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科技大学成都学院立足自身学科专业特点,从应用场景出发,多措并举推进特色小通识教育。
构建多方位的管理机制。明确工作机制和责任,搭建“学校顶层设计+学院一线管理+课程组具体实施”的三级联动工作机制,确保小通识课程统一规划、有序推进和责任分工。确定实施方案,制定《小通识教育体系建设实施方案》,将小通识课程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实行学分制管理。落实统筹管理,按照《小通识课程开课方案》要求,从“团队组建”、“开课要求”、“任课资格”等方面对小通识课程进行统筹管理,确保项目落地和培养实效。目前,学校共开设小通识课程10门,覆盖学生21000余人次。
落实多途径的教学建设。通过组建跨学科专业复合教学团队,以“对焦场景”、“聚焦问题”、“变焦应用”为指导思想,设计开发具备“专业知识纵向融通、通识能力平行发展”的小通识教材,并正式出版9本,累计使用量达18000余册。开展集体研课备课,成立小通识课程教研室,通过开展集体研课备课和落实教学文档专项管理,确保教学统一性和延续性。注重学科专业融合,针对工科、商科、艺术学科等,进行知识、工具及方法的交叉融合,实现学科专业间的协同效应,产生“1+1+1>3”的效果,促进素质教育和跨学科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实施PBL项目制教学,统一设计PBL教学模式下的教师手册、学生手册、活动资料模板等,搭建不同专业在新经济和新产业背景下的应用场景,提升学生小通识知识的实践应用能力。
完善多形式的质量评价。构建质量评价体系,制定《小通识课程质量评价体系》,建立CIPP评价机制,实现“选育—评价—改进”的闭环,为小通识课程的建设与评估、遴选与考评提供依据。实施多元评价,采取“学生评教+课程体验调研+专项听课+专项检查”四线并行的评价方式,确保评价更加科学和合理。强化过程管理,实施小通识课程专项督导听课制度,定期开展教学督导专项听、评课工作,及时反馈教师的教学方法、学生的学习状态,以及存在的问题。开展教学资源专项检查与优化,组织专家对小通识课程的教学大纲、课件、教师手册、学生手册、翻转课堂等资料进行检查,检查结果用于小通识知识构架、PBL教学设计的优化和对教师教学效果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