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安市邻水县充分利用毗邻重庆的区位优势、发展优势和改革优势,主动与重庆主城及毗邻区县携手创新,探索共建跨区域“校联体”合作模式,打破体制机制壁垒,切实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教育协同发展试验区建设。
一是推动协作创新,构建跨区教育发展新机制。将教育协同深度融入“同城融圈”战略布局,构建“1+3+N”推进体系,实施“机制共建、师资共培、资源共享”三大工程,推动实施N个具体合作项目。成立“教育合作对外交流工作专班”,建立“月调度—季收官—年考核”闭环管理机制,精准解决跨区域合作中的堵点难点。2020年以来,已与川渝两地39所优质学校结对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建成跨区域“校联体”5个,形成“联席会议定方向、项目清单抓落实、动态评估促优化”的全链条协作模式,惠及师生近7万人次。
二是深化教育协同,打造跨区办学示范新样本。围绕“高位统筹、资源适配、赋能保障”,系统构建邻水中学与西南大学附属中学校跨区域办学机制,组建专项工作组,开展多轮专题研讨,细化、量化“U云校”建设任务,科学制定选拔标准,确保生源质量与培养目标有机衔接。探索实施“U云班+强基班”双轨并行模式,推动两地学生实现“十共同”(共教材、共课堂、共进度、共作业、共辅导、共测试、共评价、共规划、共研学、共竞赛),两地教师“六共同”(共备课、共上课、共出题、共分析、共科研、共培训)协同发展,保障跨区域教学的统一性与适配性,激发区域合作内生动力,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区域教育协同新范式。
三是优化服务保障,强化跨区教研赋能与师资建设。推动教育基础设施智能化升级,实施渝邻“线上+线下”双师协同教学模式,依托远程互动平台实现异地实时教研与互动授课。实施“三名工程”培育计划,每年互派干部教师150人次,建成名校长工作室4个、学科名师工作站15个。创新推行“青蓝工程”培养模式,邀请川渝名师开展“订单式”精准培训42场,孵化市级名师工作室3个,培育县级骨干教师800人,为两地教育协同发展筑牢人才根基。
四是凸显合作成效,实现跨区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强化渝邻两地教育信息化合作,互通两地教育资源平台,推进课堂教学互联、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实现“专递课堂”“名师课堂”“名校网络课堂”在渝邻学校常态化应用。两地共享精品课程资源4000余节,开展“双师课堂”500余节,组织线上教研200余次。各“校联体”学校和“结对学校”充分发挥特色优势,共同打造川剧、篮球、耕读等特色课程32门,极大丰富了课程体系内涵,有效满足了学生多样化、个性化的学习需求;邻水县跨区域联合申报省级课题3项,荣获省级课题奖项38个;邻水县被纳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教师教育协同创新发展联盟,并授予常务理事单位,被评为首批成渝地区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培育试验区,两地教育协同不断走深走实。
 
      
     
         机构
机构 新闻
新闻 政府信息公开
政府信息公开 政务服务
政务服务 互动
互动 办公系统
办公系统








 川公网安备 51010502010674号
川公网安备 5101050201067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