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科技大学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就业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决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构建“就业与培养相融合、供给与需求相衔接、服务与培训双驱动”就业工作格局,推动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
一、压紧压实就业工作责任
一是加强就业观念引导。坚持立德树人和就业工作同频共振,实施“双导师”制,为毕业生配备专业指导教师和行业导师,在思想引领、就业选择、心理疏导等方面开展“一对一”精准指导,将思政教育融入就业指导全链条,引导树立正确择业观。
二是优化人才培养供给。围绕先进材料、医药健康等六大优势产业,商业航天及卫星网络、核医药等25个产业新赛道,新建航空航天学院和医学院,主动融入四川现代化产业体系。根据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整优化学科专业布局,撤销12个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专业,新增7个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提升人才培养对高质量发展的响应度。
三是加强就业工作保障。严格落实就业“一把手工程”,构建“学校—部门—院系—班级”全链条工作体系,定期召开专题会议,分阶段部署就业策略,建立“日报告、周调度、月总结”机制,切实压紧压实就业工作责任。实行“基础+增量”双向评价,赋能就业工作转型。加强条件保障,每年配套220余万元就业专项经费,全力支持就业工作。
二、加力加劲拓宽就业渠道
一是全力访企拓岗位。开展访企拓岗,与长虹集团、京东方科技等200余家企业共建现代产业学院、订单班和实训基地,按照“入学即入岗、毕业即就业”模式培养学生。与力方科技共建“力菁英班”,通过“理论+实践+实战”模式,让毕业生入职3个月内力争胜任关键技术岗位。
二是校友聚力搭平台。建立“校友企业就业资源库”,与300余家校友企业签订合作协议,设立“校友直通车”岗位2万余个。建设“校友创业孵化基地”,为毕业生提供创业指导、融资对接等全链条服务。成立“校友企业家导师团”,开展“百名校友进校园”活动,通过创业故事分享、岗位实战模拟等活动,帮助学生尽早明确职业方向。
三是精准对接促合作。加强与县市区的合作交流,通过战略签约、城市推介、人才招聘等方式,与江油市实现资源互补、人才共享;与绵阳市经开区共建“智能制造人才实训中心”,建立订单式人才培养机制;与三台县共建“乡村振兴人才驿站”,助力农产品精深加工、健康食品等产业发展;与北川通航产业园联合开展通航技术项目研发,助推通用航空上下游产业协同创新,合力打造中国低空经济样板区域,共输送1200余名应届毕业生到各区、县、园区就业。
四是加强交流挖潜力。深挖“一带一路”国际教育合作潜力,与沿线企业构建供需对接机制,加强国际就业指导服务;与俄罗斯、白俄罗斯等国高校建立“就业合作联盟”,推动联合培养、实习实训,赴境外就业毕业生人数同比增长16%。
三、用心用情开展就业帮扶
一是精准开展指导服务。构建“全程化职业生涯教育课程体系”,大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与就业指导》必修课,大二至大四设“求职训练营”特色课,通过全方位就业培训,提升职场技能。开展“青春就业大讲堂”、模拟面试、招聘恳谈、简历修改、职业咨询等就业指导咨询服务,帮助大学生强化职业生涯规划,提升求职就业能力。
二是突出重点群体帮扶。建立“就业困难毕业生帮扶台账”,兜牢脱贫家庭、低保家庭、零就业家庭、残疾等困难毕业生群体就业底线,建立“一人一档”“一人一策”的多主体帮扶工作机制,加强跟踪服务指导。2024年,帮扶困难毕业生700余名,有就业意向困难毕业生去向落实率为100%,就业满意度达95%。
三是助力学生人职匹配。运用人工智能等数字化手段,建设“智慧就业云平台”,汇聚岗位信息20余万条,运用大数据生成“学生能力画像”与“岗位需求画像”,匹配精准度达92%,形成“线上推送+线下模拟”服务,日均使用超500人次,求职技能实训覆盖率提升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