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认真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职业教育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技并修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以“技能成才 强国有我”系列教育活动为载体,突出“全覆盖”“细落实”“真成效”,与学生成长成才同频共振,培养学生爱国之情、砥砺报国之志,坚定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
一、突出全覆盖,展示铸魂育人的实践成果
一是强部署,活动组织有力有序。强化统筹部署,印发《关于开展2024年职业学校“技能成才 强国有我”系列教育活动的通知》,将活动纳入2024年全省职业教育工作要点。各市(州)教育主管部门细化本地区实施方案,建立健全“校校组织、班班活动、人人参与”的工作机制,指导推动职业学校落实活动要求。各职业学校将育人活动与思政课实践教学、学生管理、职业指导等工作整体设计、一体推进,助力每一名学生的成长发展。活动实现全省345所中职学校、87所高职学校全覆盖。二是多载体,活动开展走深走实。依托《四川省职业教育条例》宣讲宣传、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职业教育活动周、艺术展演等活动,开展宣传教育活动1473次、“未来工匠”读书行动1439次、“劳模工匠进校园”行动1010次、“文明风采”活动1248次,304万余人次参与;111所职业学校服务805所中小学开展劳动教育、职业体验,中小学近24万余人次参与。三是广宣传,活动育人见行见效。发挥报刊台网和新媒体作用对系列教育活动进行广泛报道,展示活动成果,分享优秀案例,形成线上线下联动的宣传态势。各地、各职业学校精选活动优秀案例,讲好职教故事,展现学生爱国热情、奋进风采。
二、突出细落实,坚定强国有我的崇高理想
一是常规活动求创新,入脑入心。以职教活动周、“五四”青年节、“5·25”心理健康日、国家安全日、技能比赛、暑期“三下乡”等活动为契机,以“四比四强”(比功夫强技术、比能力强素质、比知识强素养、比情操强道德)为载体,深入开展“四史”教育、职教学生读党报等活动。如成都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打造书香校园,编发“阅读·悦享”“阅声·悦享”“阅唱·悦享”“阅悟·悦享”等原创品牌栏目13期,涵盖了经典文学、时代新作,并融入声音艺术等元素,丰富师生的阅读体验。二是区域活动特色化,做实做细。各职业学校深入挖掘地方文化资源,将系列教育活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乡村振兴等深度融合,为地方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如凉山州开展“彝绣技能传承”项目,邀请非遗传承人入校传艺,既传承了民族文化,又点燃了学生技能报国的热情;内江职业技术学院与内江市甜城工匠联盟合作,通过师徒结对等方式,让学生在传承民族手工艺的同时,探索传统技艺与现代设计、市场的结合点,为地方特色产业发展贡献力量。三是品牌活动实践化,活学活用。各职业学校以系列活动为契机,组织学生通过志愿服务走出校园、深入社会,使其亲身感受到技能的重要作用,增强提升专业技能水平的行动自觉,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如达州职业技术学院组织茶艺与茶文化专业师生深入渠县、大竹县茶企,帮助企业解决茶树种植、病虫害防治等技术难题,助力茶企技术研发与成果转化。
三、突出真成效,营造人人皆可成才的社会风尚
一是立爱国之志,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品格发展同向同行。各职业学校深入挖掘地方文化资源,将传统技艺与现代职业技能相结合,不仅推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还为地方经济发展注入了新活力,更是提升了学生们的文化自信。随着系列教育活动的深入开展,学生们的爱国情怀显著增强,不仅深入了解了国家的历史与现状,更深刻体会到了技能报国的重要意义,将个人成长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二是增报国之才,推动工匠精神培育与专业技能提升同向同行。各职业学校积极与企业合作,充分发挥“大思政课”的育人功能,利用实践教学基地,开展“匠心筑梦,共绘未来”系列实践活动,让学生现场学习前沿技术,了解最新行业动态和产业发展前景,激发学生对专业技能的热爱与追求。各地各校积极开展“技能之星”评选、“工匠大师进课堂”等活动,学生近距离接触行业内的佼佼者,深刻体会工匠精神的内涵和价值,在学习实践中磨练提升技能,力求精益求精。三是夯强国之基,推动社会观念认同与职教发展进步同向同行。各地各校积极争取家庭和社会的参与与支持,通过组织家长开放日、社会公益活动等,让家长和社会各界更加深入了解职业教育的发展成果和学生的成长变化,逐步改变群众对职业教育的固有印象和认知偏见,从而进一步增强了职业教育的社会认可度,形成了家校社协同育人的良好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