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问答 无障碍浏览 长者专区 移动门户 新媒体矩阵 新媒体矩阵
  • 机构
    委厅领导
    机关处室
    直属事业单位
    地方属高校
    驻厅纪检监察组
  • 新闻
    教育要闻
    战线动态
    政策解读
    专题专栏
    视频新闻
  • 政府信息公开
    信息公开指南
    信息公开制度
    主动公开内容
    信息公开年报
    依申请公开
    通知公告
    政策文件库
  • 政务服务
  • 互动
    厅长信箱
    回应关切
    问答精选
    在线访谈
    结果反馈
  • 办公系统
[首页] >> 新闻动态 >> 省教育厅动态简报

(简报第22期)攀枝花学院着力培养应用型人才助推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四川城市职业学院“三点发力”推动党建和业务深度融合

[四川省教育厅] 发布时间:2025-07-09 10:55 来源:办公室 分享:
   

攀枝花学院着力培养应用型人才

助推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攀枝花学院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以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为牵引,立足攀西大地,传承弘扬“三线精神”,强化价值引领,注重实践应用,创新构建“思专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赛教融贯”四融协同育人体系,致力培养“具有相应专业能力,较强创新精神和职业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一、思专融通促价值引领,筑牢育人根基

一是设计双轨导向。构建“价值引领+专业赋能”双轨育人导向,将三线精神融入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方案、课程教学大纲,实现价值塑造与专业培养同频共振。

二是融合多元转化。创建“主题化挖掘—多模态开发—跨场景应用”资源整合机制,编撰三线系列思政教材,建立多态化教育教学资源,将三线精神融入“课堂+科研+文化+实践+网络”育人体系,强化育人保障。

三是培育价值引领。挖掘红色资源时代价值,完成三线精神的创造性转化和代际传承,厚植学生家国情怀,强化使命担当,锻造务实品格,培养“知信行合一”的时代新人。

二、产教融合促能力提升,服务发展需求

一是明确产业发展方向。对接攀西钒钛资源综合利用战略和区域康养产业需求,加大专业调整和新兴专业设置力度,持续打造“钒钛+”“康养+”特色专业集群,不断提升专业链与产业链的契合度,强化全产业链应用型人才供给。

二是加强校企融合共建。以专业能力和职业能力提升为牵引,强化校企双方在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课程建设、实习实践、毕业论文、招生就业和科学研究等方面的深度融合,优化校企合作方式,破除产教融合壁垒,夯实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产业基础。

三是搭建实践实训平台。校内实践平台以对接实际生产为目标,引入企业案例和研发需求,增强研发功能,提升校内实践基地的产业契合度;校外实践基地以对接实际教学需求为目标,完善工艺原理、设备构成、技术参数、产品性能和岗位设置等方面,注重校外实践基地的教学功能,提升人才培养保障能力。

三、科教融汇促创新实践,激发双创动能

一是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制定《“双师双能型”教师认定及管理办法(试行)》等制度,鼓励教师到企业参加实践能力锻炼,深化校内教师和企业导师双向互动,促进“学术研究+实践能力+教学能力”综合提升。

二是健全资源共享机制。依托34个省级科研平台、8个教育部和省级实训实践平台、2个省级现代产业学院协同,将优质科研资源转化为育人资源;主动对接四川省六大优势产业,融入攀西国家战略资源开发,实施“卡脖子技术”攻关计划,构建“产业导向-科技创新-实践训练-人才培养”的创新能力提升体系。

三是提升科研转化应用。建立科研转化激励机制,推动有组织科研与教学,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到课程体系、教材内容、学科竞赛、毕业论文之中。校企合作共建课程资源库、案例库,出版应用型教材,校企合作建成《钒钛磁铁矿冶炼技术》等五门钒钛类国家级、省级一流课程;龙佰集团沸腾氯化法钛白、攀钢海绵钛等产业项目成功纳入省级规划教材《材料化学基础》。

