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思政工作】
●我省综合施策推动新时代思政教育创新发展
●自贡市多措并举构建“大思政课”育人新格局
【人才队伍】
●我省强化培训着力提升教师能力素质
【高等教育】
●成都理工大学发挥自身优势服务高质量发展
●西南石油大学加强队伍建设守好思政教育主阵地
【职业教育】
●四川城市职业学院推进产教融合发展现代职业教育
【民族教育】
●成都市金牛区以教育帮扶助推民族地区发展
【新质生产力】
●西南交通大学“数安”联动引领教育数字化发展
【育人工作】
●巴中市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培育时代新人
●四川警察学院夯实社区建设赋能学生成长成才
【思政工作】
●我省综合施策推动新时代思政教育创新发展。(1)完善协同发展格局。推动123所高校成立马克思主义学院,开展37所公办高校与55所民办高校结对共建,建强10所重点马院和6所特色马院,形成以骨干马院辐射带动全省高校马院发展的新格局。(2)提升课程教学质量。健全思政课体制机制,出台《中共四川省委教育工委 四川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提升学校思政课教育教学质量的意见》《中共四川省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关于领导干部、教学名师和社会各界知名人士到学校上思政课的实施意见》等文件,编写“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教学参考,打造36讲60节全系列思政精品课程,举办集体备课赛课,提高教学大练兵评奖等次和频率,组织120名思政课教指委专家到全省139所高校开展全覆盖推门听课,督促高校提升教学质量。(3)建设资源共享体系。将习近平总书记给南充市嘉陵区之江小学学生重要回信精神等融入中小学教学内容,围绕习近平总书记曾到过的三所学校,选取感恩奋进故事,打造2024年“大中小学思政教育秋季开学第一课”。支持高校研发“红军长征在四川”等思政课虚拟仿真体验教学项目,向全国200余所大中小学推广应用。设立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专项课题200余项,挖掘各学段各类课程的育人资源,实现教学研用一体结合。(4)运用文化育人资源。运用新时代建设成就和伟大变革成功案例,打造鲜活趣味的“科技思政课”“蜀道思政课”“场馆思政课”等课程新范式,开展“行走巴蜀践真知 感恩奋进新征程”大思政实践活动及高校原创文化精品展演,推动方志文化、史志文化、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时代楷模”先进事迹巡回宣讲、思政课题材电影《我要当老师》走进校园,实现社会大课堂链接思政小课堂。(宣思统处)
●自贡市多措并举构建“大思政课”育人新格局。(1)筑牢课堂“主阵地”。以省级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建设为抓手,制定十大任务清单,建立推动大中小学、教育科研机构等联合开展课程开发,编印《盐都红色思政优秀课例》,建设《红梅花开》《铭记》等思政校本课程125门。在语文、科学等课程中融入思政教育,实现学校思政课由“单课程”向“全课程”拓展。组织优秀思政案例评选活动,22个获省级以上精品课,并运用“自贡智慧教育平台”实现优质思政教学资源全市共享。(2)建强教学“主力军”。强化思政课教师选用、管理、考核程序,新选配思政教师74名,配齐配强思政教师队伍。建立市、区、校三级思政课教师培训体系,举办4期市级思政课教师专题培训。引入英模人物、劳动模范等各类优秀人才44人到校作思政宣讲,扩大思政兼职工作队伍。发挥8个思政名师工作室的引领作用,实施“青蓝工程”推进老中青传帮带,绘就阶梯式思政教师成长路线图。(3)拓展社会“大课堂”。依托“江姐故里”“玉章故居”等红色资源及各类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科普教育基地等社会资源,开发“重温红色历史”“感悟盐味文化”等思政研学路线,开展“行走的思政课”研学实践活动,参与学生达31万人次。(自贡市教育和体育局)
【人才队伍】
