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信息公开

  • 索引号:
  • 发文字号: 〔〕 号
  • 公文种类:
  • 发文机关:
  • 成文日期:
  • 主题分类:

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助推民族文化传承,乐山市小凉山彝区因地制宜开展“学前学会普通话”行动试点——打通学前语言关 彝乡盛开文明花

发布时间:2020-10-23   浏览次数:   【字体:


“这世界会变大,只要敢说普通话。用语言沟通你我他,朋友遍天下。”日前,一阵清脆的童声在乐山市峨边彝族自治县黑竹沟镇底底古村彝家新寨里回响着,十几名彝族孩子手拉手,身着民族服饰,唱着“学普歌”进行“阿依系列节目”彩排。

时间回到2019年6月,国务院扶贫办、教育部在凉山州雷波县召开的“学前学会普通话”行动试点现场推进会议上,明确把乐山市小凉山彝区的峨边彝族自治县、马边彝族自治县和金口河区(以下简称“两县一区”)也纳入“学前学会普通话”行动试点范围。同年9月,依托2014年在小凉山彝区创新开展的“一村一幼”建设,乐山在“两县一区”289个村级幼教点全面启动“学前学普”行动扩大试点工作。

“让幼儿‘听懂、会说、敢说、会用’,最终实现‘学会普通话、养成好习惯’。”乐山市学前学普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罗杰介绍,试点工作立足小凉山彝区实际,着力补齐彝区学前教育短板,提高“学普”保教质量,帮助学前适龄幼儿打通语言关、养成好习惯,从源头上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扶贫先扶智,扶智先通语

长期以来,小凉山彝区因交通、经济等问题,造成彝族与外界交流较少。由于语言问题,彝族人外出务工四处碰壁。不仅大人面临沟通的困难,如果彝区儿童听不懂普通话,学习自然就跟不上。

2018年9月,峨边新场乡中心幼儿园迎来了新一批幼儿入园。幼儿园保教主任王莉娜至今还记得,开学当天,彝族女孩吉日雪美来到幼儿园的场景:完全不会普通话,辅导员向吉日雪美提问时,她只是呆呆地望着辅导员,问题多了,差点就哭了出来。

在与吉日雪美的父母交谈后,王莉娜了解到,家里人都用彝语沟通,吉日雪美几乎不能听懂汉语。

在接下来的一年普通话学习中,新场乡中心幼儿园的辅导员坚持按“学普行动”关于“一日活动流程”“每周一计划”“每月一主题”安排,教会幼儿汉语发音、日常生活用语和对话练习。现在,幼儿园的孩子们不仅能说普通话,还能大方地表演节目。在今年5月的“幼儿常用对话练习”测试中,吉日雪美的普通话水平还获得“优”的成绩。

“扶贫先扶智,扶智先通语。对彝区孩子来说,打通他们的语言关能为今后上学打下坚实基础,对彝区文明风气、彝区建设乃至彝区对外交流都有积极作用。”乐山市教育局副局长周芹表示,在试点行动中,乐山始终把“学前学会普通话”行动扩大试点作为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助推彝区脱贫攻坚的战略工程。

此外,为保障试点效果,乐山市财政落实专项工作经费140万元,先后争取落实各类建设资金2100余万元,用于补齐配齐村幼各类教学生活设施设备。在“两县一区”开设“互联网+”学普电视窗口,实现289个村级幼教点网络普及,594名辅导员教学APP使用和学普数字资源电视终端使用“三个全覆盖”。

据了解,为高标准、高起点探索总结全市示范经验成果,提供智力支持和智慧保障,乐山市在市县两级教育科研(学前教育)机构、优质品牌幼儿园以及浙江援乐教师中,遴选了42位资深专家、骨干教师,组建市县两级专家团,并与华言公司为代表的高层科研团队配合,常态深入“两县一区”开展教学指导,立项“学前学普”科研总课题及10个子课题。

