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成端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加强应用型大学实践教学建设与管理的建议》(第0570号提案)收悉。感谢您对四川教育事业发展尤其是我省应用型大学实践教学的关心和支持,经研究,现就相关情况答复如下。
一、关于实践教学资源不足问题
目前,围绕我省人工智能、高端能源装备、航空航天、新型显示、新能源、医药健康等“15+N”重点产业链发展需求,聚焦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等重点领域,布局建立45个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立项建设第三批省级产教深度融合改革试点项目15个。
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完善公办普通本科高校经费保障机制,在经费资源配置等方面通过多种方式积极支持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统筹省级扶持民办教育发展专项资金,积极支持符合条件的民办高校建设高水平应用型本科高校。鼓励各高校统筹学费、财政拨款等收入,健全以绩效为导向的项目管理机制,推动校企共建共享实践教学资源,提升实践教学条件。
二、关于实践教学体系不完善问题
各高校普遍建立校院两级实习管理制度,形成“目标明确、流程清晰、考核严格”的管理体系,如四川师范大学分类构建课程化实践教学标准体系,实施师范生与非师范生实践培养双轨并进机制:师范生按照“三习”一体化模式全程贯通递进培养,非师范生构建“企业导师制-项目制实训-产业创新工坊”产教融合培养范式,构建差异化实践类质量标准。成都大学构建“课程实训-专业实习-社会实践”三位一体实习教育体系,将实习教育深度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建立“企业评价-学校考核-学生反馈”三维评估机制,从多元主体、不同维度对实习效果进行全面评估,确保评估结果的客观公正。
下一步,我们积极支持高校将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作为人才培养的核心目标之一,写入人才培养方案和学校发展规划,进一步完善制度体系。鼓励高校设立专项经费支持实践教学平台建设、设备更新、耗材购置、实习基地拓展、教师实践能力培训等,打破理论课壁垒,构建进阶式实践体系。
三、关于师资力量薄弱问题
我省鼓励高校深化人事体制机制改革,统筹用好编制资源,落实高校招聘和调动自主权,建立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师队伍可持续发展机制,构建满足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需要、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提高具有行业企业实践经历的专任教师比重,专任教师中双师双能型教师占比超过40%,建设满足实训教学要求的专职实训教师队伍。
下一步,我们积极支持高校探索建立行业、企业、实务从业人员与高校教师互聘制度。聘请高水平专业人才担任产业教授或兼职教授,完善产业兼职教师引进、认证与使用机制。探索建立专任教师定期赴合作企业轮训制度,有计划地选送教师到企业培训、挂职和实践锻炼。支持高校教师进入地方政府智库,为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提供决策咨询建议、行业产业调研报告,参与行业产业标准制定等。鼓励高校改革教师聘任制度和评价考核办法,将企业实践经历作为教师考核和评价的重要内容。
四、关于管理机制不健全问题
我省鼓励高校充分利用政策优势和地缘优势,找准办学特色的主攻方向,转变发展理念,增强改革动力,实施应用型本科高校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特色品牌发展战略,创新体制机制,推进学校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逐步构建实践教学质量闭环体系。鼓励高校探索革新的组织结构与组织形态,进行校企合作、混合所有制的改革探索。获批国家级现代产业学院2项,立项建设省级现代产业学院67项。
下一步,我们将积极引导高校瞄准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结合点,不断优化专业结构、增强办学活力,探索产业链、创新链、教育链有效衔接机制,建立新型信息、人才、技术与物质资源共享机制,完善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创新企业兼职教师评聘机制,深化现代产业学院实体化运作,推动企业真实技术需求融入课程设计,形成“研发-中试-推广”一体化链路。鼓励高校构建闭环质量管理机制,强化信息化管理能力,针对“三低问题”(基地使用率<60%、设备更新滞后>2年、虚拟实验占比<30%)明确整改清单,持续改进。
五、关于实践教学成果转化率低问题
我们,我们依托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科技产业园等孵化平台,支持学生将实训成果转化为创新创业项目与社会服务产品。自2015年以来,我省累计组织500余万人参与大学生创新大赛,获国赛金奖72项,参赛规模、获奖数量居西部地区第一。将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建设纳入省属高校绩效考核重点,累计建设省级以上相关中心和基地770个,资助国家及省级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8万余项,带动高校立项校级项目18万余项,直接受益学生70余万人。
下一步,我们将积极鼓励各高校强化实践教学成果转化效能,打通“实验室-产业链”价值通道。设立专项孵化基金,配套创业导师团与中试基地,加速学生实践成果向产品化跃迁。同步深化激励机制改革,对学生创业项目给予学分置换与收益分成,推动形成“教学产出-市场反馈-反哺育人”的闭环生态,构建高校、企业、学生多方共赢的新格局。
六、关于深化校企合作问题
我省鼓励高校探索校企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与行业龙头企业建立长效合作机制,形成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实践教学新模式,持续开展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工作,切实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社会责任感和就业能力。截至目前,我省获批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50个,立项建设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322个;获批职业教育国家级虚拟仿真实训基地11个,立项建设职业教育省级虚拟仿真实训基地31个。
下一步,我们将统筹推进高等教育服务区域、行业发展,编制相关方案,支持各市、区(县)在现有产教融合基地、校企合作平台等基础上,联合园区、产业、企业、科研机构、本科高校、职业学校等打造实体化运行的产教融合载体,包括市域产教联合体、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区域公共实践中心、区域技能培训中心、区域创新创业中心、区域技术研发与应用中心等,促进学科链、专业链、人才链、科技链、产业链、创新链紧密对接互动,更好地服务四川高等教育强省建设。
四川省教育厅
2025年7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