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问答 无障碍浏览 长者专区 移动门户 新媒体矩阵 新媒体矩阵
  • 机构
    委厅领导
    机关处室
    直属事业单位
    地方属高校
    驻厅纪检监察组
  • 新闻
    教育要闻
    战线动态
    政策解读
    专题专栏
    视频新闻
  • 政府信息公开
    信息公开指南
    信息公开制度
    主动公开内容
    信息公开年报
    依申请公开
    通知公告
    政策文件库
  • 政务服务
  • 互动
    厅长信箱
    回应关切
    问答精选
    在线访谈
    结果反馈
  • 办公系统
[首页] >> 新闻动态 >> 委厅信息

四川大学“五个融合”推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

[四川省教育厅] 发布时间:2021-03-22 08:46 来源:四川省教育厅 分享:
   

四川大学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五个融合”大力加强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一、美育与德育相融合

推进“课程思政”建设,修订《关于“全课程核心价值观建设”的实施意见》,坚持把核心价值观培育贯穿美育全课程全过程,引领学生树立正确审美观念、陶冶道德情操、塑造美好心灵。加强学校教育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和中宣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培育基地”建设,成立巴蜀艺术文化研习所,持续广泛举办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挖红色资源,组织创作主题歌曲、话剧、舞蹈等红色文化作品,用多种艺术形式展现和弘扬革命精神,师生自编自导自演舞台剧《江姐在川大》、红色诗意话剧《待放》已在校内外公演12场,观众达8000余人。创新开展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主题艺术教育活动,创作《归来仍有花开》《生命之光》《强国有我》等歌曲,举办抗疫线上书画作品展等活动,弘扬伟大抗疫精神。实施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计划,深入开展“大川文艺轻骑兵”系列志愿服务活动,2020年开展活动63次,受众1.7万余人次,让学生在文艺服务群众、引导群众中增长才干、砥砺品格。

二、普及与专业相融合

出台学《加强美育教育的实施细则》,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职能部门和学院协作配合的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机制。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在公共美育课程、实践活动、校园文化、艺术展演、场馆设施等方面持续加大建设力度,进一步强化美育普及。推进艺术教育中心建设,选优建强专兼职教师,现有专兼职教师42人,组织实施公共艺术教育教学及活动,指导8个学生艺术团队,学生艺术团队连续7年参与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参加全国、四川省大学生艺术展演和“五月的鲜花”演出,取得优异成绩。充分发挥学校艺术学院专业优势,在学科专业、师资队伍、课程教学、艺术社团、活动参与等方面,推进融合渗透、协同育人;利用学院美术馆、小剧场、艺术长廊、艺术研究论坛等专业平台,定期举办话剧、音乐会、艺术展览、学术讲座等各类具有学科专业特色的艺术活动,辐射带动全校美育。

三、课程与实践相融合

发挥综合性大学多学科优势,设置五大通识教育模块,完善“人文艺术与中华文化传承”模块课程体系,开足开齐美育课程,每年开设《中华文化》《大学美术》《中外音乐文化》《影视鉴赏》《体育舞蹈》等美育课程100余门,培育学生审美鉴赏和人文素养。加强美育社团建设,现有学生美育类社团109个,其中,专业性社团30个、高水平艺术团9个,广泛开展各类文化艺术活动。精心打造“凤凰展翅”文化艺术节、“新年音乐会”“艺术沙龙”、网络文化节等文化艺术品牌。连续8年举办实践及国际课程周,每年邀请世界一流大学知名学者来校开设美育课程,邀请学生艺术团来校交流演出,实施系列国际文化交流营项目。加强与北京曲剧院、四川戏曲协会等的合作,推进“高雅艺术进校园”“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与成都、德阳等地合作,传承发展金沙遗址、绵竹年画等非遗项目。成立“绘川艺术工作坊”,与校外专业机构共建艺术教育实践基地。

四、美育与双创教育相融合

将美育纳入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培育学生创新能力。依托学校国家“双创”示范基地,精心打造“双创”基地“I创街”,遴选入驻校园艺术坊、UTO文创乐活、幻宇音乐等学生艺术类“双创”团队20余支。在国家“双创”示范基地项目中,建立大学生创新创意实现平台(智造梦工场),开展“I创意WE实现”活动,实行“草根创意,专业指导,平台支持”组织模式,支持学生通过线上线下开展创新创意活动。设立活动基金,支持优秀创意活动项目立项孵化,目前已成功孵化项目30余个。鼓励支持学生美育项目参与“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多个艺术类项目获国家级和省级立项。

五、美育与环境育人相融合

加强富于历史文化特色的校园环境、人文景观、教育设施建设,让校园物质环境有信念、能说话,润物无声散发正能量。持续推进校史展览馆、博物馆、自然博物馆、美术馆、华西医学展览馆、中国口腔医学博物馆和历史文化长廊“六馆一廊”综合开发利用,把参观“六馆一廊”作为新生入学教育内容。实施校园景观美化工程,推进校园道路改造和环境整治,加强德水、沫溪、巴渠等人文景观建设,利用教学楼和学院办公楼廊道空间打造雕塑长廊、艺术长廊和文化宣传长廊。积极保护学校历史建筑,多栋建筑被评为国家、省市文物保护单位。加快打造3.2万余平米的 “文化艺术与科技创新汇聚中心”,着力建设文化艺术与科学技术融合、艺术创作与产业孵化等六大平台,努力使学生在科学的魅力和艺术的熏陶中涵养气质、启迪智慧、开拓创新。