四、赛教融贯促全面发展,提升综合素质

一是加强以赛培优。完善多级分类的学科竞赛制度体系,整合校内外资源,强化多专业融合开展学科竞赛活动,加强校地、校企、校所协作交流,为学生提供行业项目案例、指导教师等资源支持。

二是营造参与氛围。加大学科竞赛宣传力度,多渠道鼓励学生参赛,扩大竞赛覆盖面和参与度,营造浓厚的竞赛文化氛围,近年在校生参与校级以上竞赛比例达73%以上。

三是拓展竞赛成果。将竞赛成果融入教学,每年更新实验项目百余项,确保教学紧跟行业前沿;引导学生将竞赛成果进一步深化拓展,开展相关科研项目和创新创业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四川城市职业学院

“三点发力”推动党建和业务深度融合

四川城市职业学院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认真落实全国高校党的建设工作会议精神,坚持党建引航、产教赋能、师生共治,推动党建和业务深度融合。

一、以党建领航为“根本点”,构建治理新体系

一是实施政治引领工程,把准办学方向。完善内部治理体系,确立党委决策权,重点把关发展规划、重要改革、人事安排等事项,建立党建工作动力机制,明确党委责任清单32项、党委书记责任清单18项、班子成员责任清单14项,民办高校党建重点任务36项,党建与业务融合事项16项。

二是实施思想铸魂工程,筑牢育人根基。加强政治建设,落实“第一议题”制度,实施“爱国爱校”“爱岗敬业”“诚实守信”等工程,打造学生公寓红色走廊、党员工作站等,将思政教育融入生活场景。构建“书院+专业学院”“辅导员+导师”双院育人机制,形成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格局,《高职学生为中心的“双院融合、三师协同、三制联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项目获2022年职业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三是实施组织强基工程,建强战斗堡垒。编印《基层党组织工作指导手册》,开展校地党建结对共建28个,获地方党委政府表彰优质项目4个,建设并获批国家级样板支部2个、省级样板支部1个、省级“双带头人”工作室1个、省级“强国行”专项行动团队1个,形成党建品牌矩阵。

二、以产教融合为“突破点”,激活发展新动能

一是对标先进重塑党建链条。与17所院校及地方政府开展党建对标学习和专业与产业协同调研,将党建链条贯穿产教融合整个环节,形成省级党建特色案例4个、教育部研究成果2项,推动党建与产教深度融合。

二是结对共建深化服务效能。以“1+N”党建共建为抓手,牵头成立市域产教联合体,实体化运行四川智慧健康养老行业产教融合体,新建眉山市低空经济技术创新中心等5个实训研发基地,运营眉山大数据数字经济产业园,带动实习就业1000余人。

三是整合资源孵化实体项目。打造“党建+创新创业”平台,成立7家校办实体,实现教学与产业有机衔接。与一汽大众等共建产教融合项目,推动技术攻关与成果转化。携手4家头部企业共建产业园,探索“产业+教育”协同运营模式,开设20余个订单班、7个产业学院,实现“招生即招工、入校即入企”。

三、以师生根本为“着力点”,共筑幸福新生态

一是以教师发展为根本,激活内生动力。鼓励教职工参与民主管理,协助制定学校章程、薪酬分配办法、住房补贴政策等制度。支持教职工提升职称学历,全额赞助学费,不改变薪酬待遇。完善分配体系、住房保障措施及社保体系,解决教职工后顾之忧。

二是以学生成才为中心,搭建成长舞台。构建“学校—书院—班级”三级联动机制,打造“城市之星”“田园耕育”等品牌活动,形成“大思政”和“大基地”育人格局。推行双主体、双导师、双课堂、双评价、双证书“五双育人”模式,学生获省级以上技能奖项1000余项,就业率位居全省前列。

三是以人文关怀为核心,提升幸福指数。完善“教职工之家”“学生服务中心”等阵地,提供健康体检、心理疏导等一站式服务,了解教职工思想动态,解决教职工困难,增强师生的组织认同。开展“书记校长进寝室”“师生面对面”等活动,畅通诉求表达渠道,建立“学生成长档案”,实施精准帮扶,打造“有温度的教育”,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校园治理格局。

