昂然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四川省高校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建议》(第656号提案)收悉。经与省委组织部、农业农村厅、省乡村振兴局协商,并广泛征求在川涉农高校意见,现将有关建议答复如下。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要推动乡村人才振兴,把人力资源开发放在首要位置,强化乡村人才振兴,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让愿意留在乡村、建设家乡的人留得安心,让愿意上山下乡、回报乡村的人更有信心,激励各类人才在农村广阔天地大施所能、大展才华、大显身手,打造一支强大的乡村振兴人才队伍”。近年来,我们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和来川视察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教育部决策部署,坚持把乡村人才振兴放在首要位置,努力培养更多“知农爱农”新型大学生人才,不断引导高校毕业生积极投身和服务乡村振兴。目前,全省15所涉农高校拥有54个研究生学位授权点,实现了工学、农学、经济学三大学科门类下的15个一级学科以及农业、兽医、风景园林、林业4个专业学位全覆盖。下一步,我们将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和省委十二届二次全会精神,在政治引领、产业振兴、队伍建设、成果转化等方面主动作为、精准施策、全力攻坚,为奋力写好中国式现代化的四川篇章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一、强化政治引领,厚植“三农”情怀。坚持党管人才,加强对人才的政治引领,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引导广大师生以涵育“三农”情怀为目的,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引导师生深入一线,立足农业,服务乡村。依托校本资源,深挖乡村振兴、“三农”建设等育人元素,突出强农兴农爱国情怀教育。依托高校资源优势,拓展耕读教育的外延与内涵,让师生在农事中接触农业、在农谚中体悟农业、在农艺中向往农业,培养一批献身“三农”和振兴乡村的创新性和实用性人才。构建特色课程体系,围绕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打造“大国三农”精品课程和“耕读中国”课程体系。发现、总结、提炼、推广乡村振兴典型案例并进行社会化传播,举办“高校乡村振兴实践论坛”,分享高校服务乡村振兴实践经验。
二、聚焦产业振兴,培育“头雁”项目。乡村振兴,最重要的是产业振兴。结合工作实际,实施国家科技特派团和省“科技下乡万里行”活动,坚持人才下沉、科技下乡、服务“三农”。实施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头雁”培育项目,聚合高校、企业、金融、保险资源,赋能产业振兴人才培育孵化。加强对全省涉农高校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支持涉农高校利用海科会、全球青年学者论坛等平台,引进发展潜力大的高层次人才。对6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采取集中授课、线上学习、考察互访、名师指导的培育模式,开展为期一年的定制化、体验式、孵化型培育。实行‘政行企校’一体的合作模式,有效整合高校、企业、政府的资源,实现产业链延伸、价值链提升、供应链流通。支持高校探索“一镇一团”“一村一团”“一业一团”的工作模式,组建人才团队积极参与助力乡村产业振兴行动。
三、加强队伍建设,实施“赋能”行动。根据乡村振兴对不同层次人才的需求,分层分类培育新型人才。落实教育部乡村优秀青年教师培养奖励计划,持续加强50个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乡村教师学习、研究和发展共同体建设,不断推动乡村教师专业成长。按照“精准、可实现、可持续、有成效”的要求,持续实施教育人才“组团式”帮扶工作。采取定向招生、定向培养、定向上岗的方式,为脱贫县培养急需紧缺专业大学本科生。深入推进特岗计划、银龄讲学计划等教师专项计划,满足乡村中小学教师补充急需。继续实施“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派遣,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帮扶力量。推进“三支一扶”“西部计划”等基层服务项目,引导高校毕业生在乡村振兴中建功立业。建立高校乡村振兴人才库,分层分类把优秀人才资源向乡村集聚。
四、注重成果转化,拓展“产教”新路。把高校科研成果应用到乡村振兴中,引导形成新产业和新业态,培育一批乡村振兴尖端引领的新型企业,合力推动科研成果智富乡村振兴。不断升级成果孵化载体,促进学校、地方和企业密切沟通,形成专门用于整合学校、地方和企业资源的共享机制和大平台。实施“揭榜挂帅”,集中攻关一批“卡脖子”技术攻关的“难点、痛点、堵点”,促进高科技成果在产业链中应用。在优惠政策、计划指标上向涉农高校倾斜,让农业院校的“科创农庄”“专家大院”等产教融合平台发挥更大助农作用,让高校学生把论文写在田间地头的同时把农业科技的种子撒满巴蜀大地。
下一步,我们将结合教育工作实际,认真听取和吸纳您的宝贵意见和建议,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
衷心感谢您对教育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四川省教育厅
2023年3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