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想到大学生带来的数字平台这么实用!”近日,越西县普雄镇呷古彝寨的彝族绣娘为色阿比莫通过“乡野人才站”平台发布了彝绣作品,她兴奋地说,“以前我们的绣品只能在本地卖,现在全国各地都能看到并购买我的绣品。”
这是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红耘志·青年行”志愿服务队助力乡村振兴的一个生动缩影。今年以来,“红耘志·青年行”志愿服务队多次前往凉山州开展调研宣讲实践活动,以实际行动为乡村振兴注入青春活力。据了解,服务队创新性地采用“三维五赋能”实践育人路径,即通过“思想引领、专业赋能、数字赋能”三个维度,实现“政策宣讲、文化传承、产业调研、人才培养、数字建设”五大赋能,将课程思政与实践育人深度融合。
在实践过程中,团队深入凉山州多个村寨,综合运用质性访谈与量化调研方法,系统收集民族地区人才发展的一手资料。通过对访谈记录的整理分析,团队了解到当地在特色产业培育、传统工艺传承、数字技能提升等方面的具体需求与潜在路径,为“乡野人才站”信息平台建设提供了重要依据,试图打通城乡人才信息壁垒。平台开设的“100个乡村人物”专栏持续讲述了彝族绣娘、返乡青年、村级带头人等典型人物的故事,展现了民族地区推进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
在宣讲环节,队员们精心编排了《英雄》《复兴颂》等红色剧目,以及融入乡村振兴主题的快板表演《彝乡新貌》。这些节目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将党的政策转化为“接地气”的乡音乡语,吸引了12个村近600名群众参与。“大学生们讲得明白、演得生动,让我们对乡村振兴更有信心了!”喜德县光明镇甘哈觉莫村村民拉伊姑莫说。
“本次活动为期半年,我们通过问卷调查和质性访谈,收集了1万余份有效问卷与65份深度访谈记录,为乡村人才发展提供了翔实的数据支撑和科学的决策依据。”团队负责人介绍,“这不仅是一次社会调查,更是一堂深刻的国情认知课,让队员们在实践中求真知。下一步,我们将持续探索‘三维五赋能’模式,通过实践教学改革形成内外联动、双向赋能的多元化价值成果,为乡村振兴贡献高校力量。”
机构
新闻
政府信息公开
政务服务
互动
办公系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