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问答 无障碍浏览 长者专区 移动门户 新媒体矩阵 新媒体矩阵
  • 机构
    委厅领导
    机关处室
    直属事业单位
    地方属高校
    驻厅纪检监察组
  • 新闻
    教育要闻
    战线动态
    政策解读
    专题专栏
    视频新闻
  • 政府信息公开
    信息公开指南
    信息公开制度
    主动公开内容
    信息公开年报
    依申请公开
    通知公告
    政策文件库
  • 政务服务
  • 互动
    厅长信箱
    回应关切
    问答精选
    在线访谈
    结果反馈
  • 办公系统
[首页] >> 新闻动态 >> 战线动态 >> 基层学校动态

广元市利州区栖凤小学:立足本土抓党建 知行一致铸师魂

[四川省教育厅] 发布时间:2024-12-25 08:54 来源:广元市利州区栖凤小学 分享:
   

为使集体价值观和行为方式的培塑切合党和国家的要求,广元市利州区栖凤小学提出党建领校、文化润校的发展路径,确定了“立足本土抓党建”的工作思路,深度融合红色血脉与行知智慧。

一、让红色文化引领学校的集体人格

学校将“红色文化在广元”作为党建研究的重要方向,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在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党的二十大、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的基础上,“讲研”结合,提升团队的思想政治素质。

一是讲述红色革命故事。通过阅读读本、实地参观、观看媒体等方式,让红军攻克剑门关遗址、苍溪红军渡、旺苍中国红军城、九华岩战斗遗址等革命遗迹,红军石刻标语等革命遗物,“李木匠的红军路”“娘子军巧斗恶霸”等革命故事成为师生传承红色精神的重要载体,进一步升华团队意识、家国情怀,培塑热爱故土、建设家乡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是研究红色文化课题。学校以参研市级社科课题《蜀道红色文化有效融入中小学思政教育路径研究》为契机,做到研究与教学、课程、活动相结合,拓展了红领巾广播站“学习红色英雄人物”,国旗下讲话“红军精神在广元”,“红军石刻标语调查”等课程。让师生在研究、实践中真切感受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革命实践中的巨大指导作用,树立共产主义理想和社会主义信念。

二、让机制创新拓展学校的育人空间

一是课程载体催生育人向心力。秉承“更进一步,再广一些”的思想,打造系列活动品牌,如在常规讲故事的基础上,形成听、讲、演、绘“红色广元”综合课程。开设“行知讲堂”,党员及教师轮流讲述红色故事。定期邀请退休党员教师回校,和在职中青年教师共同讲述学校历史、个人成长故事,提振学校发展的信心和决心。

二是课堂阵地体现育人精气神。依托成功课例,总结、推演出“课前调查、初步感知——多维体验、形成认识——联系生活、拓展建构——回归现实、情境体验”的思政课教学模式。打造了一批精品课,初步构建了思政教学优质资源库。将红色文化与学科教学融合施教,如在语文学科中,采取补充链接、文化统整的策略,确保革命文化题材文本培根铸魂、言语习得双重价值的实现。

三是协同育人共筑育人新基石。建立特殊学生档案,依托留守儿童之家、心理咨询室、特殊教育资源室等,对家庭困难、心理障碍等特殊学生实施党员教师一对一帮扶制度,通过定期家访、免费兴趣辅导等方式给予持续关注和支持,增值敬业爱生精神。成立青年教师行知志愿服务队,走进社区,与敬老爱老、未成年人保护、推普宣传等工作紧密结合,增强教师社会责任感,将教育的触角延伸向社会的各个角落。

相关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编辑:黄文昊
打印本页
返回首页
无障碍浏览 移动门户 新媒体矩阵

广元市利州区栖凤小学:立足本土抓党建 知行一致铸师魂

2024-12-25 08:54 来源:广元市利州区栖凤小学

为使集体价值观和行为方式的培塑切合党和国家的要求,广元市利州区栖凤小学提出党建领校、文化润校的发展路径,确定了“立足本土抓党建”的工作思路,深度融合红色血脉与行知智慧。

一、让红色文化引领学校的集体人格

学校将“红色文化在广元”作为党建研究的重要方向,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在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党的二十大、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的基础上,“讲研”结合,提升团队的思想政治素质。

一是讲述红色革命故事。通过阅读读本、实地参观、观看媒体等方式,让红军攻克剑门关遗址、苍溪红军渡、旺苍中国红军城、九华岩战斗遗址等革命遗迹,红军石刻标语等革命遗物,“李木匠的红军路”“娘子军巧斗恶霸”等革命故事成为师生传承红色精神的重要载体,进一步升华团队意识、家国情怀,培塑热爱故土、建设家乡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是研究红色文化课题。学校以参研市级社科课题《蜀道红色文化有效融入中小学思政教育路径研究》为契机,做到研究与教学、课程、活动相结合,拓展了红领巾广播站“学习红色英雄人物”,国旗下讲话“红军精神在广元”,“红军石刻标语调查”等课程。让师生在研究、实践中真切感受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革命实践中的巨大指导作用,树立共产主义理想和社会主义信念。

二、让机制创新拓展学校的育人空间

一是课程载体催生育人向心力。秉承“更进一步,再广一些”的思想,打造系列活动品牌,如在常规讲故事的基础上,形成听、讲、演、绘“红色广元”综合课程。开设“行知讲堂”,党员及教师轮流讲述红色故事。定期邀请退休党员教师回校,和在职中青年教师共同讲述学校历史、个人成长故事,提振学校发展的信心和决心。

二是课堂阵地体现育人精气神。依托成功课例,总结、推演出“课前调查、初步感知——多维体验、形成认识——联系生活、拓展建构——回归现实、情境体验”的思政课教学模式。打造了一批精品课,初步构建了思政教学优质资源库。将红色文化与学科教学融合施教,如在语文学科中,采取补充链接、文化统整的策略,确保革命文化题材文本培根铸魂、言语习得双重价值的实现。

三是协同育人共筑育人新基石。建立特殊学生档案,依托留守儿童之家、心理咨询室、特殊教育资源室等,对家庭困难、心理障碍等特殊学生实施党员教师一对一帮扶制度,通过定期家访、免费兴趣辅导等方式给予持续关注和支持,增值敬业爱生精神。成立青年教师行知志愿服务队,走进社区,与敬老爱老、未成年人保护、推普宣传等工作紧密结合,增强教师社会责任感,将教育的触角延伸向社会的各个角落。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中国政府网 教育部 四川省人民政府 四川政务服务网 驻厅纪检监察组 四川智慧教育平台

  • 使用帮助
  • 网站声明
  • 联系方式
  • 站点地图

主办:四川省教育厅 制作维护:四川省教育融媒体中心 公安部备案号:川公网安备 51010502010674号 网站标识码:5100000016 备案号:蜀ICP备1900244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