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问答 无障碍浏览 长者专区 移动门户 新媒体矩阵 新媒体矩阵
  • 机构
    委厅领导
    机关处室
    直属事业单位
    地方属高校
    驻厅纪检监察组
  • 新闻
    教育要闻
    战线动态
    政策解读
    专题专栏
    视频新闻
  • 政府信息公开
    信息公开指南
    信息公开制度
    主动公开内容
    信息公开年报
    依申请公开
    通知公告
    政策文件库
  • 政务服务
  • 互动
    厅长信箱
    回应关切
    问答精选
    在线访谈
    结果反馈
  • 办公系统
[首页] >> 新闻动态 >> 战线动态 >> 基层学校动态

广元市利州区东城实验初级中学: 
构建“四环表达课堂”,推动学生主动表达

[四川省教育厅] 发布时间:2025-09-22 08:29 来源:广元市利州区东城实验初级中学 分享:
   

面对初中生课堂沉默、主体性缺失的现实难题,广元市利州区东城实验初级中学历经探索,构建并实施了基于大单元教学的“四环表达课堂”,有效推动学生从被动倾听走向主动表达,实现了从“沉默听众”到“灵动主体”的转变。

学校立足于“表达即主体确立”的教育哲学,重新定位课堂表达的功能——不再是传统教学中检测知识掌握程度的工具,而是学生建立自信、参与意义建构、发展核心素养的关键路径。基于这一理念,学校构建了“启思表达-析疑表达-共建表达-反思表达”四环模式,深度融入大单元教学全程:启思表达聚焦认知起点外显,确立学生主体地位;析疑表达推动探究过程展开,促进深度思维参与;共建表达强调协作互促,实现知识的社会建构;反思表达注重元认知发展,推动学习成果的内化与迁移。各学科据此开发了特色化表达载体,如语文的情感体验表达、数学的解题思维表达、科学的实验探究表达等,使表达深度契合学科本质。

学校配套构建了“三维评价”与“四维保障”机制确保模式落地生根:建立表达思维品质、个性品质、社会品质三维评价体系,关注学生思维外显度、个性展现度及协作效能,配套开发自评、互评、师评多元工具体系,实现“以评促表达、以评促发展”。从制度、师资、资源、文化四个维度全面保障实施:制定《四环表达课堂实施规范》;建立教师分级培训机制;开发教历案、学历案、资源包及课外表达平台;积极营造善于表达的校园文化生态。

经过十年研究实践,四环表达课堂成效显著:学生课堂发言率从不足20%提升至85%,参与度均超94%;学生获市级以上奖项2800余人次,教师获各级奖项800余项。学校成果创新性地将表达视为学生主体性发展的基石,构建了可操作、可复制的课堂模式。未来将进一步深化科学表达设计,加强智能技术融合,探索跨学段应用,持续完善表达教育生态,为新时代课堂转型与学生发展提供扎实路径。

相关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编辑:黄月
打印本页
返回首页
无障碍浏览 移动门户 新媒体矩阵

广元市利州区东城实验初级中学: 
构建“四环表达课堂”,推动学生主动表达

2025-09-22 08:29 来源:广元市利州区东城实验初级中学

面对初中生课堂沉默、主体性缺失的现实难题,广元市利州区东城实验初级中学历经探索,构建并实施了基于大单元教学的“四环表达课堂”,有效推动学生从被动倾听走向主动表达,实现了从“沉默听众”到“灵动主体”的转变。

学校立足于“表达即主体确立”的教育哲学,重新定位课堂表达的功能——不再是传统教学中检测知识掌握程度的工具,而是学生建立自信、参与意义建构、发展核心素养的关键路径。基于这一理念,学校构建了“启思表达-析疑表达-共建表达-反思表达”四环模式,深度融入大单元教学全程:启思表达聚焦认知起点外显,确立学生主体地位;析疑表达推动探究过程展开,促进深度思维参与;共建表达强调协作互促,实现知识的社会建构;反思表达注重元认知发展,推动学习成果的内化与迁移。各学科据此开发了特色化表达载体,如语文的情感体验表达、数学的解题思维表达、科学的实验探究表达等,使表达深度契合学科本质。

学校配套构建了“三维评价”与“四维保障”机制确保模式落地生根:建立表达思维品质、个性品质、社会品质三维评价体系,关注学生思维外显度、个性展现度及协作效能,配套开发自评、互评、师评多元工具体系,实现“以评促表达、以评促发展”。从制度、师资、资源、文化四个维度全面保障实施:制定《四环表达课堂实施规范》;建立教师分级培训机制;开发教历案、学历案、资源包及课外表达平台;积极营造善于表达的校园文化生态。

经过十年研究实践,四环表达课堂成效显著:学生课堂发言率从不足20%提升至85%,参与度均超94%;学生获市级以上奖项2800余人次,教师获各级奖项800余项。学校成果创新性地将表达视为学生主体性发展的基石,构建了可操作、可复制的课堂模式。未来将进一步深化科学表达设计,加强智能技术融合,探索跨学段应用,持续完善表达教育生态,为新时代课堂转型与学生发展提供扎实路径。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中国政府网 教育部 四川省人民政府 四川政务服务网 驻厅纪检监察组 四川智慧教育平台

  • 使用帮助
  • 网站声明
  • 联系方式
  • 站点地图

主办:四川省教育厅 制作维护:四川省教育融媒体中心 公安部备案号:川公网安备 51010502010674号 网站标识码:5100000016 备案号:蜀ICP备1900244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