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问答 无障碍浏览 长者专区 移动门户 新媒体矩阵 新媒体矩阵
  • 机构
    委厅领导
    机关处室
    直属事业单位
    地方属高校
    驻厅纪检监察组
  • 新闻
    教育要闻
    战线动态
    政策解读
    专题专栏
    视频新闻
  • 政府信息公开
    信息公开指南
    信息公开制度
    主动公开内容
    信息公开年报
    依申请公开
    通知公告
    政策文件库
  • 政务服务
  • 互动
    厅长信箱
    回应关切
    问答精选
    在线访谈
    结果反馈
  • 办公系统
[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 >> 重点信息公开 >> 人大代表建议政协委员提案

四川省教育厅关于政协四川省第十三届委员会第三次会议第1078号提案的复函

[四川省教育厅] 发布时间:2025-07-16 09:56 来源:四川省教育厅 分享:
   

郭春生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在高校增设嵌入式就业实训课的建议》(第1078号提案)收悉。首先,感谢您对四川省教育事业发展的关心和支持!该提案立足高校毕业生就业现实困境,紧扣国家就业优先战略导向,提出的“四分一联”嵌入式实训模式具有前瞻性和可操作性,对我省深化高等教育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经研究,结合我省高校实际,现就相关情况答复如下。

一、认真吸纳提案建议,加大政策落实力度

您指出的高校课程设置与就业需求脱节、学生实践能力不足、企业用工成本增加等问题,客观反映了当前就业工作的难点。教育厅对此高度重视,持续推进本科高校专业教学质量监测工作,拟将“实践教学占比”“实验实习条件”作为纳入重要监测指标,专业监测评估结果作为该专业建设有关省级项目申报和验收、招生计划分配、绩效考核等方面的参考依据。

二、分类推进“嵌入式实训”,分层落实改革举措

您提出的“分专业、分层次、分学校、分形式”四维嵌入模式,与我省推进的应用型高校转型、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方向高度契合,将重点落实以下几个方面。

(一)专业嵌入精准化

鼓励高校开展基于行业企业的人才真实需求调研,以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契机,重点实现“三融入”:培养目标层融入,课程内容层融入,考核评价层融入。持续推进本科高校应用型品牌专业建设计划,突出“产业需求导向、跨界交叉融合、支撑引领行业”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目前已立项建设25个应用型品牌专业,涉及17所高校。

(二)层次培养差异化

针对研究生教育,支持高校以行业前沿问题为导向,通过课题研究、产学研合作等方式提升解决复杂实际问题的能力,形成学术研究与产业需求的衔接能力。鼓励高校与行业龙头企业共建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推行校企“双导师制”。

针对本科教育,支持高校聚焦职业基础技能转化为实践应用能力,通过案例教学、项目实训等方式夯实专业根基。持续推进本科高校应用型品牌课程建设计划,在“校企共建课程”方面予以重点支持,目前已立项109门应用型品牌课程。

针对职业教育,围绕重点行业关键岗位高技能人才和紧缺技术人才需要,开展现场工程师、现代学徒制、订单班等校企深度协作育人模式改革,立项建设国家级现场工程师培养计划试点5个,参与学生1500余人,开展学徒制培养,覆盖学生超过10万人,毕业生就业率达95%以上。

(三)校地特色化发展

以省级及以上重点产业园区为基础,在区域中心城市分批打造15个省级市域产教联合体,其中,3个已入选国家级市域产教联合体,入选数居全国第二,助力成都、德阳、宜宾等地产教融合型城市建设。围绕我省六大优势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求,聚焦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等重点领域,布局建立45个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立项建设第三批省级产教深度融合改革试点项目15个。

支持高校结合区域产业布局定制实训,如攀枝花地区高校开发钒钛材料制备实训项目,乐山地区高校依托丰富的旅游资源,试点“文旅直播运营实训”等。鼓励高校激活校友资源,如四川大学校友企业开发“医疗AI诊断模拟系统”供医学实训,电子科技大学成立“集成电路行业校友会”,构建集成电路产业“朋友圈”,为学生提供实训导师、优质案例资源。

三、深化“政校企”联动,构建实训生态体系

针对您提出的“与企业联动”建议,我省将持续完善以下机制。

(一)平台共建

聚焦四川‌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新能源、‌新型显示、‌低空经济、‌农产品精深加工、医药健康等“15+N”重点产业链,协同相关厅局开展用人单位抽样调查,运用“人才需求指数模型”,适时发布人才需求目录,将人才需求岗位能力清单推送高校。

