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问答 无障碍浏览 长者专区 移动门户 新媒体矩阵 新媒体矩阵
  • 机构
    委厅领导
    机关处室
    直属事业单位
    地方属高校
    驻厅纪检监察组
  • 新闻
    教育要闻
    战线动态
    政策解读
    专题专栏
    视频新闻
  • 政府信息公开
    信息公开指南
    信息公开制度
    主动公开内容
    信息公开年报
    依申请公开
    通知公告
    政策文件库
  • 政务服务
  • 互动
    厅长信箱
    回应关切
    问答精选
    在线访谈
    结果反馈
  • 办公系统
[首页] >> 新闻动态 >> 省教育厅动态简报

(简报第18期)宜宾学院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着力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四川省教育厅] 发布时间:2025-06-06 17:13 来源:办公室 分享:
   

2022年6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到宜宾学院视察,了解企业招工需求和毕业生签约等情况,并对毕业生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宜宾学院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坚定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这个目标,聚力做好人才培养和大学生就业工作,奋力推进学校内涵式高质量发展。

一、在深学中追寻“思想之光”,坚持办学治校根本指导

一是细化学习制度。坚持把习近平总书记来校视察重要指示精神列入每年党政工作要点和两级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计划,融入“三会一课”和思政教材,作为师生理论学习的重要内容。建成“求实会堂”现场教学基地,与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融会贯通,每年100%组织全校学生沿着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足迹开展学习教育。

二是强化内涵发展。印发《宜宾学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来校视察重要指示精神推进高水平应用型综合大学行动计划(2023-2025)》,以推动学校内涵式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实施党建领航、人才培养提质、应用型学科建设登攀等六大计划,分解细化年度目标和重点任务,分步骤推进落实。

三是深化实践运用。把习近平总书记来校视察的重要指示精神作为建设特色鲜明的应用型综合大学的行动指南,制定《新一轮“对标竞进、争创一流”工作方案》,从人才培养、学科与科研、社会服务、师资队伍、治理能力与条件保障、学校声誉六个方面细化指标,确保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落地落实。

二、在细悟中答好“时代之问”,加快推进应用人才培养

一是聚焦学生全面发展健全铸魂育人体系。实施铸魂育人根基工程,持续推进党员干部联系帮扶学生党员、困难学生等党建“十个一”活动。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力度,博士人才增加50%,并全面配齐建强思政队伍。加强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建设,打造省级线上一流课程《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健全完善“三全育人”“十大育人体系”。开展“场馆里的思政课”,出台《宜宾学院“五育并举”工作总体实施方案》和子方案,将体育、美育、劳育纳入人才培养重要环节。

二是聚焦未来产业布局优化学科专业设置。深化“就业—招生—培养”联动机制改革,打造“学校—学院—专业—课程”四位一体应用能力培养体系,动态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加强应用型学科和专业建设,围绕地方产业发展需求,成立了茶学院、竹学院、人工智能学院等。把企业课程和工程师引入课堂,通过开展课程改革、实习实践、订单式培养等提升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匹配度。3年来,撤销本科专业2个,停招7个,新设置数字经济、智能制造工程等专业3个。

三是聚焦经济社会发展一体推进人才培养。坚持校地协同,积极构建“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育人生态圈,向上争取建设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教融合实验实训基地和精制川茶产教融合人才培养示范基地。积极推进成果转化,聚苯硫醚无催化合成技术、油樟综合利用技术等一批高水平成果在生产实践中得到转化应用。出台《服务宜宾三区七县城乡融合发展行动计划》,成立“宜宾学院城乡融合发展研究院”,建立博士专家服务团“定制化”服务清单,全方位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建立宜宾学院老挝琅南塔校区,与德国、新加坡、俄罗斯等16个国家的30余所大学和教育部门建立良好的合作交流机制。

三、在实干中掌握“真理之钥”,全力做好学生就业工作

一是加强引导“好就业”。开展“牢记嘱托、感恩奋进”主题活动和“平实之心”就业观教育宣讲,引导学生从实际出发选择职业和工作岗位。实施贯穿大学四年的就业指导和服务,针对不同年级学生开展择业观教育和就业指导。把“专业+就业”的就业课程体系融入专业教育,使就业工作融入日常学习生活。

二是拓宽渠道“就好业”。建立全国首个就业育人综合体,通过建立“5G云就业”招聘服务平台为毕业生精准推送岗位‌。打造场景化就业体验馆,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就业指导‌。完善支持学生参与赛事、教师科研、产教融合项目等制度机制,提升学生就业能力。发挥科研平台及团队的就业育人功能,每年牵线帮助800-900名毕业生落实就业。持续访企拓岗,每年开拓岗位2000余个。融入宜宾国家级产教融合示范城市建设,建立产教融合基地150余个,提供就业岗位2000余个。

三是精准帮扶“保就业”。成立由校党委书记、校长为组长的就业工作领导小组,设立就业专项经费,开展“一对一”精准就业帮扶实践活动,健全干部职工“5321就业帮扶机制”。精准建立困难群体帮扶台账,开展“一对一”简历诊改、面试辅导,针对性落实兜底帮扶等措施。三年来,有求职意愿的重点群体毕业生100%落实毕业去向。毕业去向落实率实现高位逐年增长,用人单位满意度达98%。

