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四川省教育厅、四川省妇女联合会联合举办的四川省家庭教育公益宣传活动天府家长“慧”2025年第七期在成都举办,活动聚焦“润心以劳 育德于行”,邀请中小学校长、教研员及律师等代表,展开跨界对话,共同探讨劳动教育。
为何必须重视劳动教育?当前存在哪些劳动教育误区?不同学段的劳动教育应承担怎样的功能?如何让劳动教育在家庭中“生根发芽”?围绕这些核心问题,现场嘉宾分享了深刻见解。
活动现场(图片由活动主办方提供)
“处在时代的路口”
劳动,是连接生活与成长的纽带
“孩子们弯腰擦拭着课桌,小心翼翼地给绿植浇水,或是戴着红领巾在社区里认真捡拾垃圾,虽然动作还不够熟练,但那专注的眼神、完成任务后发自内心的自豪感,总能深深打动我。”成都市石室联中蜀华分校教师奉柳常常捕捉到学生动人的劳动瞬间。
作为一线教师,奉柳感受到,在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劳动教育被赋予了全新的内涵——它早已不再是学会一项“干活”的本领,而是关于“做人”的引导,是一种融入日常的生活方式。
为什么今天的孩子更需要劳动教育?四川天府新区第十小学校党支部书记、校长杨智从小学教育视角给出答案:“小学阶段,是孩子从懵懂走向认知、从依赖走向独立的黄金时期。这一阶段的孩子,手指愈发灵活,对世界充满好奇,开始对‘我’与‘世界’的关系产生懵懂的认知,渴望用双手触碰真实的生活。”他认为,劳动教育正是满足孩子内在需求、促进全面发展的最佳途径。
杨智进一步补充,小学阶段的劳动教育,不是简单的体力付出,而是与孩子的认知发展、习惯养成、情感培育紧密结合的。用小铲子给绿植松土、把洗好的袜子叠放整齐、将鸡蛋稳稳磕进碗里……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劳动瞬间,恰恰是小学阶段劳动教育的核心。它们帮助孩子建立与真实世界的连接,更重要的是,在“做”的过程中,孩子能学习责任、体验合作、调节情绪、建立自信。
“都有扫地机器人了,为什么还要自己大扫除?”“外卖这么方便,为什么还要学做饭?”“家里有家政阿姨,为什么要我做家务?”……成都石室中学副校长、成都市石室联中蜀华分校党总支书记江南,经常遇到学生这样的“灵魂考问”。
“父辈对劳动的认知多是‘生存技能’,但今天的孩子追问的是‘存在的意义’。从未体验过‘用双手创造’的孩子,很难理解奋斗的含义。正因如此,劳动教育在当今时代显得无比重要。”在江南看来,新时代的劳动教育,不能仅仅强调“谋生功能”,更要彰显劳动与价值感、意义感的内在联系。她建议:“在实践中,老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通过劳动确认自我价值,而不是简单地盯着具体技能的训练。”
“孩子们在劳动中接触并了解身边的人和物,建立并发展与自然、社会、自我的关系,逐步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学习、学会生活,进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省教科院劳动教育教研员朱雪林认为,劳动教育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载体。劳动不仅是知识、智慧与美德的源泉,更是提升能力、塑造品格的必要途径。他引用陶行知的名言:“人有两个宝,双手和大脑,双手会做工,大脑会思考,用手又用脑,才会有创造。”强调劳动不仅既能锻炼体能,更能滋养心灵与智慧。
让劳动自然发生
以成长的视角看待劳动
石室联中蜀华分校校园里,有几小块土地是孩子们的“自留地”。江南介绍,“自留地”里种什么、怎么种,如何打理、如何收获、如何分配,全由孩子们自己决定。“无论花生、红薯或是向日葵,学生们收获的不是利润,而是‘我的行动可以让生命成长、让校园美好’的责任觉醒。”
让劳动自然发生,出发点是关照学生的成长。结合实践经验,江南特别提醒,劳动教育需警惕三大误区:一是惩罚性劳动,通过“罚做卫生”让孩子恨上劳动;二是表演性劳动,通过“摆拍种地”沦为形式主义;三是替代性劳动,出于“你只管学习”的宠溺,造就“生活低能儿”。“这些问题的症结在于,用身体的劳累掩盖心灵的缺席,忽略了劳动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帮孩子确认‘我是谁’。”江南说。
