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要情
●我省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服务国家重大战略
基层速递
●自贡市深化教育改革科学应对适龄入学人口变化
●泸州市推动基础教育城乡一体化发展
●成都工业学院传承红色基因深化课程思政
信息广角
●遂宁市坚持“警校共育”共建平安校园
●眉山市下好“三步棋”激活课间15分钟
教育要情
▲我省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服务国家重大战略。(1)强“龙头”。实施高等教育“登峰计划”、高校“双一流”建设贡嘎计划,设立四川省科技教育联合基金,支持高校产出更多标志性成果。创新校企“双激励”机制,累计投入20亿元,支持建设省级产教融合试点项目50个。(2)建平台。推动高校服务企业科技创新需求,争取国家布局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高等研究院、全国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三大平台”,强化对重点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3)抓改革。推进“就业—招生—培养”联动机制改革,建立省级统筹、高校自主、适度超前的学科专业预警与动态调整机制,计划3年内优化调整高校20%左右的学科专业布点,改革优化学科专业设置。(办公室、融媒体中心)
基 层 速 递
▲成都师范学院“典耀中华”主题读书行动入选国家语委创新实践案例。(1)建立一套机制,健全党委领导、部门协同的工作体系与制度体系。(2)建设一组课程,形成必修+选修的特色课程体系,编印《晨读经典》4辑、全民阅读丛书12套。(3)培树一组品牌,打造“晨读晚书”“全民阅读”等系列品牌,建设国家一流课程、教育部思政精品项目等50余项。(4)培育一批师资,建强教师团队、培养师范学生、培训中小学教师等1万余人。(5)打造一组平台,建设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等国家和省级平台3个、校外推广基地100余个。(6)拓展一批基地,搭建阅读体验中心、牵手乡村工作站等四大类126个多样化实践基地。(成都师范学院)
▲自贡市深化教育改革科学应对适龄入学人口变化。(1)动态调整学位。结合适龄入学人口变动趋势,关联匹配学籍、户籍数据,测算学龄人口总体规模、学段分布、区域分布等演变情况,动态开展学位需求预测,科学调整学校学位布局规划。近年来投资5.33亿元,新改扩建幼儿园11所、中小学校63所,增加学位4000余个。(2)优化办学模式。推动学区制管理,撤并乡村“小、散、弱”学校46个,在相对中心地带联校办学,建立学区中心校、薄弱学校、小规模学校发展共同体,推进多元集团化办学,新增义务段教育学区9个、中小学教育集团11个。(3)均衡资源配置。建立县管校聘动态调整机制,采取定期交流、对口支援等方式,推动教师向乡村学校、薄弱学校合理流动,开展联合教研、结对帮扶活动。建成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增设新高考改革课程创新基地、网络评比等特色专区,努力实现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全域共享。(自贡市教育和体育局)
▲泸州市推动基础教育城乡一体化发展。(1)优化资源配置。合理规划学校布局,实施项目500余个,新(改扩)建校园校舍70万㎡,新增宿舍面积60000㎡,购置设施设备9万台(套件)。安排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资金7.5亿元,惠及学校90所,涉及项目194个,完成校园校舍类项目58个,设备购置类项目106个,累计建设校园校舍及运动场20余万㎡,购置仪器设备1.1亿元。(2)加强队伍建设。招聘紧缺学科教师、公费定向培养乡村教师等5000余名。组织实施“国培计划”“省培项目”“古叙教师发展支持计划”等,每年组织市级培训百余场,培训干部教师万余人次。(3)深化教育改革。通过直属校引领、区域内优质学校领航、市属学校与区县之间冠名办学等形式,开展集团化办学和学区制治理,促进优质教育资源互补与共享。(泸州市教育和体育局)
▲成都工业学院传承红色基因深化课程思政。(1)以信仰为魂。将革命精神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以教材启发认知,以“红色工业文化”为核心,通过重走长征路、三线建设研学等活动,多维度构建红色教育模式,筑牢学生理想信念。(2)以资源为基。依托红色资源,将历史融入教学内容,与地方党史部门合作开发《红色工业文化与时代精神》等特色教材,建设校外红色教育基地,组织师生走进纪念馆、革命遗址和工业遗迹,带领学生从文献学习走向实地探寻。(3)以文化为要。将红色文化融入校园活动,举办党史知识竞赛、宣讲大赛、诗词朗诵等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创作微视频,举办电影展映、主题实践展等活动,将红色教育植入日常生活。(成都工业学院)
