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教育部会同中央网信办、人民日报社、国家文物局联合开展全国大中小学生同上一堂“弘扬伟大抗战精神 做光荣自豪中国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思政大课活动。课程结合各地抗战资源,教育引导广大学生铭记历史、开创未来,树立强国有我的远大志向。
9月17日—18日,高中课程“精神丰碑”与大学课程“大国担当”正式播出,全省各高中、高校结合教学安排,组织学生随堂观看学习,并引发热烈反响。
西南交通大学党委副书记杨爱华:这次思政大课,将“抗战”这样宏大的历史叙事,与不同学段的学生认知特点结合,把许多的史实、文物,转化为可感可触可及的思政素材,选题主题鲜明、课堂内容丰富、教学设计新颖、教学方式多样,注重数字技术赋能,关照时代和当下,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让党的创新理论入脑入心更有实效,是大中小学思政课建设一体化特别有意义的方式创新。西南交通大学依托思政课课堂,全覆盖组织学生上好本次“大思政课”,认真组织思政课教师进行集中学习研讨,面向“强国一代”学生,不断创新思政课的教育教学形式和方法,切实发挥学校作为教育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在四川的牵头单位作用,挖掘四川丰富的抗战资源,纳入思政课教研,不断提升思政课一体化育人能力。
绵阳市教育和体育局党组书记、局长王永昭:这堂思政大课通过厚重的历史叙事、鲜活的人物故事和深刻的精神提炼,生动再现了全民族抗战的伟大历程与磅礴力量,爱国情怀与历史使命感油然而生,充分体现了思政教育培根铸魂、启智润心的关键作用。下一步,我市将以此为契机,持续推动新时代思政课建设守正创新,注重运用绵阳“两弹一星”“抗震救灾”等红色文化资源和创新发展成果,大力推进“青”爱的绵阳特色思政教育活动,将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思政课教材和教学体系,在课堂教学、研学实践中引导广大青少年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引导广大青少年坚定不移地听党话、跟党走。
四川警察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师马中全:这堂跨越学段的思政课让我更加深刻认识到:抗战精神是开展青年理想信念教育的鲜活教材。观看这一堂生动的思政大课启示在教学中要实现三个转化:一是将宏观历史叙事转化为具象的个体生命史,通过战地日记、文物故事等载体增强代入感;二是将单向知识传授转化为多向对话,鼓励青年在抗战遗址研学中自主发现历史逻辑;三是将静态精神宣讲转化为动态实践,引导学生在社区口述史采集中成为精神传承者。作为思政课教师,更需以学术深度支撑情感温度,在抗战史研究中挖掘新的教学资源,让伟大抗战精神真正成为滋养青年成长的活水源头。
西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尹凤茗:此次思政大课精准地把握了历史与现实的结合点,阐明了伟大抗战精神在新时代的传承与发扬。作为思政教师,我深刻认识到,引导学生感悟“大国担当”,不仅要回顾历史荣光,更要聚焦时代使命。未来教学中,我将努力引导学生从抗战精神中汲取力量,树立家国情怀与全球视野,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和人类进步的事业中,自觉担当起民族复兴与促进世界和平发展的历史重任。
四川民族学院生态与农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廖文菊:上完思政大课,我更加深刻地去思考,怎样把抗战精神“种”进农学专业教育的土壤里。爱国情怀就是要让学生明白:学农,不只是为了自己成长,更是为了国家粮食安全、为了赋能乡村振兴。只有当他们真正走进民族地区的田间地头,亲眼看见、亲手触摸农牧民的生活,才会懂得“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真正含义。我们要让学生坚信:科技创新能突破农业“卡脖子”难题,学习更能照亮乡村振兴之路。我们不仅要传授技术,更要培养有理想、有担当的“新农人”。
西昌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沈斌:作为思政课教师,我将立足凉山,从“彝海结盟”读懂担当的温度、从“校史回响”明确担当的方向,将熔铸于学校血脉之中的爱国情怀赋予新的时代意义,以“小课堂”连接“大时代”,引导学生深刻领悟历史担当的内涵,听党话、跟党走,扎根凉山、心系天下,将爱国之情转化为报国之行。
成都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罗莉:观看完“大国担当”思政大课,我深受启发,也更加体会到思政课立德树人的核心使命与教师的责任担当。作为思政课教师,我们既是伟大精神的阐释者,更是培养时代新人的践行者。我们将以更高站位、更深思考、更活教法,在培养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征程中,不负使命、勇于担当!
