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要情
●我省强保障提质量推动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
基层速递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坚持以廉育人推动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走深走实
●乐山职业技术学院实施“引育用”工程打造人才集聚新高地
●雅安市阳光招生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公平发展
信息广角
●四川长江职业学院深化川港职教合作打造交流融合新范式
教 育 要 情
▲我省强保障提质量推动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1)优化布局保障资源供给。按照“就近就便”原则,科学规划幼儿园布局,累计完成布局调整3300余所,2023—2024年,安排省级专项资金4.8亿元,支持市(州)在主城区和人口流入地建设公办园300所,增加公办学位约10万个。(2)加大投入完善经费保障。自2012年以来,学前教育经费总投入达2419.67亿元,占全省教育经费总投入的7.98%,年均增幅达到10.96%。完善公办幼儿园生均公用经费财政拨款制度,公办园生均公用经费标准每生每年不低于600元。持续完善幼儿资助制度,近10年共投入经费63亿元,受益幼儿760万人次。(3)强化质量提升幼教水平。遴选41个幼小衔接省级实验区、80所试点园、76所试点小学,实施幼小科学衔接。积极培育学前教育教学成果,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个、二等奖7个,3个区被教育部认定为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提升实验区。(基教处)
基 层 速 递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坚持以廉育人推动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走深走实。(1)出台《廉洁文化建设五年规划(2024-2028)》,构建党委统领、专班协同、全域联动治理体系,将廉洁基因融入人才培养、师德建设、生态治理全链条,谋画清廉校园建设新蓝图。(2)建立“云端+实体”双轮驱动矩阵,线上打造“清廉校园”智慧学习教育平台,集成思政教育、纪法课堂等功能模块,实现廉洁教育数字化、场景化、常态化;线下编纂数字化廉洁教材,通过干部专题培训、师生同上一堂课等举措,实现廉洁教育全员覆盖。(3)选取40处校园空间节点实施文化赋能工程,打造“莲园”等廉洁文化地标群落,组建学生廉洁社团,举办“廉洁文化月”系列活动,通过景观小品、主题征文、廉洁剧场等沉浸式体验,构建“可观、可感、可参与”的廉洁教育场景。(成都信息工程大学)
▲乐山职业技术学院实施“引育用”工程打造人才集聚高地。(1)拓宽引智渠道。深入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开展“名校英才计划”专场招聘,引进博士人才9人;实施“青江学者计划”,打造任务驱动、项目带动“候鸟型”人才引进模式,聘请156位国内外知名学者、教授及非遗传承人担任客座教授、特聘教授。(2)优化培育环境。衔接市级人才“嘉”十条、科研资助等政策,制定高层次人才服务保障,设立安家补助和专项科研启动经费,构建“政策申报—项目对接—成果转化”人才服务体系,形成“地方政策保基础、学校政策强特色”双层保障机制。(3)注重转化效果。以科研平台为纽带,引企投资800万元共建“光伏固废资源化利用中试平台”,联合完成教育部课题1项、省级项目8项、专利1项,发布省级地方标准3项,释放“1+1>2”的人才集聚效应。(乐山职业技术学院)
▲雅安市阳光招生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公平发展。(1)加大宣传力度。发布招生政策、学区划分、报名流程等信息,组织召开家长会、开设咨询热线,安排专人解答家长疑问,开展“送政策进社区”“送服务到乡村”活动,营造公开透明的社会氛围。(2)实行免试入学。科学制定招生计划和服务范围,严格执行义务教育适龄儿童免试入学规定,严禁以“实验班”“重点班”名义变相掐尖招生,坚决遏制“择校热”,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和家长经济压力。(3)规范录取秩序。通过“四川省基础教育招生升学综合管理信息系统”进行统一招生管理,由系统自动派位或摇号产生录取结果。执行公民办学校同步报名、同步录取、同步注册学籍的“三同步”政策,杜绝民办学校“提前招生”“掐尖抢生源”等乱象。(4)健全保障机制。建立“精准+兜底”的入学保障体系,简化随迁子女入学手续,落实“两为主”(以流入地政府为主、以公办学校为主)政策,确保应入尽入;为残疾儿童提供普通学校随班就读、特教学校就读或送教上门服务,实现“零拒绝、全覆盖”;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开通绿色通道,落实资助政策,确保“上学路上一个都不少”。(雅安市教育局)
