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当第一缕阳光洒进校园,宣汉县百节溪小学食堂操作间的食材验收区早已忙碌起来。食堂负责人曾老师手拿记录表,正与家长代表逐一核验。“王师傅,这批青椒蒂部新鲜,农残检测合格,可以入库。”家长代表弯腰仔细查看每箱牛奶的生产日期、每块猪肉的检疫证明,拍照存档时目光专注,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
双人验收+晨检午检:为食材办理“溯源身份证”
“我们对所有食材严格执行‘双人验收’和‘晨检午检’制度。”曾老师指着验收单介绍,“早晨重点检查食材的新鲜度、感官性状及索证索票情况;中午则复查冷藏食材的储存状态与品质变化。每一批食材都有专属‘档案’,实现从产地到餐桌的全过程可追溯。”验收台上,红(待检)、绿(合格)、黄(待处理)三色塑料筐界限分明。曾老师随手拿起绿筐中的蔬菜,指尖轻抚菜叶,满意地点了点头。
三洗六查:每片菜叶都经历“安心之旅”
粗加工间内,水声潺潺,工作人员正熟练地清洗土豆与青菜。“洗菜绝不是简单冲洗。”主管朱大姐拿起一片青菜现场演示:“先浸泡15分钟去除农药残留,再用流动清水彻底冲净杂质,最后沥干水分;像土豆这类带泥食材,还要用刷子逐个刷洗干净。”
水槽上方,“蔬菜清洗流程图”清晰明了;操作台旁,红(生肉)、蓝(海鲜)、黄(蔬菜)、白(熟食)四色刀具与砧板分区摆放,有效杜绝交叉污染。“我们还推行‘六查’制度——查浸泡时间、清洗程度、刀具砧板对应、有无烂黄叶、是否沥干、是否及时加工。”王师傅一边擦手一边笑着说,“工序确实多了些,但想到孩子们吃得放心,我们再辛苦也值得。”
精准留样:为食品安全加上“双保险”
备餐间的专用冰箱里,透明留样盒排列整齐,菜品名称、制作时间、制作人、留样人等关键信息一目了然。“每餐所有菜品,包括主食和汤品,都必须留足125克以上,在0-4℃环境下冷藏保存48小时。”朱大姐拉开冰箱门,指着一盒标有“酸辣牛肉丝”的留样盒介绍,“你看,这是10月15日11:00制作的,由王某烹饪,由我负责留样。一旦出现问题,这就是最直接的追溯依据。”
陪餐共食:倾听童声优化餐饮服务
上午11点30分,伴随着清脆的下课铃声,孩子们排着整齐的队伍步入餐厅,一张张小脸上写满期待。“今天的菜好香啊香啊!有西红柿巴沙鱼、干土豆片回锅肉……”五年级学生汤艺握着勺子,深深吸了一口香气。
与孩子们同桌就餐的,还有当日值班的校领导和班主任。“校长陪餐、教师跟餐,不仅要关注孩子们吃得是否香甜,更要倾听他们的真实感受。”教务处王副主任一边用餐,一边在笔记本上认真记录,“上周有孩子反映米饭偏硬,我们当天就调整了蒸煮时间和加水量。孩子们纯真的味蕾,正是我们不断优化菜品的最佳指南。”
从清晨食材的严格把关,到后厨操作的精细雕琢,再到餐桌旁的暖心互动,百节溪小学用一道道严谨细致的工序,织就了一张覆盖全链条的校园食品安全防护网。这份沉甸甸甸甸的责任与无微不至的用心,正默默守护着每一个孩子的健康成长,让校园时光充满温暖的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