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实委员:
您提出的《建议加大力度培养紫领人才,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第0688号提案)收悉。首先,感谢您对四川省教育事业发展尤其是紫领人才培养的关心和支持!经会同经济和信息化厅、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认真研究,现就提案相关情况答复如下。
一、工作开展情况
一是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施应用型高校品牌工程,围绕我省六大优势产业,建设一批对区域和产业发展有较强支撑作用、示范引领作用的省级应用型品牌高校、品牌专业(群)、品牌课程、产教融合品牌教材、产教融合品牌基地,目前已建设应用型品牌专业25个、课程110门、品牌教材30种。强化“订单式”培养,遴选18所应用型本科学校、20所高职学校与40家企事业单位联合开展本科层次人才培养改革试点,培养高端技术技能人才。针对生产制造、测试装调、试验试制、现场管控、设备运维等紧缺技术岗位需求,实施现场工程师培养计划试点49个,其中5个入选国家级,校企共同培养1500余名现场工程师。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及时将企业真实生产项目、工艺流程融入学校教学,159家单位参与试点,覆盖学生超过10万人,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5%以上,实现培养就业无缝衔接。
二是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教育、经信、财政、科技四部门创新校企“双激励”模式,省级财政投入20亿元,分三批立项建设省级产教融合试点项目50个;产学研协同,支持校企合作共建国家级、省级现代产业学院57个;打造省级市域产教联合体15个,成都、德阳、宜宾3个入选国家级;建立涵盖11个行业主管部门、89个优质企事业单位的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00个;聚焦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等重点领域,建立45个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支持企业以人才需求匹配为重点,建设“厂中校”,建设145个开放型区域产教融合实践中心,实现专业建设与产业需求、课程内容与企业岗位、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精准对接。
三是加强就业指导与服务。提升基层综合服务能力,为紫领人才提供全链条式就业服务;广泛组织分行业、分岗位、分群体的“小而专”现场招聘会;优化就业创业服务,为包括紫领在内的各类群体提供精准专业的职业指导、就业规划、创业扶持服务,帮助他们实现更高质量就业和创业。创新高校就业指导形式,开展四川高校赴江浙地区开展联合访企拓岗暨校企对接系列活动,组织高校“访市拓岗”“访县拓岗”“访园拓岗”,推动与校企双方在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人才培养输送等方面深度合作。强化生涯教育与就业指导,推动高校将生涯教育与就业指导课程列为必修课,积极发挥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就”作用,广泛开展“职业生涯发展与就业能力提升嘉年华”“企业菁训营”等系列同期活动,服务学生超200万人次,帮助学生做好职业规划、提升就业能力。
二、下一步工作打算
针对您提出的紫领人才培养四条建议,我们将认真吸收采纳,进一步推动紫领人才培养与产业转型升级、新质生产力发展更好适配。
一是加强专业课程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针对不同产业背景的专业,引导学校制定产业图谱、能力图谱和人才需求分析,提高人才培养适应性,加快布局新兴领域战略急需专业,加快传统专业升级改造,推进专业智能化转型建设。深入推进现场工程师、学徒制、订单班等,引导学校根据不同岗位需求和不同生源水平,联合企业开展定制化培养,实现“招生即就业”。鼓励学生根据自身水平和需求积极报考初级、中级、高级不同等级、不同种类的职业资格等级证书,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推动课程设置与教学改革。引导高校调整课程体系,增加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智能制造、数字化技术、创新管理等相关课程的比重,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将最新的产业技术和实践经验融入教学内容,采用项目式、案例式等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
二是建好产教融合载体,推进校企协同育人。面向我省优势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建好一批市域产教联合体、现代产业学院、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引导“政行校企”联动开展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一地一案”推动区域产业与高等学校、科研院所、骨干企业紧密对接,支持联合体内中高职学校建设学分银行、开展贯通培养、共建共享课程资源,支持联合体内职业学校与本科院校开展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联合培养和师资互派。组织实施省级产教深度融合改革试点项目建设,推动校企共同做好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教学实践与创新服务平台建设以及技术协同攻关和成果转化应用。鼓励产业链链主企业和相关行业商协会牵头,整合共享供应链、智能业务、数字业务、教培业务等资源,联合培养兼具动手操作与创新管理能力的多层次、复合型人才。
三是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增强紫领职业认同。校政企协同,为紫领人才提供更加精准专业的就业指导、职业规划、创业扶持服务;持续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促进人才培养供需适配,优化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全力促进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加大对紫领人才的宣传力度,充分展示紫领人才在推动制造业智能化转型、发展新质生产力中的突出贡献,提高紫领人才的社会知名度和影响力。树立职业典范,定期评选一批紫领人才标兵,树立行业典范,发挥示范引领作用。积极开展职业教育宣传活动,普及紫领人才的重要性和发展趋势,破除重学历、轻技能以及片面追求高学历的观念。通过举办职业技能大赛、行业论坛等活动,营造尊重劳动、崇尚技能、鼓励创新的社会氛围。
四川省教育厅
2025年7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