后服务情况进行督促指导。全课后服务学校覆盖率达100%,课后服务的学生2.2,参与率超过99%。“多劳多酬+优绩优酬”,师资队伍活力迸发。县教育局将课后服务质量纳入学校年度目标考核,全县课后服务费用的40.5%用于参与课后服务人员的工作量考评,40.5%用于课后服务绩效考评,充分调动起教师参与课后服务的积极性。“社团+民俗”,课后服务“百花齐放”。鼓励开展好体育、美育、科创、劳动实践等社团活动,根据学校实际和教师特长,成立了艺术、体育、科创、球类、棋类、农场耕作等各类社团300个,培育了研城小学农民画东林小学竹编磨池小学农耕等一批优秀的课后服务特色项目。

六、雅安市芦山县打造“挖掘汉代文化,传承汉风汉魂”的课后服务课程

一是汉书坊。组建汉书工作坊,了解汉字发展演变过程,认识汉代著名书法家,学习书法;了解汉代历史和典故,了解汉代乐府、汉赋等文学形式,学习颂唱汉乐府诗歌、优秀汉赋。坊下设毛笔书法小组、汉乐府诵读小组,每周周一至周五午间还设置了书法练习时间,落实书法教师专项指导。二是汉艺坊。汉艺工作坊与县文体旅局协作,将“王晖石棺”、“芦山东汉石刻”等汉风遗存作为学校汉文化教育实践基地,定期开展实践活动,了解汉代石刻文化和汉代工艺成就,学习使用汉代绘画和雕刻技法制作汉砖拓印、石刻印记,学习古法造纸等。三是汉风坊。坚持蹴鞠、投壶、抛足、国术等汉风运动“强健体魄,强健精神”育人目的组建汉风工作坊,成立汉风运动小组,开展足球、踢毽子、武术等体育活动,由君子六艺中的“射”艺展开活动,组织蹴鞠、投壶等古典游戏,既强身健体,又寓教于乐深化学生对汉代文化的认识。汉风工作坊还自主编创的毽子操,并在各班级和学校大课间推广,成效显著。四是汉舞坊。汉舞工作坊主要帮助学生了解汉代儒家思想中的礼仪教化,学习汉代礼仪、汉代蜀人的打击乐器、汉唐舞蹈等,传承民族精神、濡染气质、涵养心性,培养学生知书达理、温文尔雅,打造“儒香”校园。

七、眉山市东坡区“试点”构建优质课程体系提高课后服务质量

东坡区教体局选择课后服务参与率高的学校,打造“一中心、一库、一平台、一团”课程服务体系,试点做好课后服务设计实施。组建学校课后服务管理中心,对课程开发、师资培训、课程评价开展分层分维度协同管理,做实课堂质量监管。整合社会资源链接校外专业人士,吸纳青年科技人才、专业院校教师、专业院团会员、“非遗”传承人等共计80多人,征集大学生和家长特长志愿者等200多人,组建学校“1+N”课后服务导师库。结合学生个性化教育需求,通过互联网打造选课平台,提供30门课程供学生选择。定期举行家长公开日和社团汇报展示活动,由家长代表组成课后服务评价团,收集意见,改进完善课后服务课程设置和管理。

