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问答 无障碍浏览 长者专区 移动门户 新媒体矩阵 新媒体矩阵
  • 机构
    委厅领导
    机关处室
    直属事业单位
    地方属高校
    驻厅纪检监察组
  • 新闻
    教育要闻
    战线动态
    政策解读
    专题专栏
    视频新闻
  • 政府信息公开
    信息公开指南
    信息公开制度
    主动公开内容
    信息公开年报
    依申请公开
    通知公告
    政策文件库
  • 政务服务
  • 互动
    厅长信箱
    回应关切
    问答精选
    在线访谈
    结果反馈
  • 办公系统
[首页] >> 新闻动态 >> 委厅信息

2021年我省强基计划录取顺利结束

[四川省教育厅] 发布时间:2021-07-13 08:29 来源:四川省教育考试院 分享:
   

我省2021年强基计划投档及录取工作已结束,共录取考生329名,其中,文科49名、理科280名。

今年,是强基计划实施第二年,参与我省录取的院校共36所,均为“985工程”高校和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该计划主要选拔培养有志于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且综合素质优秀或基础学科拔尖的学生,专业方向聚焦高端芯片与软件、智能科技、新材料、先进制造和国家安全等关键领域以及国家人才紧缺的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各试点高校重点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及历史、哲学、古文字学等相关专业招生,如四川大学今年招生涵盖了汉语言文学(古文字方向)、历史学类、哲学、数学与应用数学、物理学、工程力学、化学、生物科学、基础医学九个专业(类),绝大多数都是川大“拔尖计划”优势专业。

总体来看,2021年我省强基计划招生主要呈现两个特点。

一是投身基础学科研究意愿者素质优秀。根据相关政策,强基计划试点高校按比例综合考生高考成绩、高校综合考核结果及综合素质评价情况等择优录取,其中,高考成绩在综合成绩中的占比不得低于85%。从我省今年录取考生高考成绩看,文科最低分为586,高出本一批省控线45分;理科最低分为604,高出本一批省控线83分。越来越多高素质的考生通过强基计划进入了心仪的高校,为国家基础学科的长期发展、关键研究领域的重点突破提供了坚实的人才保障。

二是在川录取人数增加。今年,强基计划在川招生共录取329名,其中,北京大学录取34名、清华大学录取55名。据统计,今年录取总数相较2020年增加了162名,增幅达到了97%。对于基础学科实力强、有志于从事基础学科学习和研究的考生来说,强基计划给了他们更好展示自身特长的平台和机会。

据悉,强基计划试点高校对选拔学生单独编班,配置一流师资,提供一流学习条件,创造一流学术环境和氛围,在管理上实施导师制、小班化,实行“本-硕”或“本-硕-博”贯通培养,畅通学术长足发展通道。

相关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编辑:文帝
打印本页
返回首页
无障碍浏览 移动门户 新媒体矩阵

2021年我省强基计划录取顺利结束

2021-07-13 08:29 来源:四川省教育考试院

我省2021年强基计划投档及录取工作已结束,共录取考生329名,其中,文科49名、理科280名。

今年,是强基计划实施第二年,参与我省录取的院校共36所,均为“985工程”高校和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该计划主要选拔培养有志于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且综合素质优秀或基础学科拔尖的学生,专业方向聚焦高端芯片与软件、智能科技、新材料、先进制造和国家安全等关键领域以及国家人才紧缺的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各试点高校重点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及历史、哲学、古文字学等相关专业招生,如四川大学今年招生涵盖了汉语言文学(古文字方向)、历史学类、哲学、数学与应用数学、物理学、工程力学、化学、生物科学、基础医学九个专业(类),绝大多数都是川大“拔尖计划”优势专业。

总体来看,2021年我省强基计划招生主要呈现两个特点。

一是投身基础学科研究意愿者素质优秀。根据相关政策,强基计划试点高校按比例综合考生高考成绩、高校综合考核结果及综合素质评价情况等择优录取,其中,高考成绩在综合成绩中的占比不得低于85%。从我省今年录取考生高考成绩看,文科最低分为586,高出本一批省控线45分;理科最低分为604,高出本一批省控线83分。越来越多高素质的考生通过强基计划进入了心仪的高校,为国家基础学科的长期发展、关键研究领域的重点突破提供了坚实的人才保障。

二是在川录取人数增加。今年,强基计划在川招生共录取329名,其中,北京大学录取34名、清华大学录取55名。据统计,今年录取总数相较2020年增加了162名,增幅达到了97%。对于基础学科实力强、有志于从事基础学科学习和研究的考生来说,强基计划给了他们更好展示自身特长的平台和机会。

据悉,强基计划试点高校对选拔学生单独编班,配置一流师资,提供一流学习条件,创造一流学术环境和氛围,在管理上实施导师制、小班化,实行“本-硕”或“本-硕-博”贯通培养,畅通学术长足发展通道。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中国政府网 教育部 四川省人民政府 四川政务服务网 驻厅纪检监察组 四川智慧教育平台

  • 使用帮助
  • 网站声明
  • 联系方式
  • 站点地图

主办:四川省教育厅 制作维护:四川省教育融媒体中心 公安部备案号:川公网安备 51010502010674号 网站标识码:5100000016 备案号:蜀ICP备1900244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