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问答 无障碍浏览 长者专区 移动门户 新媒体矩阵 新媒体矩阵
  • 机构
    委厅领导
    机关处室
    直属事业单位
    地方属高校
    驻厅纪检监察组
  • 新闻
    教育要闻
    战线动态
    政策解读
    专题专栏
    视频新闻
  • 政府信息公开
    信息公开指南
    信息公开制度
    主动公开内容
    信息公开年报
    依申请公开
    通知公告
    政策文件库
  • 政务服务
  • 互动
    厅长信箱
    回应关切
    问答精选
    在线访谈
    结果反馈
  • 办公系统
[首页] >> 新闻动态 >> 战线动态 >> 基层学校动态

打破壁垒,赋能未来:四川省西充中学贯通式培养模式的创新实践与区域示范

[四川省教育厅] 发布时间:2025-10-28 10:18 来源:四川省西充中学 分享:
   

在教育改革纵深推进的当下,人才高效培养、精准育成与可持续发展成为基础教育核心课题。四川省西充中学自 2019 年推行 “2.5+3.5” 贯通式培养模式,打破初高中学段壁垒,重塑育人体系,为县域基础教育改革提供 “西充样本”。​

一、学段贯通:六年一体育人体系的系统构建​

“2.5+3.5” 模式核心是 “贯通”,摒弃传统 “3+3” 分段模式,将中学六年视为有机整体设计。​

(一)前 2.5 年:夯实基础,激发潜能​

一是课程整合。2.5 年内完成初中全部课程,融入高中基础内容。如数学学科将初中几何与高中立体几何整合为 “空间思维” 单元,用 3D 建模软件实现抽象概念可视化。二是兴趣发掘。开设科技创新、人文社科、艺术体育等选修课程与社团,助力学生发现特长、培养核心素养。三是习惯养成。采用 “小步子、多循环” 教学策略,培养学习方法与思维习惯,帮助学生适应高中节奏,实现 “软着陆”。​

(二)后 3.5 年:精准衔接,多元发展​

一是课程升级。提前半年进入高中学习,纵向延伸、横向拓展课程内容,实现初高中知识无缝衔接,如数学、物理学科引入竞赛内容,满足学有余力学生需求。二是师资协同。初高中同学科教师组建 “教研共同体”,共同研讨课标、教材与教法,通过 “教学回头看,备课向前看”,以六年一体视角提升教学专业性。三是管理转型。实施 “导师制”,配备学术、生涯、心理导师,跟踪六年成长轨迹,构建 10 维度数字画像,提供个性化辅导;建立成长档案,推动评价从 “终结性” 转向 “过程性、发展性”。​

该模式有效破解初高中衔接 “陡坡效应”,让学生平稳应对高中学习挑战。​

二、实践彰显:贯通式培养模式的多元成果​

经过多年探索,模式从理论转化为量化效能,辐射带动效应显著。​

(一)学生成长:从 “单一赛道” 到 “多元绽放”​

一是知识体系更系统。通过连贯培养构建初高中衔接知识图谱,学生在省级无人机、科创大赛中屡获一等奖,全国性科学竞赛表现亮眼。二是综合素养更突出。大批学子考入同济大学、南开大学等高校,且学生在科技创新、人文艺术、体育赛事中全面发展,市运会等舞台摘金夺银。三是生涯规划更清晰。初中启发生涯教育,高中深化体系,联合同济大学等高校开设科技课程,聘请冯身洪等教授任导师,帮助学生明确职业方向,减少选科迷茫,实现 “扬长教育”。​

(二)教师发展:从 “单兵作战” 到 “协同共进”​

“教研共同体” 推动教师从个体教学转向团队协作,以六年一体化视角审视教学,专业视野与学情把握能力提升,个性化辅导更精准,师生关系因长期跟踪更紧密。​

(三)评价变革:从 “分段管理” 到 “系统重构”​

与同盟学校共建六年全学段发展性评价体系:评价内容多维化,建立学业、品格、特长等复合型档案;课程体系贯通化,自主开发衔接课程,保障教育连贯性;管理机制协同化,共享评价数据与资源,为区域改革提供样本。​

三、区域引领:贯通式培养的教育生态重构​

模式推动学校与生源校深度合作,助力学生个性化成长,提升社会对县域教育的认同,稳定优质生源,形成 “育人质量提升 — 区域教育吸引力增强” 的良性循环。​

回顾历程,核心经验有三:一是以系统思维打破体制障碍,统筹六年教育;二是以生为本,优先保障学生连续成长,提供个性化路径;三是共建师资团队,激发内生动力,凝聚教研合力。​

展望未来,模式需深化两方面:一是技术赋能,融入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定制 “成长导航图”;二是资源拓展,链接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搭建实践平台与成才立交桥。​

