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问答 无障碍浏览 长者专区 移动门户 新媒体矩阵 新媒体矩阵
  • 机构
    委厅领导
    机关处室
    直属事业单位
    地方属高校
    驻厅纪检监察组
  • 新闻
    教育要闻
    战线动态
    政策解读
    专题专栏
    视频新闻
  • 政府信息公开
    信息公开指南
    信息公开制度
    主动公开内容
    信息公开年报
    依申请公开
    通知公告
    政策文件库
  • 政务服务
  • 互动
    厅长信箱
    回应关切
    问答精选
    在线访谈
    结果反馈
  • 办公系统
[首页] >> 新闻动态 >> 党中央国务院信息

新华社经济随笔:“一张手机膜”畅销海内外的启示

[四川省教育厅] 发布时间:2025-05-11 20:54 来源:新华社 分享:
   

近日闭幕的广交会上,一则新闻引人关注:一家中国手机膜企业在5天参展中,现场完成1000多万元交易额,来自更多国家的订单已在路上。据介绍,这家企业的钢化膜产品占据全球市场30%的份额,凭借“一张膜”,已发展成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

一张好膜供全球。记者调研发现,中国的手机膜产品畅销海内外,有的企业年产销高达6亿片;从裸眼3D膜到液态纳米膜,推陈出新的速度超乎想象,售价从十几元到数百元不等。一些手机膜品类在各大电商平台销量数以百万计,广受海内外消费者的好评。

手机膜的“膜力”蕴藏着发展“魔力”。不起眼的小商品孕育出大市场,其背后逻辑引人深思。

薄薄的手机膜,科技含量成色足。业内人士介绍,研制一张手机膜往往需要20多道工序。以裸眼3D膜为例,不仅集成了新型纳米光学材料等新材料,还囊括了裸眼3D技术等,透过一张膜就能呈现3D视觉。

集成高分子聚合材料创新的自修复水凝膜,则像是给屏幕穿上一件紧身的“皮肤衣”,独特的分子结构能够增强缓冲能力“以柔克刚”,成为“摔机党”的福音。

于细节处见真章。从液态纳米膜、防蓝光膜,到智能变色膜、防偷窥膜,每一个功能背后,都需要先进材料、切割工艺等各项技术突破。采访中,一位企业负责人感慨,正是通过无数次推倒重来,将手机膜的厚度从0.4毫米、0.2毫米,一步步“逼”到0.1毫米的极限值。“没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

把产品做好做精,关键靠企业创新作为。手机膜的迭代升级,需要敏锐把握产业动向,发现不足之处,改进设计生产方式。每一个爆款产品,绝非由工厂技术和各种资源简单堆砌,而是创新精神与市场环境动态融合的产物。

手机膜研制需要多少工序,就意味着涉及多少行业。有的手机膜产品辐射上下游企业达500多家。正是各环节齐头并进、产业链协同创新,“一张膜”才能精准适配市场需求,“小买卖”才能做成“好生意”。安徽太湖、湖南永州……一些地方依托产业集群和专业化分工打造“膜都”,由此为经济增长注入更多动力。

关联产业为主导产业“添彩”,主导产业带动关联产业壮大。“一张膜”打开数百亿元产值的市场空间,离不开手机产业的牵引带动。

我国手机网民规模已超过11亿人,庞大的市场、多元化需求,给手机膜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推动国内厂商历练成长。手机市场百花齐放、供应链灵活高效,让厂商在产品设计、研发方向等方面能够更好地求新求变。甚至有的新款手机还没上市,手机膜就已探路先行。

手机膜是中国制造优势的一个生动注脚。放眼更大范围,国产扫地机器人、厨房小家电、智能门锁……越来越多物美价优的中国商品成为全球“爆款”,智能座舱、汽车电子等产业环节正在涌现出更多“小巨人”。

连点成线,串珠成链。中国制造竞争力的锻造,得益于上下游、产业间“大手拉小手”,也得益于一家家企业在应对风浪、推进技术变革中积累攻坚克难的魄力和能力。不同企业、不同链条相互支撑、相互托举,让产业体系更加密实,抗风险和创新力进一步增强。

正如不久前苹果公司首席执行官蒂姆·库克接受采访时所说,苹果坚持选择中国制造的原因,“绝不是因为劳动力成本低,而是因为中国拥有全球独一无二的‘技能密度’”。

让世界无法离开的,是中国制造的系统优势,是中国企业向新向前的力量。(记者 张辛欣 唐诗凝 周圆)