为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探索校企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形成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实践教学新模式,持续开展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工作,切实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社会责任感和就业能力。截至目前,我省获批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50个,立项建设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322个;获批职业教育国家级虚拟仿真实训基地11个,立项建设职业教育省级虚拟仿真实训基地31个。

统筹推进职业教育服务区域、行业发展,编制相关方案,支持各市、区(县)在现有产教融合基地、校企合作平台等基础上,联合园区、产业、企业、科研机构、本科高校、职业学校等打造实体化运行的产教融合载体,包括市域产教联合体、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区域公共实践中心、区域技能培训中心、区域创新创业中心、区域技术研发与应用中心等,促进学科链、专业链、人才链、科技链、产业链、创新链紧密对接互动。

(二)师资共培

支持高校探索建立行业、企业、实务从业人员与高校教师互聘制度。聘请高水平专业人才担任产业教授或兼职教授,完善产业兼职教师引进、认证与使用机制。探索建立专任教师定期赴合作企业轮训制度,有计划地选送教师到企业培训、挂职和实践锻炼。支持高校教师进入地方政府智库,为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提供决策咨询建议、行业产业调研报告,参与行业产业标准制定等。鼓励高校改革教师聘任制度和评价考核办法,将企业实践经历作为教师考核和评价的重要内容。

(三)质量共控

支持高校构建以能力发展为导向、多方协同参与的动态评价体系,强调将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展现的专业技能、职业素养、创新能力及社会适应性等隐性能力显性化,验证学生实训课程的学习成果与能力达标情况,提升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契合度。鼓励高校构建闭环质量管理机制,强化信息化管理能力,针对“三低问题”(基地使用率<60%、设备更新滞后>2年、虚拟实验占比<30%)明确整改清单,持续改进。

四、强化保障措施,确保可持续推进

(一)政策保障

将高校就业实训教学纳入教育教学督导调研的重要内容,并协助高校做好典型案例的推广示范工作;同时对就业实训相关课程教材建设给予统筹支持,推动资源整合与优化配置,为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提供保障。

(二)数智赋能

强化数字赋能,鼓励高校联合行业领军企业,将虚拟仿真、VR/AR、数字孪生等现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入实验教学与人才培养全过程,共建“以虚补实、能实不虚、虚实结合”的智能化教学体系。

四川省教育厅

2025年7月16日

相关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编辑:胡建伟
打印本页
返回首页
无障碍浏览 移动门户 新媒体矩阵

四川省教育厅关于政协四川省第十三届委员会第三次会议第1078号提案的复函

2025-07-16 09:56 来源:四川省教育厅

郭春生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在高校增设嵌入式就业实训课的建议》(第1078号提案)收悉。首先,感谢您对四川省教育事业发展的关心和支持!该提案立足高校毕业生就业现实困境,紧扣国家就业优先战略导向,提出的“四分一联”嵌入式实训模式具有前瞻性和可操作性,对我省深化高等教育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经研究,结合我省高校实际,现就相关情况答复如下。

一、认真吸纳提案建议,加大政策落实力度

您指出的高校课程设置与就业需求脱节、学生实践能力不足、企业用工成本增加等问题,客观反映了当前就业工作的难点。教育厅对此高度重视,持续推进本科高校专业教学质量监测工作,拟将“实践教学占比”“实验实习条件”作为纳入重要监测指标,专业监测评估结果作为该专业建设有关省级项目申报和验收、招生计划分配、绩效考核等方面的参考依据。

二、分类推进“嵌入式实训”,分层落实改革举措

您提出的“分专业、分层次、分学校、分形式”四维嵌入模式,与我省推进的应用型高校转型、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方向高度契合,将重点落实以下几个方面。

(一)专业嵌入精准化

鼓励高校开展基于行业企业的人才真实需求调研,以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契机,重点实现“三融入”:培养目标层融入,课程内容层融入,考核评价层融入。持续推进本科高校应用型品牌专业建设计划,突出“产业需求导向、跨界交叉融合、支撑引领行业”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目前已立项建设25个应用型品牌专业,涉及17所高校。

(二)层次培养差异化

针对研究生教育,支持高校以行业前沿问题为导向,通过课题研究、产学研合作等方式提升解决复杂实际问题的能力,形成学术研究与产业需求的衔接能力。鼓励高校与行业龙头企业共建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推行校企“双导师制”。