家庭是劳动意识萌芽的第一片沃土。如何让家庭劳动教育“抵达心灵”呢?江南建议家长实施“分龄教育”:在3-6岁的幼儿期,倡导游戏化劳动,如把整理玩具变成“回家大赛”、洗碗变成“泡泡魔法课”,帮孩子建立“劳动等于快乐”的认知;在7-12岁的小学期,倡导责任型劳动,如设立“餐桌管理”等家庭岗位,用“如何提高找书效率”引导孩子解决问题;在13-18 岁的青春期,倡导创造型劳动,鼓励孩子旧物改造、参与社区服务,带孩子体验父母职业,思考“我能为社会做什么”。此外,家长还要以身作则,营造良好的劳动氛围;关注新时代劳动形式,鼓励孩子们进行知识化、高门槛、高自由的劳动。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社会与法频道主讲人、全国青少年普法先进个人侯盛从法律层面补充道,家庭教育促进法等多部法律都明确规定了劳动教育的必须性,“从成长规律来看,劳动能力若不从小培养,大脑相关区域会因缺乏刺激而退化。”侯盛表示,这是法律把劳动纳入学校课程体系的原因。
他建议,家长要重视学校的劳动课,让孩子在集体劳动中培养劳动意识、提升社会价值感,感受到“被看到、能胜任、有价值”。同时,重视孩子对家庭劳动的参与,让孩子感受到他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对家庭有一份担当,不要把孩子当成过度呵护的对象。“父母要发挥榜样作用,端正自己的劳动观念,树立‘积极劳动、享受劳动’的榜样,别因抱怨消解孩子的劳动兴趣。”侯盛说。
拥抱幸福的生活
劳动在家庭中“生根发芽”
“家庭劳动是幸福的基石,能培养责任、增进情感、传承家风。”朱雪林说,中华民族“克勤于邦,克俭于家”“耕读传家”的优良传统源远流长。《朱子家训》中“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的家教要求、曾国藩“耕读为本”的嘱托,都是家庭劳动教育的典范。
杨智也认为:“家庭是劳动教育最自然、最温暖的发生地。柴米油盐之间,藏着成长的密码;一餐一饭之中,蕴含育人的智慧。”在教育实践中,天府十小始终倡导“家校同频、节奏共振”,让劳动不止于校园,更融入家庭日常。
杨智分享到,学校尝试从四个方面引导家庭劳动教育落地:一是引导家长“转变态度”,从“担心做不好”到“允许去尝试”,比如告诉家长,可以把厨房交给孩子,哪怕菜炒煳了,也是成长契机。二是“改变方式”,从“指令说教”到“身体力行”,倡导家长不要反复提醒,而是陪孩子一起擦桌子、洗碗、种菜,拉近亲子距离。三是“嵌入日常”,从“临时安排”到“成为生活日常”,通过“家庭厨艺赛”“节气日志”等活动,让劳动在家庭中自然发生,成为生活常态。四是“延伸表达”,从“完成任务”到“记录过程”,鼓励孩子用照片、绘画、日记等方式记录劳动,把劳动实践转化成经验与故事。
“真正好的劳动教育,不在形式,而在价值;不在做多少, 而在有没有真情投入。”杨智说。
“以前总认为成绩才是最重要的,忽略了劳动的价值。” 天府十小二年级学生范知筠的家长表示,通过劳动教育,孩子掌握了生活技能,提升了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塑造了坚韧品格,增强了责任感。“今后会主动让孩子参与劳动实践,让他在知行合一中收获成长。”
父母如何更好地在家庭中开展劳动教育?有多年研究经验的朱雪林给出建议:一是“以身作则”,家长主动劳动、热爱劳动,树立劳动榜样,孩子自然会看在眼里,潜移默化,也会主动参与到劳动中来。二是引导孩子“做好三件事”,首先是做好自己的事,如自己整理书本、用具等;其次是做好身边的事,积极参与家庭、集体的各种事务,主动帮助他人;再是积极参与生产事,积极参与学校或家庭、社会组织开展的工农业生产和第三服务业劳动。三是“用心劳动”,劳动时全身心投入其中,在劳动中培养孩子的坚持精神与创新意识,鼓励孩子精益求精。四是“及时鼓励”,每当孩子完成劳动任务时,家长要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用微笑、赞扬肯定孩子的付出,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和劳动积极性。即使孩子在劳动中出现失误,也应以鼓励为主,引导孩子改进,而非批评指责。
“家长要坚持好一个基本原则,那就是:贵在恒常,立足真实生活,在真实劳动中开展劳动教育。”朱雪林表示,家长还应注重引导孩子分享劳动的感受与体会,回顾与反思劳动过程中的不足,由己达人,体会父母、老师和其他劳动者的不易和伟大,学会尊重劳动与劳动者,珍惜劳动成果。
“和孩子一起走进厨房、整理阳台、踏上田野,在一顿饭的准备中感受责任,在一次收纳的过程中培养秩序,在一场采摘的旅途中体验自然的丰盈。”杨智说,“把教育带回生活的原点,把成长落在看得见的土壤上,家校同行、温暖共育,才能守护孩子的成长,见证他们在劳动中拔节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