四川省双流建设职业技术学校党支部专职副书记陈嫱:荧幕之上,一座座由信念、热血与奉献铸就的“精神丰碑”巍然矗立,它们跨越时空长河,闪耀着永恒的光芒,深深叩击着我的心灵。身为一名扎根于职业教育沃土的教师,我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是“工匠精神”的播种人、青年技能的引路者。 我将以此次思政大课汲取的精神伟力为不竭源泉,带领我的学生们,以技能为笔,以奋斗为墨,在社会服务中贡献力量,将“技能成才、强国有我”的青春誓言,镌刻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壮丽画卷上。
四川省双流中学团委书记缑文强:观看完思政大课,我深刻认识到我们的国家能从小米步枪到大国重器,从积贫积弱、内忧外患到东风浩荡、威震寰宇,这段苦难辉煌的历程,都雄辩地证明了:唯有中国共产党能带领人民赢得独立解放,走向民族复兴。作为一名中学德育工作者,我会把伟大抗战精神融入德育工作,用艰苦抗战故事、和平发展故事引导学生理解“四个自信”的深刻内涵与时代意义,让爱国情怀在青春血脉扎根生长。
四川省合江县车辋镇中心校教师杨洋:作为一名乡村教师,观看这堂特殊的思政大课,我深感震撼与责任重大。课程将宏大的抗战历史叙事与民族精神内核生动呈现,不仅是一次历史教育,更是一次深刻的精神洗礼。我将把这份感动转化为教学实践,用孩子们听得懂的语言、喜闻乐见的方式,让伟大抗战精神浸润乡土课堂,引导他们从历史中汲取力量,树立“光荣自豪中国人”的认同,立志为家乡振兴与民族复兴而读书。
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23级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本科生焦紫涵:观看思政课后,我对伟大抗战精神有了更深的感悟。从全民族抗战的生死与共,到今天中国为世界和平发展的积极贡献,伟大抗战精神跨越时空依然滚烫。今后,我会扎实学好理论、参与红色宣讲,用青年视角阐释中国的大国担当,以实际行动做光荣自豪的中国人,为弘扬伟大精神、助力民族复兴贡献青春力量。
西南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翻译2班学生赵檬:观看此次思政大课后,一抹鲜艳的红色永远印刻在了我的心中。作为中国的青年一代,我深知肩上的责任之重,前方的路途之坎坷。我一定会继承和发扬先烈们的精神和荣光,勇担历史使命、时代重任。
西南石油大学机电工程学院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专业2023级本科生卢泽阳:作为新时代青年,这堂思政大课令我热血沸腾。让我回想起曾参与新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工作的外公对我的教导:“最好的纪念是传承,最好的告慰是奋进!”我们虽未亲历烽火硝烟,但那段峥嵘岁月始终在血脉里奔涌。伟大的抗战精神从来不是尘封的标本,而是照亮征途的恒久灯火。它使我清醒看到,和平年代同样需要“冲锋陷阵”——在科技强国、文化传承、一线建设的每片热土上,我们青年一代都要化身无畏的“战士”,奋力投身民族复兴的伟业中。未来我将深耕绿色能源领域,以热血铸就国家能源安全基石,用西南石大人的拼搏奉献回应时代召唤,勇担强国使命!
成都理工大学能源学院(页岩气现代产业学院)矿产普查与勘探2022级博士研究生郑紫芸:抗战精神思政大课不仅是一次历史的回望,更是一次精神的洗礼和使命的启迪。作为一名石油地质专业的博士生,我深知,国之重器离不开能源动力的强劲支撑,能源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石,国家的需要就是我个人的奋斗目标。我将传承弘扬伟大抗战精神,以“钉钉子”的韧劲扎根科研,以“啃硬骨头”的勇气攻坚克难,深耕油气地质理论,攻关勘探技术,在油气成藏机理、非常规资源开发等前沿领域潜心钻研,将科研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用实际行动践行“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青春誓言。
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文化与教育学院2023级本学前教育B03班学生张宏:观看“大国担当”思政大课之后,我对“担当”的理解不再是书本上抽象的注解,而是有了更鲜活的现实共鸣。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不仅要学好专业知识、锤炼过硬本领,更要心怀“国之大者”。唯有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命运的洪流,才能真正扛起新时代大学生的“大国担当”,让青春在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中绽放绚丽光彩。
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大学空中乘务专业学生同佳宁:看完思政大课,让我深切感受到先辈们用热血书写的“担当”二字,仍在岁月里熠熠生辉。而今我们大学生虽无需直面硝烟,却需接过“担当”的接力棒。课堂上深根专业知识,是为国家发展积蓄力量。书桌前探索学习真理,是为知识创新开辟路径。面对时代挑战,不畏惧、不退缩是青年该有的模样。大国担当不是遥远的口号,而是在每一个脚踏实地的日常里,等着我们用青春续写新篇章。
成都市天府第七中学高2023级学生吕宜宸:从“一寸山河一寸血”的坚守不退,到“十万青年十万军”的燎原之势,松花江畔的国际歌、狼牙山巅的五壮士、海南琼崖的红旗无不彰显了全国上下死战不退的决绝。我们作为青年一代,应当牢记伟大抗战精神,有爱国之情怀,百折不挠之毅力,更有万事必胜之信心。在新时代砥砺奋进锻炼能力、勇挑民族复兴的重担、续写精神丰碑!