●我省强化培训着力提升教师能力素质。(1)突出引领,以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举办2024年“国培计划”市县教师培训课程专家高研班,通过专题解读,专题报告,收看《国家记忆·教育家精神》专题片,深入中国两弹城开展现场思政教学,以及课后研讨、交流互动、撰写心得等,促进参训人员对教育家精神的深刻领悟和践行教育家精神的深入思考。(2)精准施训,提升教师培训关键能力。聚焦“教师培训课程开发与设计能力提升”,构建“政策与形势”“知识与能力”“实践与应用”三维课程模块,通过专题讲座、案例分享、现场教学、实践演练等方式帮助学员准确把握教师培训政策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趋势,更新教师培训理念,优化知识结构,提升教师培训课程开发能力。(3)注重实践,以工作坊研修贯穿始终。设置“名师成长”“班主任能力提升”“教研员能力提升”等方面培训课程主题,通过学员自主选题,构建起10个主题研修工作坊,通过工作坊破冰行动、工作坊主题研讨、工作坊伴学、工作坊任务实施、工作坊成果展示等方式,促进工作坊实际运行。(4)成果导向,丰富教师培训资源与经验。构建“10+10+N”教师培训课程专家资源,生成“30+”专题研修资源,“10”份高质量的研修简报,“10”个高质量的区域教师培训课程设计方案,“80”份训后“531”行动计划,“80”份学员心得体会,1000余篇共计十万余字学员日志,达成培训课程设计开发的“八大”共识,提出了教师培训“若干”问题与对策,丰富教师研修资源。(教师工作处、教师发展中心)
【高等教育】
●成都理工大学发挥自身优势服务高质量发展。(1)依托平台提升育人水平。建设全国科普教育基地成都自然博物馆(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四川省高校廉洁文化教育基地“育廉馆”、川剧艺术传播博物馆、校史馆等“四馆”平台,聚焦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和全面提升青少年科学素质,挖掘平台育人资源,将爱国主义精神、科学家精神、“攀登”精神等思政教育元素嵌入科普现实场景,培养“场馆育人”思政课教师讲解队伍,打造“场馆里的思政课”。(2)拓展实践丰富教学内容。将地矿行业“三光荣”“四特别”精神、成理“攀登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运用峨眉山、马角坝等国家级实习基地、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开展科学精神、报国情怀等实践教育,为党和国家培养了30余万名优秀人才,60%以上的毕业生扎根西部、服务艰苦行业。(3)注重成效服务社会发展。建成“四川矿产资源研究中心”“西部生态文明研究中心”等平台,组建科研团队参与中宣部、四川省委重要调研课题、重大专项活动和重要文稿起草。赴偏远地区开展党建理论指导和结对帮扶,1人被评为“四川省优秀第一书记”,集体获“四川青年五四奖章集体”。(成都理工大学)
●西南石油大学加强队伍建设守好思政教育主阵地。(1)建立培养机制。建立“导师—教研室—学院”三级思政课教师培养机制,通过发扬“传帮带”优良传统,用好各类教学科研团队,推动思政课教师“人人入队”。构建教研室“一周一研”有组织教研制度,开展新教师试讲、集体备课、教师听课互评、集中命题等教研活动,形成“集中研讨提问题、集中培训提素质、集中备课提质量”工作惯例。(2)建立审核机制。重视思政课教师“过教学关”,对新进教师的思政教学能力实行导师、教研室、学院教学指导委员会“三级审核”制。每年组织两次对新进教师思政教学能力的评估,通过“三级审核”的教师可参与学校的教学评估。两年内未通过“过教学关”考核的教师,可申请延长一年培养期,由学院拟定延长培养方案并组织开展延长培养工作。(3)建立协同机制。修订《西南石油大学本科教学质量考核评价与教学质量奖评选办法》,设置“思政赛道”,通过竞赛立标杆、树典型,深化思政课教学质量评价,让“思政赛道”成为提升教师思政教学能力水平的“快车道”。突出石油高校优势特色,打造“油气田里的思政课”“输气站旁的思政课”“石油精神纪念馆里的思政课”,让极具“油味儿”的能源大思政课更具品牌效应。(西南石油大学)
【职业教育】
●四川城市职业学院推进产教融合发展现代职业教育。(1)健全运行机制。把产教融合作为“一把手”工程、系统工程和基础工程,印发《四川城市职业学院产教融合发展规划(2023-2027年)》《四川城市职业学院关于全面深化产教融合的实施方案》等文件,明确产教融合的推进路线图、运行机制和保障措施。(2)建实平台基地。牵头打造四川省智慧健康养老产教融合共同体,与相关知名企业合作组建12个产业学院,建成2家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与30余家规上企业新建校外实训基地,新增14家深度合作规上企业和2家引企进校实体。(3)建强双师队伍。引育各类高水平人才、技能专家,“双师型”教师占比50.54%,企业兼职教师达28%。与地方相关部门联合建设教师企业实践流动站43个,年进站教师数量281人。(4)提升增值赋能。推进产教融合深入合作,获批中德先进职业教育合作项目第二期项目院校名单。新立项33个教育部供需对接育人项目。与8家企业新建12个订单班和现代学徒制班。形成成渝双城经济圈职业院校产教深度融合创新成果等典型案例3个。(四川城市职业学院)