相关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编辑:胡建伟
打印本页
返回首页
无障碍浏览 移动门户 新媒体矩阵

(简报第22期)攀枝花学院着力培养应用型人才助推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四川城市职业学院“三点发力”推动党建和业务深度融合

2025-07-09 10:55 来源:办公室

攀枝花学院着力培养应用型人才

助推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攀枝花学院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以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为牵引,立足攀西大地,传承弘扬“三线精神”,强化价值引领,注重实践应用,创新构建“思专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赛教融贯”四融协同育人体系,致力培养“具有相应专业能力,较强创新精神和职业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一、思专融通促价值引领,筑牢育人根基

一是设计双轨导向。构建“价值引领+专业赋能”双轨育人导向,将三线精神融入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方案、课程教学大纲,实现价值塑造与专业培养同频共振。

二是融合多元转化。创建“主题化挖掘—多模态开发—跨场景应用”资源整合机制,编撰三线系列思政教材,建立多态化教育教学资源,将三线精神融入“课堂+科研+文化+实践+网络”育人体系,强化育人保障。

三是培育价值引领。挖掘红色资源时代价值,完成三线精神的创造性转化和代际传承,厚植学生家国情怀,强化使命担当,锻造务实品格,培养“知信行合一”的时代新人。

二、产教融合促能力提升,服务发展需求

一是明确产业发展方向。对接攀西钒钛资源综合利用战略和区域康养产业需求,加大专业调整和新兴专业设置力度,持续打造“钒钛+”“康养+”特色专业集群,不断提升专业链与产业链的契合度,强化全产业链应用型人才供给。

二是加强校企融合共建。以专业能力和职业能力提升为牵引,强化校企双方在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课程建设、实习实践、毕业论文、招生就业和科学研究等方面的深度融合,优化校企合作方式,破除产教融合壁垒,夯实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产业基础。

三是搭建实践实训平台。校内实践平台以对接实际生产为目标,引入企业案例和研发需求,增强研发功能,提升校内实践基地的产业契合度;校外实践基地以对接实际教学需求为目标,完善工艺原理、设备构成、技术参数、产品性能和岗位设置等方面,注重校外实践基地的教学功能,提升人才培养保障能力。

三、科教融汇促创新实践,激发双创动能

一是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制定《“双师双能型”教师认定及管理办法(试行)》等制度,鼓励教师到企业参加实践能力锻炼,深化校内教师和企业导师双向互动,促进“学术研究+实践能力+教学能力”综合提升。

二是健全资源共享机制。依托34个省级科研平台、8个教育部和省级实训实践平台、2个省级现代产业学院协同,将优质科研资源转化为育人资源;主动对接四川省六大优势产业,融入攀西国家战略资源开发,实施“卡脖子技术”攻关计划,构建“产业导向-科技创新-实践训练-人才培养”的创新能力提升体系。

三是提升科研转化应用。建立科研转化激励机制,推动有组织科研与教学,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到课程体系、教材内容、学科竞赛、毕业论文之中。校企合作共建课程资源库、案例库,出版应用型教材,校企合作建成《钒钛磁铁矿冶炼技术》等五门钒钛类国家级、省级一流课程;龙佰集团沸腾氯化法钛白、攀钢海绵钛等产业项目成功纳入省级规划教材《材料化学基础》。

四、赛教融贯促全面发展,提升综合素质

一是加强以赛培优。完善多级分类的学科竞赛制度体系,整合校内外资源,强化多专业融合开展学科竞赛活动,加强校地、校企、校所协作交流,为学生提供行业项目案例、指导教师等资源支持。

二是营造参与氛围。加大学科竞赛宣传力度,多渠道鼓励学生参赛,扩大竞赛覆盖面和参与度,营造浓厚的竞赛文化氛围,近年在校生参与校级以上竞赛比例达73%以上。

三是拓展竞赛成果。将竞赛成果融入教学,每年更新实验项目百余项,确保教学紧跟行业前沿;引导学生将竞赛成果进一步深化拓展,开展相关科研项目和创新创业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四川城市职业学院

