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引才,打通“校地协同、柔性引智、政策撬动”引才聚才渠道。坚持内培外引,依托“千名英才·智汇凉山”行动,先后引进硕士研究生187名;建立“候鸟型”高层次人才柔性引进机制,在校成立四川师范大学“名师工作室”3个,建成省级“名师工作室”1个;依托部省高校对口支援和教育部师范教育协同提质计划,弹性引进对口支援教师、专家、教授114名,构建“专兼结合”师资体系;同时,整合资源与政策优势,从地方选调优秀干部22名。目前,学校副高级以上职称占比达20%,硕博学历超54%,初步形成省州级名师、学术带头人等高层次人才梯队。
阶梯育才,构建“青蓝筑基、银龄领航、硕博跃升”分层培养路径。坚持实施分类靶向培育,大力推行“青蓝工程”,通过以老带新、师徒结对等方式,提升200余名青年教师职业和专业素养;聘任四川师范大学5名教授为银龄教师、教材指导教师、课程建设指导教师;分期分批选送600人次赴北京师范大学、四川师范大学等高校研修培训;制定学校硕博深造激励政策,五年委托定向培养博士23人。
平台砺才,促进“科研创新链、地方服务链、高校人才链”深度融合。聚焦新时代深化民族地区教育改革战略需求,建成凉山乡村教育、民族民间艺术传承创新等7大校级研究中心,学校立项州厅级、省部级科研项目122项,获实用新型专利11项、软件著作权5项,获市(州)级以上科研成果奖22项。成立凉山“小教联盟”“幼教联盟”,培训“一村一幼”辅导员、中小学骨干教师2390名;建成首批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荣获省职业教育教学成果省级二等奖。深化与17县(市)政府、凉山文旅等战略合作,学校非遗工坊教学及其衍生成果,入选教育部第三届省属高校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典型项目,获得全国第六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高校美育改革创新优秀案例。与四川师范大学、中国美术学院共建“乡村振兴学院实习实训基地”“凉山乡土学院”,办学6年为凉山及周边民族地区培养技术技能人才7400余人。
服务暖才,搭建“安居保障、事业激励、情感归属”立体服务体系。优化各项待遇保障,用好用活州、校人才引进政策,发放安家补助、租房补贴、岗位激励资金百万元。优化学校绩效分配,绩效分配重点向高层次人才、关键管理岗位、教学科研和管理骨干倾斜。提供住房、子女入学便利,实施安居工程,安排高层次人才住房230套;在州教体局的支持下,办好学校附属实验幼儿园,解决众多青年教师子女“入园难”问题,真正做到以事业留人、以待遇留人、以感情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