相关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编辑:胡琼之
打印本页
返回首页
无障碍浏览 移动门户 新媒体矩阵

新华社经济随笔:“一张手机膜”畅销海内外的启示

2025-05-11 20:54 来源:新华社

近日闭幕的广交会上,一则新闻引人关注:一家中国手机膜企业在5天参展中,现场完成1000多万元交易额,来自更多国家的订单已在路上。据介绍,这家企业的钢化膜产品占据全球市场30%的份额,凭借“一张膜”,已发展成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

一张好膜供全球。记者调研发现,中国的手机膜产品畅销海内外,有的企业年产销高达6亿片;从裸眼3D膜到液态纳米膜,推陈出新的速度超乎想象,售价从十几元到数百元不等。一些手机膜品类在各大电商平台销量数以百万计,广受海内外消费者的好评。

手机膜的“膜力”蕴藏着发展“魔力”。不起眼的小商品孕育出大市场,其背后逻辑引人深思。

薄薄的手机膜,科技含量成色足。业内人士介绍,研制一张手机膜往往需要20多道工序。以裸眼3D膜为例,不仅集成了新型纳米光学材料等新材料,还囊括了裸眼3D技术等,透过一张膜就能呈现3D视觉。

集成高分子聚合材料创新的自修复水凝膜,则像是给屏幕穿上一件紧身的“皮肤衣”,独特的分子结构能够增强缓冲能力“以柔克刚”,成为“摔机党”的福音。

于细节处见真章。从液态纳米膜、防蓝光膜,到智能变色膜、防偷窥膜,每一个功能背后,都需要先进材料、切割工艺等各项技术突破。采访中,一位企业负责人感慨,正是通过无数次推倒重来,将手机膜的厚度从0.4毫米、0.2毫米,一步步“逼”到0.1毫米的极限值。“没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

把产品做好做精,关键靠企业创新作为。手机膜的迭代升级,需要敏锐把握产业动向,发现不足之处,改进设计生产方式。每一个爆款产品,绝非由工厂技术和各种资源简单堆砌,而是创新精神与市场环境动态融合的产物。

手机膜研制需要多少工序,就意味着涉及多少行业。有的手机膜产品辐射上下游企业达500多家。正是各环节齐头并进、产业链协同创新,“一张膜”才能精准适配市场需求,“小买卖”才能做成“好生意”。安徽太湖、湖南永州……一些地方依托产业集群和专业化分工打造“膜都”,由此为经济增长注入更多动力。

关联产业为主导产业“添彩”,主导产业带动关联产业壮大。“一张膜”打开数百亿元产值的市场空间,离不开手机产业的牵引带动。

我国手机网民规模已超过11亿人,庞大的市场、多元化需求,给手机膜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推动国内厂商历练成长。手机市场百花齐放、供应链灵活高效,让厂商在产品设计、研发方向等方面能够更好地求新求变。甚至有的新款手机还没上市,手机膜就已探路先行。

手机膜是中国制造优势的一个生动注脚。放眼更大范围,国产扫地机器人、厨房小家电、智能门锁……越来越多物美价优的中国商品成为全球“爆款”,智能座舱、汽车电子等产业环节正在涌现出更多“小巨人”。

连点成线,串珠成链。中国制造竞争力的锻造,得益于上下游、产业间“大手拉小手”,也得益于一家家企业在应对风浪、推进技术变革中积累攻坚克难的魄力和能力。不同企业、不同链条相互支撑、相互托举,让产业体系更加密实,抗风险和创新力进一步增强。

正如不久前苹果公司首席执行官蒂姆·库克接受采访时所说,苹果坚持选择中国制造的原因,“绝不是因为劳动力成本低,而是因为中国拥有全球独一无二的‘技能密度’”。

让世界无法离开的,是中国制造的系统优势,是中国企业向新向前的力量。(记者 张辛欣 唐诗凝 周圆)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中国政府网 教育部 四川省人民政府 四川政务服务网 驻厅纪检监察组 四川智慧教育平台

  • 使用帮助
  • 网站声明
  • 联系方式
  • 站点地图

主办:四川省教育厅 制作维护:四川省教育融媒体中心 公安部备案号:川公网安备 51010502010674号 网站标识码:5100000016 备案号:蜀ICP备1900244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