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动态 >> 省教育厅动态简报

(简报第34期)内江市把准“机制、课程、队伍”关键要素培塑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品牌

[四川省教育厅] 发布时间:2023-06-20 11:10 来源:办公室 分享:

内江市认真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准“机制、课程、队伍”三个关键要素,着力培塑“学在内江”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品牌。

一、机制一体化运行,打造思政育人“主课堂”

将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作为“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要工程,坚持党的领导,从党政引领、协同共育、考评督导等方面着力,完善一体化推进机制。

一是党政举旗定向。市委专题研究思政课建设,主要领导坚持到高校作形势政策报告。举办“学在内江”书记、校长研讨,连续开展2“学在内江”新时代思政活动。组建“树人先锋”宣讲小分队,向师生宣讲党的二十大、省委十二届二次全会精神

二是多方协同共育。与团市委联合开展思政大讲堂等活动350余场,全链条传承红色基因。建立“学在内江”小记者站、创设报刊,组织学生参加“建党百年甜觅内江”等活动3000余人次。构建家校常态沟通机制,将学生思想品德状况作为家访必访内容

三是考评督导加持。将大中小学思政一体化建设纳入政府履职评价指标体系,将初中、小学阶段“道德与法治”课程开设落实情况纳入监测评价,将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队伍配备情况作为日常督导内容,将思想政治工作纳入大中小学校年度绩效目标考核,将思政课程改革落实情况作为学校党组织书记抓基层党建述职评议工作考核评价指标。

二、课程一体化构建,唱响思政育人“主旋律”

从课程教材、课程开发、课程实践等方面着力,既加强同课同构、又推动同课异构,促进学生在“思政金课”中增长才干。

一是课程教材一体化。高校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形势与政策等课程。高中阶段开设“思想政治”必修课程,初中、小学阶开齐开足“道德与法治”必修课程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

二是课程开发一体化。在高校开设“行走的思政课”等校本课程,组织学生参与“我心中的思政课”微电影比赛和大学生讲思政课公开课展示。中小学结合内江本土红色人文资源等,开发《烽火中行走的“活新闻”:范长江精神的影响与传承》本土课程。将课程思政融入学科教学,形成《弘扬长征精神 坚定理想信念》等思政课程。

三是课程实践一体化。启动高校思政VR实训基地建设,建立6个大学生思政实践基地,开展实践研修,牵手中小学校开展“廉洁家风进校园”等大学生暑期专项社会实践活动。中小学用好范长江纪念馆等16个省级“小甜足迹”研学实践基地,开展思政研学实践,研发学农寻本之旅、红色研学课程、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非遗课程50余门,促进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融为一体。

三、队伍一体化锻造,建强思政育人“主力军”

围绕思政课教师发展目标,在准入培训、教研交流、服务保障等方面发力,着力建设一支专职为主、专兼结合、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高素质师资队伍。

一是准入培训一体化。完善“甜城英才”计划、考核招聘、转岗兼职等思政课教师一体化选用体系,选优配强专兼职思政课教师。实施教师“百千万”和“三航”校长培养计划,建立市、县、校三级,涵盖大中小学党组织书记、思想政治学科教研员、思政课教师的一体化培训体系,近两年开展培训2万余人次。

二是教研交流一体化。构建市、县、校三级联动,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全员参与、其他课程教师共同参与的思政教育一体化教研体系,组织德育精品课观摩、“甜城树人学堂”、集体备课会等跨学段、跨区域教研活动1.9万余人次。遴选成立市、县(市、区)级思政课名师工作室6个。

三是关爱激励一体化。构建集师德师风教育、评优、培优为一体的思政课教师队伍一体化服务保障体系,开展“弘扬高尚师德 树立优良师风 潜心铸魂育人”等师德师风建设活动。将优秀思政课教师纳入中青年教师能力培养、评优选优和干部队伍培养对象,累计评选表扬优秀思政课教师200余名、纳入干部队伍培养150余名,2名教师入围(提名)四川学校思政课教师年度人物,进一步增强思政课教师的荣誉感、获得感。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编辑:黄文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