【民族教育】
●成都市金牛区以教育帮扶助推民族地区发展。(1)夯实教育帮扶基点。共商共建教育帮扶共同体,依托区域优质教育资源,聚焦石渠教育发展难题,构建以共商共建为基点的金石教育帮扶共同体,创新—校两级贯通帮扶机制,开展“组团式”帮扶。共研共创校对校帮扶模式,依托学校品牌建设和发展成果,创新打造优质学校“1+1”、优质教育集团“1+N”“校对校”帮扶模式。(2)突出教育帮扶重点。支教送教帮教三位一体,先后选派22批共计152名名优教师赴石渠驻点支管支教,组织26批331人次暑期名师闪耀活动,每年开展2次送教下乡活动,累计邀请25批次239名石渠教师到金牛区名优学校跟岗学习,接收492名石渠籍中小学生到金牛名优学校免费就读。课堂课程课件同步共享,依托金牛智慧教育平台,累计向石渠输出优质教育视频1790余条、共享优质课程900余节,在线共享学科课件、试题等教学资料8128份,开展335次校级线上教学和300次线上活动。(3)提升教育帮扶亮点。先后投入政府财政专项资金5667万元,帮助石渠乡镇中心校、村小教学点完成达标建设,实施石渠县电教室、网络教室、学校建设等教育能力提升项目10个,修建教学及辅助用房1.84万平方米,新建浴室、食堂4200余平方米。投入资金2996万元,协助石渠建成邓柯中学,新增学位2560个。对接广东省天行健慈善基金会,打造“一杯子·一被子·一辈子”爱心捐赠项目,累计为石渠学生捐赠保温杯近2.8万个、棉被等保暖用品8250套。实施“爱心爸爸”捐赠项目,每年资助困难学生100余名、金额100余万元。(成都市教育局)
【新质生产力】
●西南交通大学“数安”联动引领教育数字化发展。(1)统筹建设,推进学校教育数字化工作。成立发展战略咨询委员会和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加强工作的前瞻性思考和全局性谋划。打破“信息孤岛”,建成 “一数一源”全域数据中心,涵盖15个部门、36个系统、近1550个表单、9.63亿条数据。实现近200个应用场景“一号漫游、安全登录、一触即达”,113项业务网上办理,有效解决师生跨校办理业务的痛点、堵点、难点。(2)注重安全,夯实学校教育数字化发展基础。制定《西南交通大学数据安全管理办法》,对全校数据实施规范管理和安全集中管控,提高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一致性和安全性。开展数据分级分类,初步形成符合学校特点的数据分类分级规范。加强数据审核,完善学校数据标准,建设学校数据中台。加强常态化安全防护体系建设,升级学校网站群管理平台、邮件系统、零信任、终端检测(EDR)等网络安全技术平台。定期开展漏洞扫描和整改,认真落实网络安全监测预警通报机制,及时处置安全隐患。建设网络安全培训平台,常态化开展安全教育,不断提升师生安全意识。(3)赋能应用,助推学校教育数字化转型升级。对标学生发展核心素养,重塑智能课堂教学各要素关系,以智能技术赋能教学实践,激活智能课堂自身变革内驱力。构建虚实融合、“师/生/机”三元交互的教学新范式,培育一批具有交大特色的人工智能教学案例。响应“慕课西部行”号召,打通数字技术赋能跨区域教学之路,实现与西藏大学和新疆工程学院开展异地同步授课。成功开设首个“一带一路”沿线国本土化铁路人才培养建制班和海外天佑铁道学院,打造轨道交通特色国际工程教育标杆。(教育信息化处、西南交通大学)
【育人工作】
●巴中市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培育时代新人。(1)诗词歌赋润心。将经典诵读纳入常规教育教学,通过语文、历史和课外赏析课程,解读古典诗词歌赋的历史背景、文化内涵。举办市、县(区)、校三级经典诵写讲演、“蜀风诗韵”中小学诗词大会等系列活动,引导17余万名学生感悟古典文学之美。(2)琴棋书画赋能。将传统乐器、书法、国画等项目纳入学校教育多元化发展,实现课堂教学活动化、课外活动课程化、育人活动特色化,2024年,全市中小学生获得国家级、省级各类艺术比赛一等奖20余个。(3)礼仪仪式正行。严格落实升降国旗制度,深入开展入团、入队、入学、毕业、成人仪式,常态开展“我们的节日”活动,2024年累计开展各类仪式、节庆、礼仪教育主题活动2000余场次,覆盖师生47万余人。