四川省古蔺县金兰高级中学校高三年级1班辛磊:观看思政大课后,课本里的历史突然变得鲜活。当看到战士们用步枪、大刀对抗侵略者的精良武器,用冻裂的双手在战壕里书写家书时,我才真正懂得,那些小时候听过的“老故事”,原来都是实实在在的英雄壮举。我们这代人没经历过战火,但课上老师说“爱国不是遥远的事”,让我很有感触——认真学好专业知识,遵守校规班纪,在集体里担起责任,或许就是我们这代青年对英雄的回应。
四川省食品药品学校中专药剂专业24级1班学生方佳乐:思政大课上,抗日民族英雄东北抗联八位女战士的事迹让我深受震撼,13岁的小战士王惠民,在今天上初中的年纪,她已经在战场上为国捐躯!“八女英魂,永垂不朽”,让我第一次真正理解了“青春”与“信仰”的重量。作为一名药剂专业的青年女性,我将从伟大抗战精神中汲取奋进力量,深耕专业、精益求精,更心怀家国、服务人民,将“小我”融入“大我”,把青春书写在中国医药健康进步事业里!
四川省南充高级中学顺庆校区2025级10班学生赵羽冉:在观看大思政课中听到:“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这句名言时,如黄钟大吕,振聋发聩。抗战时期,无数英雄用热血和生命诠释了这句话的深刻内涵。他们怀着“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的信念,前仆后继。正是因为有着坚定的信念和理论支撑,他们最终取得了胜利,为民族的独立和解放立下了不朽功勋 ,他们的死,重于泰山。作为新时代的青年,身处高中阶段的我们,更应弘扬先辈的抗战精神。在学习和生活中,无论遇到怎样的困难和挑战,都要坚定信念,勇往直前,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让青春在为祖国、为民族、为人民、为人类的不懈奋斗中绽放绚丽之花 。
四川省恩阳中学高2024级5班学生张艺洁:当观看了思政课后,让我对抗战精神有了更深刻认识。我的家乡在恩阳,这里也时刻奔涌着振奋人心的抗战女性力量。1934年3月16日,川陕苏区妇女独立营106名女红军在恩阳区马蹄滩遭遇土匪伏击全部牺牲。恩阳政府和人民为了永久铭记这段悲壮历史,守护地方红色记忆,在她们血染的那片青山上修建女红军纪念馆,陈列锈蚀的小刀,收集女红军回忆录及历史照片,将其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在新时代,我深知我不能做温室的花朵,应做勇往直前的雄鹰,风雨中绽放的铿锵玫瑰!用笔尖书写自己的理想,用行动致敬英烈,让女性的不朽力量在自己身上绽放!
四川省德阳市第三中学高二5班学生李华强:这堂思政大课,不仅带我们回望历史,更让抗战精神的传承有了真切温度。我从中读懂了抗战精神的内涵,更看清了个人、家乡与国家之间密不可分的联结。我的家乡德阳,曾是抗战时期重要的工业基地。当年战火纷飞,众多工厂辗转内迁至此,在这片土地上筑起支援前线的“工业堡垒”。如今再看黄许镇老厂房,从前觉得老旧的砖墙,此刻成了鲜活的历史见证者。作为新时代高中生,我们不仅要在情感上缅怀历史、致敬先辈,更要理性认同这份和平与机遇的来之不易。唯有努力学习、勇于担当,才能成长为助力家乡德阳发展、为国家建设添砖加瓦的新时代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