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阳师范学院探索地方师范院校传承弘扬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新路,构建了“三层四圈五融”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教育新模式,学校思想政治工作更富营养、更接地气、更有成效。
构建“三层”,完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教育内容。
以绵阳为主要诞育地的抗震救灾精神为第一层面,开设抗震救灾精神特色教学专题、开展主题实践教学活动,实现精神教育师生全覆盖,在师生身上牢牢打上抗震救灾精神的烙印;将具有鲜明地域关联的“两弹一星”精神、长征精神、科学家精神、抗疫精神、脱贫攻坚精神等中国共产党人精神作为第二层面,通过专家讲座、特色校园文化活动等开展教育,让师生对五种精神内涵具有鲜活的记忆和深刻认知;将其余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作为第三层面,借助网络思政和寒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深化师生对党史和精神孕育发展形成过程的认识,形成“1+5+N”层次清晰、体系完善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教育内容体系。
打造“四圈”,聚合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育人全要素。
打造学校主体育人核心圈。成立精神谱系教育领导小组,加强顶层制度设计,增加经费投入,健全考核机制,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各部门齐抓共管工作格局;在校内打造一批精神谱系教育景观,将师生践行伟大革命精神的典型案例和学校历史上涌现出的典型事迹作为教育核心资源,分类实现精神谱系在现实层面的具象转化。
打造纪念场馆育人资源圈。与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梓潼“两弹城”等纪念场馆共建爱国主义教育、科学研究、社会实践等7类基地。一专业与一场馆合作,搭建专业对口的精神谱系教育实践平台,组织师生深入纪念场馆参观学习,收集整理场馆蕴含的精神谱系教育资源。地方党委将协同育人纳入纪念场馆评价体系,建立与地方党委、纪念场馆紧密配合协同育人的工作机制。
打造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育人协同圈。利用四川省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建设平台,组织绵阳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开展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专题学习、研讨、集体备课;组织大中小学生开展“两弹一星”精神、脱贫攻坚精神等主题实践活动。学校获批“四川省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牵头单位,成为绵阳地区乃至川北片区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的辐射示范中心。
打造社会辐射育人圈。与地方党委共建抗震救灾精神等研究中心,对精神谱系的核心理念等开展系统性研究,产出一批高水平研究成果并将其转化为教育内容,联合制作发布一批优秀网络作品,牢牢占领网络阵地;吸纳伟大精神亲历者等充实宣讲队伍,组建200余名的宣讲团深入基层开展“七进”活动;组织师生深入社会开展传承弘扬精神谱系文艺创演等活动,进一步厚植爱国情怀。
实施“五融”,丰富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教育路径。
融入课堂教学,夯实“主渠道”。一是优化思政课堂教学设计。充实教学队伍,广泛邀请伟大精神亲历者、见证者、传承者以报告、访谈、座谈等多种形式将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融入思政课,将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的人、事、物等红色元素充分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等主要思政课程,通过“诵”“讲”“演”“验”等形式丰富教学方法。二是将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有机结合,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丰富课程思政资源,阐释课程思政重点内容,增强课程思政价值引领。结合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找准专业蕴含的思政教育点,厘清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与课程内在关联的思政教育线,开发校本课程,拓宽学科专业的思政教育面。
融入校园文化,打造“优品牌”。一是将精神谱系融入校园环境文化。建成抗震救灾精神等文化景观、建设长征精神等精神谱系主题虚拟仿真实验室,建成四川党史学习馆,形成地域特色明显的精神谱系育人环境。二是将精神谱系融入校园精神文化。做精“右木讲坛”等学术品牌,做好“红色经典”阅读空间;设立地域红色文化主题教育月,开展活动年均30余场;建设逐光团队等志愿服务团,开展“七进”活动年均百余场,形成地域红色文化育人品牌。三是将精神谱系融入校园制度文化。将精神谱系有机融入高校校训、校规等行为规范中,使之对学生的行为习惯、思想观念等产生“润物细无声”的影响。
融入实践活动,拓展“大课堂”。一是积极开展阅读一本中华文化典籍、观看一部文化方面影片、寻访一处纪念场馆、撰写一篇读(观)后感、聆听一次专题讲座“五个一”系列红色文化主题实践活动,将学生走进场馆接受精神谱系教育纳入“第二课堂成绩单”。二是将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融入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科技发明等主题实践活动。三是依托四川省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研修基地开展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结对子”、大学生与中小学生“手拉手”同进纪念场馆、同温党史故事、同讲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故事等活动,形成多方联动共建协同的精神谱系融入大中小思政课系列品牌活动。
融入科学研究,构筑“新高地”。一是与纪念场馆联合培养地域红色文化师资。组建由校内教授、校外党史专家、地方党政领导、场馆负责人等参与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教研和科研团队,组织师生走进纪念场馆研学,场馆走进学校宣讲巡展。二是修订教学科研成果认定办法,健全共研共育、研教互哺机制。成立纪念场馆教育与抗震救灾文化研究中心、四川新时代党建创新研究中心,开展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内涵价值和教育融合研究。
融入网络思政,占领“新阵地”。一是通过智能技术、虚拟仿真平台,制作《四川党史故事一百讲》《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的绵阳印记100讲》等网络文化作品,投放在学校微信公众号、马克思主义学院微信公众号“绵师思语”、全国思政课名师工作室、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等“新阵地”,打造“红色沉浸场域”,实现理论学习与真实体验的良性互动。二是充分利用好融媒体中心对精神谱系凝聚共识的熔铸作用,吸引师生参与精神谱系互动话题、讲述中国故事的历史由来等活动。每年开展优秀网络作品征集评选、红色文化诗歌朗诵等系列主题活动,以多元化的形式弘扬革命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