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前,郎磊怀着对教育事业的无限憧憬,步入了广汉中学的校园。从踏上讲台的那一刻起,他就告诉自己:要用专业奠基,以真心育才,在这三尺讲台上,守护每一颗青春的种子悄然生长。
培业精为壤,让课堂有厚度
初为人师,郎磊常常提醒自己“学高为师”的古训。他深知,课堂是教师的主场,而站稳讲台的底气,来自于每一堂课的精益求精。
夜深人静时,他办公室的灯总是亮着。一本本教案被反复修改,一道道例题被精心筛选。“这道题能否激发思维?那个解法是否暗藏玄机?”他常常自问。课堂上,他拒绝“一言堂”,而是把讲台交给学生,倾听他们不同的解题思路,引导他们发现数学的美妙。当学生眼中闪现“原来如此”的灵光时,便是他最大的欣慰。
每次考试结束后,总能看到他伏案批阅的身影。他坚持手阅每份答卷,用红笔细心标注:“此处若更谨慎,便是完美”“这一步体现了很好的思维”。他将常见错误整理成表,带着学生一起复盘:“不是错题难,是我们还没摸清它的‘脾气’”。
持之以恒,终见花开。2022级学生在高二下学期德阳期末统考中,两人取得数学满分的好成绩,班级数学成绩长期位居全市前列。郎磊深知,这不是偶然,而是日复一日地精心栽培,终于结出了硕果。
秉真诚为烛,让陪伴有温度
在班级管理中,郎磊笃信“以德服人”胜过“严格管教”。在他眼中,每个学生都不是需要被约束的对象,而是值得被珍视的独立个体。
运动会上,他不仅是班主任,更是学生们的“专属摄影师”。他扛着相机追着学生们跑:跳远的同学落地时扬起沙,他抓拍其握拳的瞬间;接力赛掉棒后大家围上去鼓劲,他把这幕剪进小视频,班会课播放时,全班笑着笑着就红了眼。大课间跑操,他总比学生早到操场,和他们并肩迈过跑道的白线。
他记得班上有个男生,高一时常无精打采,成绩也不太理想,但每次值日都把黑板擦得干干净净。郎磊发现这个细节后,便让他当班级管理员,负责开关希沃设备、检查灯和空调。起初,男孩有些忐忑,郎磊只是拍拍他的肩膀:“交给你,我放心。”三年来,这个学生风雨无阻,每天都提前到校检查设备。渐渐地,他开始主动请教数学问题,作业也越来越认真。高考后,他拿着西南财经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激动地说:“原来被信任的感觉,能让人想变得更好。”
对学生,郎磊总是倾注无限耐心。有学生请病假回来,攥着笔记小声问“落下的课怎么办”时,他总是利用午休或放学后的时间,耐心地为他们查漏补缺。“身体先养好,课有我呢”。暑假里,他也会抽空去看望参加社会实践的学生,甚至陪着法学专业的学生准备模拟法庭。在他的陪伴下,师生之间的距离渐渐消弭,变成了亦师亦友的深厚情谊。
持初心为犁,让成长有深度
六年的教学生涯,让郎磊越发体会到教育的真谛。教育不是惊天动地的伟业,而是藏在“这道题再讲一遍”的耐心里,躲在“你肯定能行”的鼓励中,落在“我陪你慢慢赶”的坚持上。
这是一个双向奔赴的过程:他精心备好每节课,学生便用专注的眼神回应他;他认真对待每个孩子的小情绪,学生便用“老师您辛苦了”的便签温暖他。
如今,看着学生们奔赴四方——罗应辉考入北京大学,胡瑞走进复旦大学,曾经贪玩的男生在西南财经大学继续发光,更多学生进入“985”“211”高校深造……郎磊深切体会到,教师的幸福不在于培养出多少名校生,而在于见证用心浇灌的种子,终于长成茁壮的大树。
未来的路还很长,郎磊将继续守在这三尺讲台前。用专业作笔,以真心为墨,在教育的长卷上徐徐书写——不求惊天动地,只愿每个经过他身边的学生,都能带着这份温暖与力量,勇敢而坦荡地走向自己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