八、盐道街小学“适融”入道,构建课后服务体系

盐道街小学坚持“一育融五育”,为“双减”提质增效。一是研精覃思,构建课程“适融”。“适融”课后服务课程体系以服务为核心,凸显自愿性、选择性、个性化、延伸性,其中设有三种课程模式:基础服务课程、拓展服务课程、实践服务课程。二是笃行致远,落实课程实践。以自主学习、兴趣小组、社团组织等路径进行创新,开设了大团体指导式社团学习,拓展服务课程以“学生混龄走班制”的形式进行。实践服务课程以“项目教师走班制”进行实施,学生项目小组成员间共同探讨解决真实问题的方法与策略。其中“一育融五育”理念下的跨学科和超学科(校社间)项目式学习以“场景联动”展开,学生社区人员一起在课后服务时段,实地调查老旧院落实情,共同制定改造方案,并与教师商讨具体的实施计划,最终完成改造项目。此外,因材施教地倾情打造“一生一课表”,通过学生网上选课、走班的方式,尽可能地让所有孩子获得充分发展。三是践履力耕,提升课程质量。实施“课课巡、日日结、周周评”,精心制定课后服务实施方案、巡课、排课等相关制度,以制度助推关注学生的参与体验和过程性成长。管理员根据《五维考核表》,从组织、坐姿、质量等五个维度考评并做好一日小结。目前,已经通过学校的信息化平台——“善创秀”定期展示学生们课后服务课程的学习过程,提升课程质量。

九、绵阳市高新区火炬实验小学构建“1+3+3”模式的课后服务体系

“1+3+3”模式:“1个中心”,即在现有的课程研发中心基础上扩展成立了课程质量监测中心,为课后服务校本化保驾护航。“3种模式”,即自主学习模式、课程项目化模式、网上志愿填报模式。自主学习模式开展“固本+培优”作业指导,学科老师协同班主任进班答疑解惑,为学生在校扎实完成各科作业提供了时间,兼顾了学生的全学科发展。课程项目化模式以乐课、魔课、彩课三大课程作为学校课后服务的课程体系支撑,乐课以艺体特长类、演讲戏剧类、人文底蕴积淀类、哲学启蒙类等为主开展项目化学习;魔课以综合实践类、创客教育类、Stem+为主开展探究性、主题式学习;彩课以亲子生活类、课外研学类为主开展实践类学习。网上志愿填报模式提供“必修+选修”订单式课程列表,不但给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还为学生提供更精准的选择,打通学生“兴趣+特长”个性发展的通道。“3种设立”,即设立作业协调员,加强作业统筹管理,大幅降低学生作业量;设立“作业超市”,由学生自主选择,实现作业分层;设立作业监督员,加强作业管理监督,确保作业管理取得实效。

十、巴中师范附属实验小学多措并举力促“双减”政策落地见效

一是纵深推进高效课堂建设,向课堂教学要质量。学校成立教学指导小组,深入课堂进行一对一指导。经常开展课堂教学专题研讨活动,着力解决高耗低能问题。年级组集体备课,统一使用,个性修改,众筹智慧,抱团发展。充分发挥名师效应,大力实施“青蓝工程”,师徒结对,捆绑考核,孵化和催生更多的优秀人才,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二是优化作业多元分层设计,向作业管理要水平。探索小切口、求实效的作业管理改革模式。作业设计中包括设计理念、作业评价、作业反馈等内容。控制作业时间,减轻学生负担;优化作业设计,突出个性教育;规范作业布置,注重完成质量;严肃作业批改,确保正确无误。三是构建“1+X”课后服务体系,向延时托管要品质。分校区、分时段、分年级,采取走班式、个性化选择优秀教师和学生喜欢内容,开展形式多样、各具特色的课后延时服务,提升课后服务品质。五是开启家校共育模式,向“三式融合”要效果。开展“学校搭舞台、家长上讲台”的家校共育模式,大力实施“三式融合”(学校式、家庭式、社会式)教育,每周五下午第1节课邀请家长轮流走进校园,走上讲台,传授生活技能,开阔学生眼界。六是健全考核督查机制,向逗硬管理要效益。制定团队与个人相结合的考核评价改革制度和以年级为单位的挂包督导制度,把区教科体局“三步三制”工作闭环管理办法运用到教师绩效考评中。将“五项管理”和“双减”工作的推进情况以占比20%纳入教师年终综合考评。通过不定时走访、网络问卷、抽查等多种形式,督查“双减”落地落实力度,对执行力度不强、落实不细、加重作业、擅自补习的班主任及任课教师将追查问责。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编辑: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