(4)文化创意启智。积极探索传统艺术与现代设计、科技的结合,鼓励学生创造既有传统韵味又符合现代审美需求的新作品。成立非遗竹编、艺术陶泥、剪纸等各类工坊90余个,学生年均创作文化创意产品500余件,南江县沙河镇小学学生制作的《玩转陶艺,发展特色教育》在全国中小学第十五届校园影视活动中获得国家级一等奖。(5)红色资源塑魂。打造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3个、红色博物馆纪念馆8个、全国红色旅游精品线路30条,创建省、市级研学和劳动教育基地38个、晏阳初博物馆等4个省级思想政治教育基地,巴中师范附属实验小学创作的红色诗剧《问君归期》入选国家“大思政课”优质资源名单。(巴中市教育局)
●四川警察学院夯实社区建设赋能学生成长成才。(1)强化党建引领,筑牢育人根基。构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讲习所、马克思主义读书会、青马工程集训营“三马合一”工作布局,强化思想理论引领作用。建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坊,开展学生生活社区思想政治教育文化沙龙活动。选拔优秀思政课教师、公安专业课教师下沉学生社区,指导学生思想成长、学业发展、科研训练与项目实践等。成立学生公寓楼栋党小组,以学生党员网格化管理体系实现党组织的全覆盖。建立党员寝室,参与协助楼栋管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2)延伸教育服务,凝聚育人合力。推进联系学生工作制度,部门负责人带头践行“一线规则”,深入学生群体开展走访和谈心谈话工作,及时了解并帮助处理思想、学习、生活、发展等方面实际问题。拓展宿舍教师值班室功能,推动工作站实现办公、值班、心理咨询、生涯规划等一体化。运用智慧校园数据中心大数据平台提供业务支撑,加大学生网络办事服务大厅、翼支付、今日校园、易班等线上平台的功能整合与应用。建立研习活动室,发挥学习、研讨、座谈等功能,在生活社区营造良好学习氛围。(3)完善功能分区,优化育人环境。打造“2+4+N”的警院样板,形成由平面化向场景化、散点式向全景式转变的“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2”个中心站点,以学生公寓党员工作站和团学工作站为中心,发挥党、团引领功能。“4”个主社区,依托团学工作站、球场健身区、后山劳动公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讲习所分别建立事务服务、体育休闲、劳动教育、文化活动主社区,助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N”个功能多样的微社区,打造“红色领航”“藏蓝青春”等微社区,为学生健康成长成才提供服务保障。(四川警察学院)
【简讯】
▲12月12日,教育厅开展中小学校园食品安全和膳食经费管理专题培训,要求各地各校要迅速贯彻落实全省深化“校园餐”突出问题专项整治工作视频会议精神,学好用好中央纪委国家监委机关等七部门《关于加强中小学校园食品安全和膳食经费管理监督的指导意见》和教育部《中小学校园食品安全和膳食经费管理工作指引》,认真开展宣贯培训,抓实抓细“校园餐”管理工作。(基建后勤处、财务管理处、基建后产中心)
▲12月12日至13日,教育厅举办四川省高校就业系统干部综合能力提升培训班,旨在进一步强化就业创业指导教师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能力,提升高校就业指导和生涯教育服务水平。(就业指导中心)
▲12月16日,教育厅、省纪委机关等12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校园餐”突出问题治理的工作方案》,聚焦校园食品安全和膳食经费管理方面的普遍性、共性问题和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提出食品安全、资金安全、营养健康、监督执纪四个方面14项重点任务,旨在提升“校园餐”治理水平。(基建后勤处 基建后产中心)
▲12月19日—20日,四川省推进教育部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工作培训在成都举行,此次活动采取现场观摩、专家讲座、交流发言等形式重点围绕经验成效、特色亮点展开,助力数字化赋能与教师队伍建设共融共进,高质量推进教育强省建设。(教师工作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