“2.5+3.5” 贯通式培养是西充中学育人改革的成功突围,不仅节约时间,更全面提升教育效率与质量。未来,西充中学将持续创新完善模式,助力学子在贯通融合的沃土上蓄力腾飞。

相关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编辑:胡建伟
打印本页
返回首页
无障碍浏览 移动门户 新媒体矩阵

打破壁垒,赋能未来:四川省西充中学贯通式培养模式的创新实践与区域示范

2025-10-28 10:18 来源:四川省西充中学

在教育改革纵深推进的当下,人才高效培养、精准育成与可持续发展成为基础教育核心课题。四川省西充中学自 2019 年推行 “2.5+3.5” 贯通式培养模式,打破初高中学段壁垒,重塑育人体系,为县域基础教育改革提供 “西充样本”。​

一、学段贯通:六年一体育人体系的系统构建​

“2.5+3.5” 模式核心是 “贯通”,摒弃传统 “3+3” 分段模式,将中学六年视为有机整体设计。​

(一)前 2.5 年:夯实基础,激发潜能​

一是课程整合。2.5 年内完成初中全部课程,融入高中基础内容。如数学学科将初中几何与高中立体几何整合为 “空间思维” 单元,用 3D 建模软件实现抽象概念可视化。二是兴趣发掘。开设科技创新、人文社科、艺术体育等选修课程与社团,助力学生发现特长、培养核心素养。三是习惯养成。采用 “小步子、多循环” 教学策略,培养学习方法与思维习惯,帮助学生适应高中节奏,实现 “软着陆”。​

(二)后 3.5 年:精准衔接,多元发展​

一是课程升级。提前半年进入高中学习,纵向延伸、横向拓展课程内容,实现初高中知识无缝衔接,如数学、物理学科引入竞赛内容,满足学有余力学生需求。二是师资协同。初高中同学科教师组建 “教研共同体”,共同研讨课标、教材与教法,通过 “教学回头看,备课向前看”,以六年一体视角提升教学专业性。三是管理转型。实施 “导师制”,配备学术、生涯、心理导师,跟踪六年成长轨迹,构建 10 维度数字画像,提供个性化辅导;建立成长档案,推动评价从 “终结性” 转向 “过程性、发展性”。​

该模式有效破解初高中衔接 “陡坡效应”,让学生平稳应对高中学习挑战。​

二、实践彰显:贯通式培养模式的多元成果​

经过多年探索,模式从理论转化为量化效能,辐射带动效应显著。​

(一)学生成长:从 “单一赛道” 到 “多元绽放”​

一是知识体系更系统。通过连贯培养构建初高中衔接知识图谱,学生在省级无人机、科创大赛中屡获一等奖,全国性科学竞赛表现亮眼。二是综合素养更突出。大批学子考入同济大学、南开大学等高校,且学生在科技创新、人文艺术、体育赛事中全面发展,市运会等舞台摘金夺银。三是生涯规划更清晰。初中启发生涯教育,高中深化体系,联合同济大学等高校开设科技课程,聘请冯身洪等教授任导师,帮助学生明确职业方向,减少选科迷茫,实现 “扬长教育”。​

(二)教师发展:从 “单兵作战” 到 “协同共进”​

“教研共同体” 推动教师从个体教学转向团队协作,以六年一体化视角审视教学,专业视野与学情把握能力提升,个性化辅导更精准,师生关系因长期跟踪更紧密。​

(三)评价变革:从 “分段管理” 到 “系统重构”​

与同盟学校共建六年全学段发展性评价体系:评价内容多维化,建立学业、品格、特长等复合型档案;课程体系贯通化,自主开发衔接课程,保障教育连贯性;管理机制协同化,共享评价数据与资源,为区域改革提供样本。​

三、区域引领:贯通式培养的教育生态重构​

模式推动学校与生源校深度合作,助力学生个性化成长,提升社会对县域教育的认同,稳定优质生源,形成 “育人质量提升 — 区域教育吸引力增强” 的良性循环。​

回顾历程,核心经验有三:一是以系统思维打破体制障碍,统筹六年教育;二是以生为本,优先保障学生连续成长,提供个性化路径;三是共建师资团队,激发内生动力,凝聚教研合力。​

展望未来,模式需深化两方面:一是技术赋能,融入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定制 “成长导航图”;二是资源拓展,链接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搭建实践平台与成才立交桥。​

“2.5+3.5” 贯通式培养是西充中学育人改革的成功突围,不仅节约时间,更全面提升教育效率与质量。未来,西充中学将持续创新完善模式,助力学子在贯通融合的沃土上蓄力腾飞。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中国政府网 教育部 四川省人民政府 四川政务服务网 驻厅纪检监察组 四川智慧教育平台

  • 使用帮助
  • 网站声明
  • 联系方式
  • 站点地图

主办:四川省教育厅 制作维护:四川省教育融媒体中心 公安部备案号:川公网安备 51010502010674号 网站标识码:5100000016 备案号:蜀ICP备1900244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