因地制宜,传承民族文化

“村幼辅导员普通话水平、保教水平、整体业务素质参差不齐,部分教师能力不适应需要,是制约‘学前学普’工作的关键因素。”2019年7—8月,国务院扶贫办、教育部、北京华言公司等单位针对小凉山彝区289个村级幼教点的594名辅导员摸底测试结果显示,乐山市首先需要打通的是师资关。

为此,乐山市建立以华言公司定制培训为主导、特色培训为支撑、以幼教点自选培训为助力,“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三级双轮”辅导员多元培养机制,全方位构建分类分层的师资培养路径。

师资水平的提高为幼儿学普提供了保证,同时,乐山市将幼儿学普与民族文化的传承相结合,积极探索具有本土特色的学普形式。

金口河区通过科研助推幼儿学普,让幼儿在语言游戏、日常生活、家园配合中提升普通话水平。同时,利用“学普小舞台”,让幼儿充分展示自我;开展“亲子”儿歌朗诵家庭才艺展示活动,鼓励孩子和家庭成员共同录制视频展示普通话。

“从前,天上有6个太阳、7个月亮,把大地都烤焦了……”这是一组绘本故事《支格阿鲁》里面的内容。马边县聚焦“了解本土文化,培育文明新风,传承民族文化,促进民族团结”制作了《本土文化绘本》系列。

同时,马边县也鼓励村幼辅导员充分利用具有地域特色的乡土材料、广阔的大自然环境、丰富的家长资源和独特的彝族文化资源积极开展区域活动。活动收集马边民间手艺,挖掘马边传统美食,选取彝族传说、诗歌、歌谣,创建主题操作区、生活区、表演区,为孩子创设真实、自然的环境,促进孩子语言和社会性发展。

“最好的方式,一定是根植本土的,一定是因地制宜的。”罗杰介绍,为了编撰更适合彝族孩子的教材,北京华言文化有限公司联合北京师范大学等单位12名专家组建研究团队,承担全市学前学普行动扩大试点的专业性指导,着力加快推进幼儿读本、幼儿绘本、游戏集等幼儿学习和教师教学资源研发。

小手拉大手,离园不离学

“阿依”是彝语“孩子”的意思,最近一条条阿依系列的主题视频刷爆了乐山人的朋友圈,这就是峨边县组织拍摄的“我是彝家娃爱说普通话”——小凉山“学前学普阿依系列”节目。

峨边学前学普办公室主任段晓蓉介绍,节目包含了“阿依讲故事、阿依小演员、阿依小游戏、阿依小医生、阿依小老师、阿依小导游”六个主题,都是结合幼教点的特色来拍摄的相应主题。以底底古村为例,当地正发展乡村旅游,孩子们彩排录制的就是阿依小导游的主题视频。希望通过阿依学普的平台将彝族民俗文化、历史传说、移风易俗等融入其中,将文明新风的种子播撒到全社会,从而实现“小手牵大手,文明齐步走”的目标。

“‘一村一幼’建设和‘学前学普’工作开展以来,我们彝乡的变化可谓翻天覆地。”峨边金岩乡中心小学教师张华介绍,在没有开设幼教点之前,大部分彝族孩子都直接上一年级。

而现在,学校由一个学生带动一个班级,一个班级带动整个学校,学生间、师生间都说普通话。“通过‘小手拉大手’,让孩子影响周围人,现在村里的环境更好了,农村面貌焕然一新。”张华说。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乐山市还充分发挥“幸福小喇叭”作用,利用“村村通广播”、微信公众号以及线上平台等多种渠道,用普通话为幼儿及家庭提供防疫知识学习指导,实现学说普通话与当前疫情防控紧密结合。

乐山市教育局局长成定彬表示,随着“学前学普”工作不断推进,还将对辅导员工作环境、薪酬待遇进一步完善和提高,对试点工作成效进一步拓展创新,凝练经验成果,打造可复制、可推广的“学前学普”乐山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