“三点发力”推动党建和业务深度融合

四川城市职业学院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认真落实全国高校党的建设工作会议精神,坚持党建引航、产教赋能、师生共治,推动党建和业务深度融合。

一、以党建领航为“根本点”,构建治理新体系

一是实施政治引领工程,把准办学方向。完善内部治理体系,确立党委决策权,重点把关发展规划、重要改革、人事安排等事项,建立党建工作动力机制,明确党委责任清单32项、党委书记责任清单18项、班子成员责任清单14项,民办高校党建重点任务36项,党建与业务融合事项16项。

二是实施思想铸魂工程,筑牢育人根基。加强政治建设,落实“第一议题”制度,实施“爱国爱校”“爱岗敬业”“诚实守信”等工程,打造学生公寓红色走廊、党员工作站等,将思政教育融入生活场景。构建“书院+专业学院”“辅导员+导师”双院育人机制,形成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格局,《高职学生为中心的“双院融合、三师协同、三制联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项目获2022年职业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三是实施组织强基工程,建强战斗堡垒。编印《基层党组织工作指导手册》,开展校地党建结对共建28个,获地方党委政府表彰优质项目4个,建设并获批国家级样板支部2个、省级样板支部1个、省级“双带头人”工作室1个、省级“强国行”专项行动团队1个,形成党建品牌矩阵。

二、以产教融合为“突破点”,激活发展新动能

一是对标先进重塑党建链条。与17所院校及地方政府开展党建对标学习和专业与产业协同调研,将党建链条贯穿产教融合整个环节,形成省级党建特色案例4个、教育部研究成果2项,推动党建与产教深度融合。

二是结对共建深化服务效能。以“1+N”党建共建为抓手,牵头成立市域产教联合体,实体化运行四川智慧健康养老行业产教融合体,新建眉山市低空经济技术创新中心等5个实训研发基地,运营眉山大数据数字经济产业园,带动实习就业1000余人。

三是整合资源孵化实体项目。打造“党建+创新创业”平台,成立7家校办实体,实现教学与产业有机衔接。与一汽大众等共建产教融合项目,推动技术攻关与成果转化。携手4家头部企业共建产业园,探索“产业+教育”协同运营模式,开设20余个订单班、7个产业学院,实现“招生即招工、入校即入企”。

三、以师生根本为“着力点”,共筑幸福新生态

一是以教师发展为根本,激活内生动力。鼓励教职工参与民主管理,协助制定学校章程、薪酬分配办法、住房补贴政策等制度。支持教职工提升职称学历,全额赞助学费,不改变薪酬待遇。完善分配体系、住房保障措施及社保体系,解决教职工后顾之忧。

二是以学生成才为中心,搭建成长舞台。构建“学校—书院—班级”三级联动机制,打造“城市之星”“田园耕育”等品牌活动,形成“大思政”和“大基地”育人格局。推行双主体、双导师、双课堂、双评价、双证书“五双育人”模式,学生获省级以上技能奖项1000余项,就业率位居全省前列。

三是以人文关怀为核心,提升幸福指数。完善“教职工之家”“学生服务中心”等阵地,提供健康体检、心理疏导等一站式服务,了解教职工思想动态,解决教职工困难,增强师生的组织认同。开展“书记校长进寝室”“师生面对面”等活动,畅通诉求表达渠道,建立“学生成长档案”,实施精准帮扶,打造“有温度的教育”,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校园治理格局。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中国政府网 教育部 四川省人民政府 四川政务服务网 驻厅纪检监察组 四川智慧教育平台

  • 使用帮助
  • 网站声明
  • 联系方式
  • 站点地图

主办:四川省教育厅 制作维护:四川省教育融媒体中心 公安部备案号:川公网安备 51010502010674号 网站标识码:5100000016 备案号:蜀ICP备1900244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