针对本科教育,支持高校聚焦职业基础技能转化为实践应用能力,通过案例教学、项目实训等方式夯实专业根基。持续推进本科高校应用型品牌课程建设计划,在“校企共建课程”方面予以重点支持,目前已立项109门应用型品牌课程。

针对职业教育,围绕重点行业关键岗位高技能人才和紧缺技术人才需要,开展现场工程师、现代学徒制、订单班等校企深度协作育人模式改革,立项建设国家级现场工程师培养计划试点5个,参与学生1500余人,开展学徒制培养,覆盖学生超过10万人,毕业生就业率达95%以上。

(三)校地特色化发展

以省级及以上重点产业园区为基础,在区域中心城市分批打造15个省级市域产教联合体,其中,3个已入选国家级市域产教联合体,入选数居全国第二,助力成都、德阳、宜宾等地产教融合型城市建设。围绕我省六大优势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求,聚焦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等重点领域,布局建立45个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立项建设第三批省级产教深度融合改革试点项目15个。

支持高校结合区域产业布局定制实训,如攀枝花地区高校开发钒钛材料制备实训项目,乐山地区高校依托丰富的旅游资源,试点“文旅直播运营实训”等。鼓励高校激活校友资源,如四川大学校友企业开发“医疗AI诊断模拟系统”供医学实训,电子科技大学成立“集成电路行业校友会”,构建集成电路产业“朋友圈”,为学生提供实训导师、优质案例资源。

三、深化“政校企”联动,构建实训生态体系

针对您提出的“与企业联动”建议,我省将持续完善以下机制。

(一)平台共建

聚焦四川‌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新能源、‌新型显示、‌低空经济、‌农产品精深加工、医药健康等“15+N”重点产业链,协同相关厅局开展用人单位抽样调查,运用“人才需求指数模型”,适时发布人才需求目录,将人才需求岗位能力清单推送高校。

为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探索校企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形成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实践教学新模式,持续开展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工作,切实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社会责任感和就业能力。截至目前,我省获批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50个,立项建设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322个;获批职业教育国家级虚拟仿真实训基地11个,立项建设职业教育省级虚拟仿真实训基地31个。

统筹推进职业教育服务区域、行业发展,编制相关方案,支持各市、区(县)在现有产教融合基地、校企合作平台等基础上,联合园区、产业、企业、科研机构、本科高校、职业学校等打造实体化运行的产教融合载体,包括市域产教联合体、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区域公共实践中心、区域技能培训中心、区域创新创业中心、区域技术研发与应用中心等,促进学科链、专业链、人才链、科技链、产业链、创新链紧密对接互动。

(二)师资共培

支持高校探索建立行业、企业、实务从业人员与高校教师互聘制度。聘请高水平专业人才担任产业教授或兼职教授,完善产业兼职教师引进、认证与使用机制。探索建立专任教师定期赴合作企业轮训制度,有计划地选送教师到企业培训、挂职和实践锻炼。支持高校教师进入地方政府智库,为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提供决策咨询建议、行业产业调研报告,参与行业产业标准制定等。鼓励高校改革教师聘任制度和评价考核办法,将企业实践经历作为教师考核和评价的重要内容。

(三)质量共控

支持高校构建以能力发展为导向、多方协同参与的动态评价体系,强调将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展现的专业技能、职业素养、创新能力及社会适应性等隐性能力显性化,验证学生实训课程的学习成果与能力达标情况,提升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契合度。鼓励高校构建闭环质量管理机制,强化信息化管理能力,针对“三低问题”(基地使用率<60%、设备更新滞后>2年、虚拟实验占比<30%)明确整改清单,持续改进。

四、强化保障措施,确保可持续推进

(一)政策保障

将高校就业实训教学纳入教育教学督导调研的重要内容,并协助高校做好典型案例的推广示范工作;同时对就业实训相关课程教材建设给予统筹支持,推动资源整合与优化配置,为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提供保障。

(二)数智赋能

强化数字赋能,鼓励高校联合行业领军企业,将虚拟仿真、VR/AR、数字孪生等现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入实验教学与人才培养全过程,共建“以虚补实、能实不虚、虚实结合”的智能化教学体系。

四川省教育厅

2025年7月16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中国政府网 教育部 四川省人民政府 四川政务服务网 驻厅纪检监察组 四川智慧教育平台

  • 使用帮助
  • 网站声明
  • 联系方式
  • 站点地图

主办:四川省教育厅 制作维护:四川省教育融媒体中心 公安部备案号:川公网安备 51010502010674号 网站标识码:5100000016 备案号:蜀ICP备1900244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