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成都市新都区机关幼儿园的“种子博物馆”里,一场由儿童主导的“种子革命”正悄然发生。稚嫩的种子科普讲解声引人驻足,孩子们自主设计的“种子盲盒”正被小游客们争相体验,黏土捏制的“种子成长日记”记录着生命萌发的轨迹,亲手串起的种子风铃在风中叮咚作响……这座由幼儿全程参与设计、展示、游戏的“会生长的博物馆”,正悄然颠覆传统学前教育模式。从一颗种子的奇思妙想到一座场馆的拔地而起,从一座座体验场馆的互联共生形成“小院儿生活圈”的生命样态。
从“建馆”到“创玩”:儿童视角重构教育空间
“我想让捡到的种子在幼儿园里安个家!”这是大四班意哲小朋友的朴素心愿,也点燃了全园师幼共建“种子博物馆”的热情。从深入林间采集种子到绘制场馆设计草图,从辩论“如何让种子更好玩”到亲手布置“文创、实验、观察、种花、发芽、晾晒、听音”7大功能区,孩子们用稚嫩的双手将天马行空的想象变为现实。如今的博物馆里,观察区的“小侦探”们正比对不同瓜类的遗传密码,文创区的“艺术家”用植物图谱拼接地域文化符号,发芽区的“科学家”记录着湿度与发芽速度的微妙关联。
园长罗桂蓉介绍,这种“儿童策展人”模式并非孤例,幼儿园的编织馆、恐龙馆、文化印刷馆、汽车馆、机器人馆等体验场馆均由师幼共同设计,仅2024年就迭代更新展陈方案27次。在机器人馆里,实物编程模块实现智能化建构;编织馆里,传统技艺与3D打印技术碰撞出创新火花。这种打破虚实界限的沉浸式体验学习,让幼儿日均自主探究时间达1.8小时,较传统模式提升45%。
在新都机幼,这五大体验场馆和自然发现、社会交往、生活探索、文化认同、运动挑战等五大体验场域互联共生,共同构筑起“小院儿生活圈”——这个占地6000余平方米的立体化体验场域,将幼儿的每一个好奇瞬间转化为深度学习契机,构建起鲜活的幼儿生命体验生态圈。
从“经历”到“经验”:生命体验课程赋能深度体验
小院儿生活圈里这些鲜活的场景,源自新都机幼24年来持续深耕的生命体验课程。该课程以培养焕发生活力、探究力、表达力、交往力、创造力等鲜活生命力的新时代儿童为内核,从孩子的真实生活出发,开发自我成长、自然探索、社会实践和文化浸润四大课程内容,通过“沉浸体验-经验表征-交流反思-经验内化-实践运用”五步课程实施路径,充分激活幼儿身体对周遭世界的感受,引发幼儿的具身体验,让幼儿在体验式场域中实现生命的自然舒展。
这种以真实问题为导向,以沉浸体验为实践的生命体验模式成效显著。幼儿自主发起的“种子科普”项目已收录132种植物种子,制作的100余件文创作品引发社区观展热潮。基于幼儿兴趣需求形成的“小院儿议事手册”达到30余册,孵化的班本生命体验课程案例多达100余个。令人欣喜的是,孩子们开始用“项目思维”解决真实问题:当小熊探秘馆客流不足时,幼儿自发组建“宣发小分队”,通过发放传单、改进产品、黑熊保护基地讲座宣传、产品推销等,最终吸引小顾客们纷纷前来光顾。新都机幼的罗桂蓉园长介绍道:“这种基于真实情境的体验学习,让教育焕发出鲜活的生命力。”更可贵的是,84.6%的家长反馈孩子在家也开始主动参与规划、思考,解决家里遇到的问题,“小院儿生活样态”已延伸至家庭场景。
从“围墙”到“共生”:园家社共绘教育同心圆
教育创新的涟漪正在打破园所边界。新都机幼的生命体验课程不拘泥于时间、空间的预设,而是主动与家长、社区携手,真正放手让幼儿做主、沉浸体验。幼儿园构建的“三角支撑四项联动”的园家社3C协同机制,通过幼儿园主动引领、社区积极协同、家庭切实履责,以平等对话、资源共享、行动协同、评价反馈四项联动将课程建设从“单兵作战”转为“协同共创”。在近期与家长、社区联动的“小院儿市集”中,社区采集的自然花草、祖辈指导的种子贴画、父母协助的花草糕点、幼儿主导的导览路线,共同构成一场跨越围墙的鲜活体验。这种开放姿态带来显著社会效应:园所的园家社协同探索生命教育案例在中国教育学会进行交流展示。
随着《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的颁布,新都机幼站在高质量发展的新起点,未来也将持续深化“小院儿生活圈”内涵,将静态空间转化为动态课程,让每个孩子在亲历、亲为、亲创中实现生命的自在舒展,形塑儿童的意义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