▲绵阳职业技术学院多措并举为学生搭稳“就业桥”。(1)前期抓引导。开展入学教育、主题班会、专题讲座、等活动,从学生入学开始循序渐进进行就业引导,在一对一谈心谈话的基础上形成“一人一档”“一生一策”就业管理档案,在毕业季整合校企合作资源,针对不同学生推荐就业岗位。(2)中期重稳定。通过“校长书记访企拓岗”“企业走访”等活动,了解学生在签约企业实习工作情况,并强化学生与企业之间“双向对话”。按照“党建+就业”模式,设立党员服务岗、就业先锋岗,通过“党总支—党支部—党员”三级就业帮扶模式,促推就业实习学生尽快熟悉工作岗位,融入就业企业。(3)后期常跟踪。依托校友会等跟进学生就业工作状况,通过“传、帮、带”机制,引领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绵阳职业技术学院)
▲攀枝花市凝聚家校社协同育人合力破解教育惩戒难题。(1)完善实施细则,让教育惩戒“有尺度”。完善校规班纪,邀请专家进校解读《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等政策,通过班主任论坛、教育惩戒专题研讨等活动宣传推广优秀做法。(2)协同家校力量,让教育惩戒“有力度”。组建家庭教育讲师团,培训家庭教育讲师,通过“花城家长‘慧’”课堂宣传政策,开展“百校千师访万家”家访活动、“三线”家风亲子故事汇等家校共育活动。(3)关注学生心理,让教育惩戒“有温度”。实施“阳光正心”工程,建立从小学到大学的“思政+心理”一体化融合贯通培养体系,增强学生应对教育惩戒的心理韧性。实施心理辅导教师ABC三级资格认证制度,运用“i++”心理监测平台掌握学生心理状态。(攀枝花教育和体育局)
▲达州市数字化引领教育发展新路径。(1)夯实硬件基础。建成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支持3000名用户同时开展线上教研,平台累计注册达50余万次,回流数据1600余万条,每百名学生计算机配备比例达10台、同比提升15%,全市学校接入互联网比例达到100%。(2)提升应用效能。采取“线上+线下”学用融合的发展策略,持续推进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开展教师数字素养提升行动培训,入选教育部基础教育精品课27节,全国智慧教育优秀案例15个。(3)强化共建共享。组织开展“城乡连体课堂研讨”区域研修,打造线上优质课程资源,推动城乡教育融合发展,云教接收学校发展到57所,共享云教课程资源1.8万余个,优质课件9700余个,同比提升20%,2所主播学校优质资源惠及偏远薄弱学校师生2.3万余人。(达州市教育局)
信 息 广 角
▲遂宁市坚持“警校共育”共建平安校园。(1)聚焦队伍共建。会同公安部门联合推动“护学岗”建设率已达100%,对全市1800余名保安开展安保培训,对全市6000余名家长(社会)志愿者开展能力培训。(2)聚焦安全共治。推动“六必设”达标率增至80%以上,科学制定“一校一策”上学放学方案,设置临时停车位保障了学生出行安全。(3)聚焦信息共享。建立健全警校联动信息直报工作机制,及时发现掌握学生欺凌线索,提请公安机关依法处置筑牢校园安全底线。(4)聚焦防范共育。协作开展“防车辆冲撞”最小作战单元现场处置和反恐应急演练等活动,增强学生安全意识。(遂宁市教育局)
▲四川师范大学开展体美浸润行动赋能乡村学校均衡发展。(1)弥补乡村教育短板。遴选优秀学生前往凉山州两所乡村学校实施对口帮扶、顶岗支教活动,组建向阳花合唱团、竖笛兴趣班、舞蹈队、“第二课堂”等,全力保障当地体育美育教学工作正常运转。(2)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邀请非遗传承人走进校园,打造“彝族乡土歌谣进校园”“四川曲艺进课堂”等品牌,编写校本教材《彝音乡韵》及配套课程,构建大中小学一体化协同教学体系。(3)构建综合评价体系。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围绕课程目标是否科学、合理及教育理念是否贯穿其中、是否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等方面进行调整修正,提升专业师生教学实践能力。(四川师范大学)
▲眉山市下好“三步棋”激活课间15分钟。(1)下好政策保障“先行棋”。推行“作息令”行课安排、午休安排等4项内容,坚持每天开设1节体育课,每天安排不少于30分钟的大课间体育活动,学生每天校内校外综合体育活动时间不低于2小时。(2)下好活动设计“关键棋”。“一校一案”开辟多元活动区,打造课间倾听角、艺术角等活动区域,分不同年级和区域推行“集体+自选”活动模式,自主创新设计室内室外游戏活动37项。(3)下好教育引导“辅助棋”。开展课间活动安全教育,设立课间活动安全护卫值日岗,课间活动安全教育提醒率100%。(眉山市教育和体育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