相关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编辑:黄月
打印本页
返回首页
无障碍浏览 移动门户 新媒体矩阵

(简报第18期)宜宾学院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着力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2025-06-06 17:13 来源:办公室

2022年6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到宜宾学院视察,了解企业招工需求和毕业生签约等情况,并对毕业生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宜宾学院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坚定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这个目标,聚力做好人才培养和大学生就业工作,奋力推进学校内涵式高质量发展。

一、在深学中追寻“思想之光”,坚持办学治校根本指导

一是细化学习制度。坚持把习近平总书记来校视察重要指示精神列入每年党政工作要点和两级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计划,融入“三会一课”和思政教材,作为师生理论学习的重要内容。建成“求实会堂”现场教学基地,与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融会贯通,每年100%组织全校学生沿着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足迹开展学习教育。

二是强化内涵发展。印发《宜宾学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来校视察重要指示精神推进高水平应用型综合大学行动计划(2023-2025)》,以推动学校内涵式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实施党建领航、人才培养提质、应用型学科建设登攀等六大计划,分解细化年度目标和重点任务,分步骤推进落实。

三是深化实践运用。把习近平总书记来校视察的重要指示精神作为建设特色鲜明的应用型综合大学的行动指南,制定《新一轮“对标竞进、争创一流”工作方案》,从人才培养、学科与科研、社会服务、师资队伍、治理能力与条件保障、学校声誉六个方面细化指标,确保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落地落实。

二、在细悟中答好“时代之问”,加快推进应用人才培养

一是聚焦学生全面发展健全铸魂育人体系。实施铸魂育人根基工程,持续推进党员干部联系帮扶学生党员、困难学生等党建“十个一”活动。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力度,博士人才增加50%,并全面配齐建强思政队伍。加强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建设,打造省级线上一流课程《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健全完善“三全育人”“十大育人体系”。开展“场馆里的思政课”,出台《宜宾学院“五育并举”工作总体实施方案》和子方案,将体育、美育、劳育纳入人才培养重要环节。

二是聚焦未来产业布局优化学科专业设置。深化“就业—招生—培养”联动机制改革,打造“学校—学院—专业—课程”四位一体应用能力培养体系,动态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加强应用型学科和专业建设,围绕地方产业发展需求,成立了茶学院、竹学院、人工智能学院等。把企业课程和工程师引入课堂,通过开展课程改革、实习实践、订单式培养等提升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匹配度。3年来,撤销本科专业2个,停招7个,新设置数字经济、智能制造工程等专业3个。

三是聚焦经济社会发展一体推进人才培养。坚持校地协同,积极构建“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育人生态圈,向上争取建设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教融合实验实训基地和精制川茶产教融合人才培养示范基地。积极推进成果转化,聚苯硫醚无催化合成技术、油樟综合利用技术等一批高水平成果在生产实践中得到转化应用。出台《服务宜宾三区七县城乡融合发展行动计划》,成立“宜宾学院城乡融合发展研究院”,建立博士专家服务团“定制化”服务清单,全方位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建立宜宾学院老挝琅南塔校区,与德国、新加坡、俄罗斯等16个国家的30余所大学和教育部门建立良好的合作交流机制。

三、在实干中掌握“真理之钥”,全力做好学生就业工作

一是加强引导“好就业”。开展“牢记嘱托、感恩奋进”主题活动和“平实之心”就业观教育宣讲,引导学生从实际出发选择职业和工作岗位。实施贯穿大学四年的就业指导和服务,针对不同年级学生开展择业观教育和就业指导。把“专业+就业”的就业课程体系融入专业教育,使就业工作融入日常学习生活。

二是拓宽渠道“就好业”。建立全国首个就业育人综合体,通过建立“5G云就业”招聘服务平台为毕业生精准推送岗位‌。打造场景化就业体验馆,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就业指导‌。完善支持学生参与赛事、教师科研、产教融合项目等制度机制,提升学生就业能力。发挥科研平台及团队的就业育人功能,每年牵线帮助800-900名毕业生落实就业。持续访企拓岗,每年开拓岗位2000余个。融入宜宾国家级产教融合示范城市建设,建立产教融合基地150余个,提供就业岗位2000余个。

三是精准帮扶“保就业”。成立由校党委书记、校长为组长的就业工作领导小组,设立就业专项经费,开展“一对一”精准就业帮扶实践活动,健全干部职工“5321就业帮扶机制”。精准建立困难群体帮扶台账,开展“一对一”简历诊改、面试辅导,针对性落实兜底帮扶等措施。三年来,有求职意愿的重点群体毕业生100%落实毕业去向。毕业去向落实率实现高位逐年增长,用人单位满意度达98%。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中国政府网 教育部 四川省人民政府 四川政务服务网 驻厅纪检监察组 四川智慧教育平台

  • 使用帮助
  • 网站声明
  • 联系方式
  • 站点地图

主办:四川省教育厅 制作维护:四川省教育融媒体中心 公安部备案号:川公网安备 51010502010674号 网站标识码:5100000016 备案号:蜀ICP备1900244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