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以后能做什么工作?孩子学习的目的是否只有考上大学?家长应该着力培养孩子的哪些能力才能匹配当今社会的发展要求?怎么帮孩子做好科学的生涯规划?
近日,由四川省教育厅、四川省妇女联合会主办、四川省教育融媒体中心、新华文轩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承办的四川省家庭教育公益宣传活动天府家长“慧”2025年第八期活动在成都举办。本期活动以“预见自己的未来”为主题,邀请中小学校长、教研员、高校教师及律师等代表,展开跨界对话,共同探讨生涯规划教育。
生涯规划是把握今天、拥抱明天
对广大青少年来说,如何在“十年寒窗”的成长过程中去规划个人生活和学习的发展进程,避免在进入大学甚至就业后出现学习计划、时间管理、人际交往、情感处理、心理调适等方面的问题,从而有效提升个人生活的质效?这需要家长们未雨绸缪,帮助孩子们从小就要养成生活与学习方面的好习惯,并做好个人发展生涯规划。
在本期活动的主旨发言环节,成都石室中学副校长赵清芳以“‘易时代’如何应对变革与把握未来”为题,强调在知识易得的今天,学生仍需扎实的学科基础、自主探究能力与文化自信。她指出:“没有分数过不了今天,只有分数过不好明天。”同时,她呼吁家长重视陪伴与情感沟通,构建有温度的家庭教育生态。
四川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董薇老师从心理健康角度出发,结合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提出家长应通过“理解与陪伴”为孩子“拖好六个底”,包括生活自理、经济独立、情绪稳定等能力。她强调:“让孩子有一定的生存能力、生活能力、爱人能力和自驱力,才是真真正正地给孩子拖了个底。”
成都市青羊区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张航系统阐述了家长在孩子生涯规划中应扮演的四个角色:兴趣的点燃者、视野的拓荒者、能力的锻造者、升学的参谋官。他指出,生涯教育的目标是“赋予孩子更多的选择权和主动权”,而非将其束缚于预设轨道。
全国青少年普法先进个人侯盛律师则从法律与教育政策的角度,解析了高考与“五育并举”之间的内在联系。他强调,应试能力虽重要,但幸福人生更需要德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的综合培养,“这些能力相互成就,是孩子走向幸福人生的关键。”
从小学到高中的生涯规划路径
为更多展现生涯规划教育的研究实践成果,让家长在了解理论与观念的同时,也能掌握更多有效的方法,本期活动除四位专家的深度分享外,还特别设置“成长守护知识讲堂”环节,邀请五所中小学展示了学校在生涯规划教育方面的特色实践,呈现出一条从小学启蒙到高中深化的全学段生涯规划教育路径。
成都市双眼井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吴佳以“让每一颗水滴,都清澈明亮地流向未来”为题,分享了学校通过“水精灵城堡”模拟城市、主题节庆活动和社区实践等方式,帮助孩子在真实情境中认识自我、理解社会。她强调:“小学生涯规划教育不是‘替未来选择’,而是帮孩子‘为未来准备’。”
青羊区教科院附属实验学校副校长陈铁军提出“童年有梦,未来有光”的育人理念,系统介绍了“认识自我—认识世界—建立联结—培养品质”四步成长导航模式,鼓励家长做孩子兴趣的“第一发现者”和家庭互动的“活教材”设计者。
成都市泡桐树中学副校长王其明分享了学校十一年来以“内部探索—外部探索—自我建构”三大模块为核心的初中生涯教育体系。通过选课走班、职业访谈、项目式学习等方式,学校着力培养学生“应对未来的本事”,让“每一个少年都能以生涯适应力为帆,驶向属于自己的未来”。
成都石室联合中学心理教研组组长李玲通过真实案例,展现了如何通过“捕捉微光—点燃梦想—赋能行动”的心理引导路径,帮助初中生找到内在动力。“不是每个孩子都能成为学霸,但每个孩子一定有能让他发光的领域”,她呼吁家长“做用心的观察者、开放的体验提供者和坚定的支持者”。
成都市树德协进中学学生成长中心负责人肖可欣介绍了学校将红色基因融入生涯教育的特色路径。学校通过“红色研学”“家长教练团”“职业微体验”等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选”,而不仅仅是“怎么选”。她指出:“生涯规划教育最终是帮助孩子在个人理想中融入家国脉络,让青春与民族记忆同频共振。”
家校社共同守护孩子成长
“我孩子现在高一,中考590分,文化基础中等偏上,我们陷入两难:让孩子走纯文化升学,担心文科竞争激烈难冲好院校;选“美术+文化”路径,又怕专业方向模糊、就业前景不明,更不知该提前锁定哪些院校。”这是来自锦江区柳江街道的学生家长向生涯规划专家李蓉提出的问题。
据了解,为拓展活动服务边界,下沉基层帮助更多家长,本期活动联合成都市锦江区人民政府柳江街道办事处,基于活动举办地就近组织了近300名社区群众参与活动,并为现场观众特别增设了“成长守护咨询室”环节,提供公益的一对一咨询服务。受主办方邀请,长期从事家庭教育和生涯规划指导的李蓉参与了本次志愿咨询服务,她用“四步规划+分层择校”的建议现场为咨询的家长提供建议。
“我先帮家长算清‘升学账’,然后引导她将关注点放在如何建立‘用美术能力创造价值’的具体梦想。”李蓉表示,家长对升学和选专业的困惑很多在于对孩子的不了解,以及对当今社会专业与职业关系的不了解,“我建议这位家长要保留孩子文化课学习,同时聚焦孩子的专业能力提升,好的规划不是‘二选一’,而是帮孩子找到‘更适合的路+更清晰的目标’。”
成都市心理咨询中心家庭教育部主任伏小菊也参与了此次志愿咨询服务。当日有位小学五年级学生的家长提出关于“孩子做作业拖拉磨蹭”问题。“任何咨询都要从全面了解孩子开始,不能只听家长的一面之词,所以我先是通过引导设问的方式尽可能让家长讲出孩子的具体情况,边聊边分析才发现,孩子在完成数学作业时不仅动作快,正确率也高,所谓的拖拉还是体现在英语上。”伏小菊表示,很多家长会因为焦虑而习惯性将孩子的问题扩大化,以偏概全,这是学习规划不同频问题,是生涯规划的常见问题。最后,她给这位提供的建议是从英语学习入手,先用碎片任务的完成来鼓励孩子,减少情绪对抗,撕掉“拖拉”的负面标签,然后再与孩子一起解决学习上的具体问题,做好孩子学习的“好帮手”,而不只是“督促者”。
除了志愿参与咨询服务的专家外,四川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董薇、成都市双眼井小学校长吴佳、青羊区教科院附属实验学校副校长陈铁军、成都市树德协进中学肖可欣、成都石室联合中学李玲五位发言嘉宾也参与了本次咨询服务。
本期节目将于9月28日在四川教育发布、文轩优学以及四川广播电视台科教频道播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