相关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编辑:王玥
打印本页
返回首页
无障碍浏览 移动门户 新媒体矩阵

四川大学“五个融合”推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

2021-03-22 08:46 来源:四川省教育厅

四川大学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五个融合”大力加强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一、美育与德育相融合

推进“课程思政”建设,修订《关于“全课程核心价值观建设”的实施意见》,坚持把核心价值观培育贯穿美育全课程全过程,引领学生树立正确审美观念、陶冶道德情操、塑造美好心灵。加强学校教育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和中宣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培育基地”建设,成立巴蜀艺术文化研习所,持续广泛举办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挖红色资源,组织创作主题歌曲、话剧、舞蹈等红色文化作品,用多种艺术形式展现和弘扬革命精神,师生自编自导自演舞台剧《江姐在川大》、红色诗意话剧《待放》已在校内外公演12场,观众达8000余人。创新开展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主题艺术教育活动,创作《归来仍有花开》《生命之光》《强国有我》等歌曲,举办抗疫线上书画作品展等活动,弘扬伟大抗疫精神。实施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计划,深入开展“大川文艺轻骑兵”系列志愿服务活动,2020年开展活动63次,受众1.7万余人次,让学生在文艺服务群众、引导群众中增长才干、砥砺品格。

二、普及与专业相融合

出台学《加强美育教育的实施细则》,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职能部门和学院协作配合的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机制。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在公共美育课程、实践活动、校园文化、艺术展演、场馆设施等方面持续加大建设力度,进一步强化美育普及。推进艺术教育中心建设,选优建强专兼职教师,现有专兼职教师42人,组织实施公共艺术教育教学及活动,指导8个学生艺术团队,学生艺术团队连续7年参与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参加全国、四川省大学生艺术展演和“五月的鲜花”演出,取得优异成绩。充分发挥学校艺术学院专业优势,在学科专业、师资队伍、课程教学、艺术社团、活动参与等方面,推进融合渗透、协同育人;利用学院美术馆、小剧场、艺术长廊、艺术研究论坛等专业平台,定期举办话剧、音乐会、艺术展览、学术讲座等各类具有学科专业特色的艺术活动,辐射带动全校美育。

三、课程与实践相融合

发挥综合性大学多学科优势,设置五大通识教育模块,完善“人文艺术与中华文化传承”模块课程体系,开足开齐美育课程,每年开设《中华文化》《大学美术》《中外音乐文化》《影视鉴赏》《体育舞蹈》等美育课程100余门,培育学生审美鉴赏和人文素养。加强美育社团建设,现有学生美育类社团109个,其中,专业性社团30个、高水平艺术团9个,广泛开展各类文化艺术活动。精心打造“凤凰展翅”文化艺术节、“新年音乐会”“艺术沙龙”、网络文化节等文化艺术品牌。连续8年举办实践及国际课程周,每年邀请世界一流大学知名学者来校开设美育课程,邀请学生艺术团来校交流演出,实施系列国际文化交流营项目。加强与北京曲剧院、四川戏曲协会等的合作,推进“高雅艺术进校园”“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与成都、德阳等地合作,传承发展金沙遗址、绵竹年画等非遗项目。成立“绘川艺术工作坊”,与校外专业机构共建艺术教育实践基地。

四、美育与双创教育相融合

将美育纳入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培育学生创新能力。依托学校国家“双创”示范基地,精心打造“双创”基地“I创街”,遴选入驻校园艺术坊、UTO文创乐活、幻宇音乐等学生艺术类“双创”团队20余支。在国家“双创”示范基地项目中,建立大学生创新创意实现平台(智造梦工场),开展“I创意WE实现”活动,实行“草根创意,专业指导,平台支持”组织模式,支持学生通过线上线下开展创新创意活动。设立活动基金,支持优秀创意活动项目立项孵化,目前已成功孵化项目30余个。鼓励支持学生美育项目参与“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多个艺术类项目获国家级和省级立项。

五、美育与环境育人相融合

加强富于历史文化特色的校园环境、人文景观、教育设施建设,让校园物质环境有信念、能说话,润物无声散发正能量。持续推进校史展览馆、博物馆、自然博物馆、美术馆、华西医学展览馆、中国口腔医学博物馆和历史文化长廊“六馆一廊”综合开发利用,把参观“六馆一廊”作为新生入学教育内容。实施校园景观美化工程,推进校园道路改造和环境整治,加强德水、沫溪、巴渠等人文景观建设,利用教学楼和学院办公楼廊道空间打造雕塑长廊、艺术长廊和文化宣传长廊。积极保护学校历史建筑,多栋建筑被评为国家、省市文物保护单位。加快打造3.2万余平米的 “文化艺术与科技创新汇聚中心”,着力建设文化艺术与科学技术融合、艺术创作与产业孵化等六大平台,努力使学生在科学的魅力和艺术的熏陶中涵养气质、启迪智慧、开拓创新。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中国政府网 教育部 四川省人民政府 四川政务服务网 驻厅纪检监察组 四川智慧教育平台

  • 使用帮助
  • 网站声明
  • 联系方式
  • 站点地图

主办:四川省教育厅 制作维护:四川省教育融媒体中心 公安部备案号:川公网安备 51010502010674号 网站标识码:5100000016 备案号:蜀ICP备1900244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