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问答 无障碍浏览 长者专区 移动门户 新媒体矩阵 新媒体矩阵
  • 机构
    委厅领导
    机关处室
    直属事业单位
    地方属高校
    驻厅纪检监察组
  • 新闻
    教育要闻
    战线动态
    政策解读
    专题专栏
    视频新闻
  • 政府信息公开
    信息公开指南
    信息公开制度
    主动公开内容
    信息公开年报
    依申请公开
    通知公告
    政策文件库
  • 政务服务
  • 互动
    厅长信箱
    回应关切
    问答精选
    在线访谈
    结果反馈
  • 办公系统
[首页] >> 新闻动态 >> 战线动态 >> 高等学校动态

成都大学以“文物数字化”赋能文脉保护传承

[四川省教育厅] 发布时间:2025-04-29 08:55 来源:教育导报 分享:
   

近日,成都大学学校作品《巴蜀佛韵:四川石窟数字纪元》入选教育部2024年高校“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宣传教育活动“创承文脉”高校主题数字微展览联展名单。

2024年以来,该校影视与动画学院汪晓飞教授团队完成了对眉山市彭祖山景区内齐山双佛的高精度数字化复刻工作。这项工作采用了无人机多角度数据采集和基于摄影测量的三维重建技术,通过自研的资产处理管线,实现了双佛雕像毫米级精度的三维数字化复刻,成果丰富了学术研究和艺术创作的可能性,为文物数字化保护和文化传承提供了新思路和新途径。

据悉,《巴蜀佛韵》项目成果转化为《数字三维重建实践》等核心课程资源,孵化学生作品30余件,获全国高校数字艺术设计大赛、中国好创意等国家级奖项20余项,形成‘科研—教学—产业’三螺旋模型,培养了兼具科技与艺术素养的跨学科人才。”汪晓飞介绍,“文化数字化深刻改变了文物保护范式,从传统的抢救性修复向预测性干预转变,可以精准复原佛雕原貌,极大地提升了佛雕艺术的呈现方式。

学校表示,多学科师生共同参与到《巴蜀佛韵》项目中,团队成员涵盖三维建模、程序开发、艺术设计等跨学科人才。学校影视与动画学院积极开展“科技+艺术”融合应用研究,依托《巴蜀佛韵》项目开设了《摄影测量基础与应用》《三维重建应用》和《超写实三维重建项目实训》3门衍生课程。下一步,学校还要扩展数据覆盖范围,以安岳石窟、广元石窟为代表等川渝石窟都将纳入数字化保护。在应用层面,将着力开发教育互动APP,与中小学合作推广数字文保课程。

相关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编辑:胡琼之
打印本页
返回首页
无障碍浏览 移动门户 新媒体矩阵

成都大学以“文物数字化”赋能文脉保护传承

2025-04-29 08:55 来源:教育导报

近日,成都大学学校作品《巴蜀佛韵:四川石窟数字纪元》入选教育部2024年高校“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宣传教育活动“创承文脉”高校主题数字微展览联展名单。

2024年以来,该校影视与动画学院汪晓飞教授团队完成了对眉山市彭祖山景区内齐山双佛的高精度数字化复刻工作。这项工作采用了无人机多角度数据采集和基于摄影测量的三维重建技术,通过自研的资产处理管线,实现了双佛雕像毫米级精度的三维数字化复刻,成果丰富了学术研究和艺术创作的可能性,为文物数字化保护和文化传承提供了新思路和新途径。

据悉,《巴蜀佛韵》项目成果转化为《数字三维重建实践》等核心课程资源,孵化学生作品30余件,获全国高校数字艺术设计大赛、中国好创意等国家级奖项20余项,形成‘科研—教学—产业’三螺旋模型,培养了兼具科技与艺术素养的跨学科人才。”汪晓飞介绍,“文化数字化深刻改变了文物保护范式,从传统的抢救性修复向预测性干预转变,可以精准复原佛雕原貌,极大地提升了佛雕艺术的呈现方式。

学校表示,多学科师生共同参与到《巴蜀佛韵》项目中,团队成员涵盖三维建模、程序开发、艺术设计等跨学科人才。学校影视与动画学院积极开展“科技+艺术”融合应用研究,依托《巴蜀佛韵》项目开设了《摄影测量基础与应用》《三维重建应用》和《超写实三维重建项目实训》3门衍生课程。下一步,学校还要扩展数据覆盖范围,以安岳石窟、广元石窟为代表等川渝石窟都将纳入数字化保护。在应用层面,将着力开发教育互动APP,与中小学合作推广数字文保课程。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中国政府网 教育部 四川省人民政府 四川政务服务网 驻厅纪检监察组 四川智慧教育平台

  • 使用帮助
  • 网站声明
  • 联系方式
  • 站点地图

主办:四川省教育厅 制作维护:四川省教育融媒体中心 公安部备案号:川公网安备 51010502010674号 网站标识码:5100000016 备案号:蜀ICP备1900244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