▲西南民族大学加强思政工作体系建设提升育人成效。(1)出台《关于全面构建高质量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指导意见》,通过“三大目标”定向、“五大体系”筑基、“十五项机制”固本,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学科调整、人才培养、考核评价等环节,打造全要素贯通、全周期衔接的思政育人生态系统。(2)制定《辅导员班导师队伍培训计划》,开展“新时代辅导员核心素养”特训营、班导师、辅导员素质能力提升专题培训;举办“AI+思政”前沿讲堂,邀请专家与DeepSeek技术团队联袂授课,成立辅导员发展中心、辅导员青蓝社,全力打造高素质学生工作骨干队伍。(3)构建以党的精神谱系、中华文化、感知中国以及校史校情为核心的大思政课体系,打造社区教育生活园地,推进“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将城市社区打造成为促进学生成长的社会大课堂。(西南民族大学)
▲阿坝州多措并举推动民族地区教育提质增效。(1)调整70所中小学、幼儿园校点布局,试点推进普通高中紧密型帮扶校联体建设,建设特色艺体高中,推动大专院校紧密型领办中职学校,提升特殊教育学校办学质量。(2)推进马尔康市长征学校、汶川中学(第二校区)、九寨沟第五小学等重大项目建设,开工建设198个“一村一幼”和中小学办学条件改善提升项目,试点建设4所学前寄宿制学校,打造阿坝州智慧教育平台(一期)和2所智慧校园样板校以及教师共享中心。(3)完善激励办法,招引名优校(园)长、学科带头人紧缺学科教师273人。深入实施“优师帮培计划”,完成州外42名优秀教师到州支教,州内50名教师到州外优质学校跟岗研修。启动“常青藤”计划,已招募浙江优秀退休教师16人。(4)与成都等地合作,领办培育11所优质校,建设示范校23所,充实50名州级教研骨干;组织10000名学生参加“走出阿坝看世界”“石榴花开 童语同音”等研学活动,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阿坝州教育和体育局)
▲绵阳城市学院“三维一体”激活学生创新创业新动能。(1)构建协同育人“新生态”。建立“政府搭台、校友助力、师生共创”联动机制,通过“汇聚创意·能动未来”创意集市,吸引政企校超8000余人深度参与。以“创意展示-成果转化-产业对接”为链条,搭建协同平台,促成课程共究、项目共研、实训基地共建等项目签约,形成“需求导向、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可持续生态。(2)打通产教融合“新通道”。创设科技、文化等主题展区,集中展示创意项目498个,引入“企业现场遴选+项目落地孵化”模式,为优秀创意项目提供从“金点子”到“好产品”、再到“真岗位”的直通路径,实现产学研用融合与双向赋能,提升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的匹配度。(3)打造长效赋能“新平台”。深化“企业参与、平台支撑、政府协同”三位一体运行机制,打造“就业即孵化、育人即转化”发展样板,服务于成果转化与岗位对接,提升创新素养与就业竞争力,持续为区域发展注入创新活力与人才动能。(绵阳城市学院)
信 息 广 角
▲四川长江职业学院深化川港职教合作打造交流融合新范式。(1)持续15年开展“百校万人”计划,联动川港两地高校,通过主题研学、实习就业、课程共建三大板块,形成“7天交流+45天实习+就业创业”进阶育人模式。(2)实施“课程共授、学分互认、师资共培”,与香港职业训练局合作,开发省级平台课程1门,实施6门通识课程及OBTL双语专业课程,选派384名教师赴港访学研修。(3)规划“蓉港产教融合园”,打造“四川长江职业学院+蓉港荟+蓉港智慧工坊”平台,升级人才公寓+孵化+导师+基金“四位一体”创新创业社区,联合九龙仓等港企建立实训基地,输送30名学生赴港酒店实习,7人通过“输入人才计划”留港就业。(4)牵头19所川港两地院校,成立川港职教联盟,制定乍得、越南等国职教标准3项,承接长安工坊等中资企业海外项目,服务“一带一路”技术供给。同步规划“蓉港荟”人文地标,形成“标准输出-人才供给-文化融通”国际化服务体系。(四川长江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