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问答 无障碍浏览 长者专区 移动门户 新媒体矩阵 新媒体矩阵
  • 机构
    委厅领导
    机关处室
    直属事业单位
    地方属高校
    驻厅纪检监察组
  • 新闻
    教育要闻
    战线动态
    政策解读
    专题专栏
    视频新闻
  • 政府信息公开
    信息公开指南
    信息公开制度
    主动公开内容
    信息公开年报
    依申请公开
    通知公告
    政策文件库
  • 政务服务
  • 互动
    厅长信箱
    回应关切
    问答精选
    在线访谈
    结果反馈
  • 办公系统
[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 >> 重点信息公开 >> 人大代表建议政协委员提案

四川省教育厅关于政协四川省第十三届委员会第三次会议第1240号提案的复函

[四川省教育厅] 发布时间:2025-07-28 10:40 来源:四川省教育厅 分享:
   

江寒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四川省非遗文化教育进校园的提案》(第1240号提案)收悉。经认真研究,现将有关问题答复如下。

一、强化政策引领

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实施方案》,明确要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丰富艺术课程内容,在开好音乐、美术、书法课程的基础上,逐步开设舞蹈、戏剧、影视以及川剧、四川曲艺等具有鲜明地方文化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类艺术课程。鼓励各地各校编写川剧和四川曲艺等校本教材。目前,成都、绵阳、德阳、攀枝花等地部分学校已将非遗纳入课程教学内容。

二、上好美育课程

督促各学校严格按照国家课程设置的刚性要求,开齐开足上好音乐、美术、舞蹈、戏剧(戏曲)、影视(多媒体)等艺术课程。按照教学大纲要求,根据不同年龄段特性,结合学校特色,将川剧、竹编、蜀绣等非遗项目纳入艺术课程教学内容,落实“艺术基本素养+艺术实践活动+艺术专项特长”教学模式,做好学、训、展一体化建设,让学生在课堂教学和实践活动中,感受非遗的魅力,学习非遗技能,传播非遗故事。

三、提升师资素养

在2025年国培省培项目中,设立美育浸润行动专项培训4期,培训骨干教师600人;设立美育浸润行动校长美育素养提升专题培训班1期,培训优秀校长100名,将非遗项目内容纳入培训内容。教育厅还将美育素养提升纳入教育系统领导干部培训计划,将非遗鉴赏和体验等内容作为领导干部培训内容。加强社会美育资源整合,鼓励各地各校引入艺术名家、艺术名师、非物质文化传承人入校,建设美育名家工作室,面向全体学生开展专题讲座,开设非遗相关特色课程,增强学生的参与性与互动性。四川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创新构建“国家、省、市、区(县)、校”五级联动教研网络,打破地域与时空限制,推动优质美育资源向薄弱地区渗透。

四、丰富实践教学

2024年,教育厅联合文化和旅游厅委托四川交响乐团等5个专业艺术院团和四川音乐学院交响乐团等3个高校高水平艺术团赴成都、德阳、雅安等9个市(州)和西华大学、成都锦城学院等12所高校开展四川省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26场,其中包括川剧、折子戏等非遗文化内容,让师生接受非遗文化熏陶。今年,还将邀请到国家京剧院京剧《锁麟囊》、西安外事学院《大唐雅韵·钟鸣鼓乐》来川演出。

五、营造浓厚氛围

建立面向人人的常态化艺术展演机制,原则上每3年分别举办1次省级大学生和中小学生综合性艺术展演。2024年,在德阳举办四川省第十一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全省8000余名师生参加现场展演,其中艺术实践工作坊中包括剪纸、川北大木偶、绵竹年画、竹编等项目,给师生提供非遗项目展示交流的平台,在社会营造了良好的文化氛围。各地各校在校内设立非遗项目的艺术实践工作坊,用非遗元素装饰校园、教室和生活区域,建立非遗项目社团,常态化开展校内非遗文化交流。

下一步,教育厅将继续落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工作要求,全面实施学校美育浸润行动,将非遗项目作为美育教学重要内容,在课程体系建设、学科融合发展、文化推广普及等方面下功夫,强化非遗文化特别是地方特色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让青少年学生接受非遗文化的滋养,培养具有文化自信和创新创造能力的新一代青少年。

再次感谢您对四川教育和学校美育工作的长期关心、指导,我们一定坚守初心使命,持续抓好非遗文化进校园事项,持续推进学校美育高质量发展。

四川省教育厅

2025年7月28日

相关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编辑:胡建伟
打印本页
返回首页
无障碍浏览 移动门户 新媒体矩阵

四川省教育厅关于政协四川省第十三届委员会第三次会议第1240号提案的复函

2025-07-28 10:40 来源:四川省教育厅

江寒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四川省非遗文化教育进校园的提案》(第1240号提案)收悉。经认真研究,现将有关问题答复如下。

一、强化政策引领

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实施方案》,明确要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丰富艺术课程内容,在开好音乐、美术、书法课程的基础上,逐步开设舞蹈、戏剧、影视以及川剧、四川曲艺等具有鲜明地方文化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类艺术课程。鼓励各地各校编写川剧和四川曲艺等校本教材。目前,成都、绵阳、德阳、攀枝花等地部分学校已将非遗纳入课程教学内容。

二、上好美育课程

督促各学校严格按照国家课程设置的刚性要求,开齐开足上好音乐、美术、舞蹈、戏剧(戏曲)、影视(多媒体)等艺术课程。按照教学大纲要求,根据不同年龄段特性,结合学校特色,将川剧、竹编、蜀绣等非遗项目纳入艺术课程教学内容,落实“艺术基本素养+艺术实践活动+艺术专项特长”教学模式,做好学、训、展一体化建设,让学生在课堂教学和实践活动中,感受非遗的魅力,学习非遗技能,传播非遗故事。

三、提升师资素养

在2025年国培省培项目中,设立美育浸润行动专项培训4期,培训骨干教师600人;设立美育浸润行动校长美育素养提升专题培训班1期,培训优秀校长100名,将非遗项目内容纳入培训内容。教育厅还将美育素养提升纳入教育系统领导干部培训计划,将非遗鉴赏和体验等内容作为领导干部培训内容。加强社会美育资源整合,鼓励各地各校引入艺术名家、艺术名师、非物质文化传承人入校,建设美育名家工作室,面向全体学生开展专题讲座,开设非遗相关特色课程,增强学生的参与性与互动性。四川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创新构建“国家、省、市、区(县)、校”五级联动教研网络,打破地域与时空限制,推动优质美育资源向薄弱地区渗透。

四、丰富实践教学

2024年,教育厅联合文化和旅游厅委托四川交响乐团等5个专业艺术院团和四川音乐学院交响乐团等3个高校高水平艺术团赴成都、德阳、雅安等9个市(州)和西华大学、成都锦城学院等12所高校开展四川省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26场,其中包括川剧、折子戏等非遗文化内容,让师生接受非遗文化熏陶。今年,还将邀请到国家京剧院京剧《锁麟囊》、西安外事学院《大唐雅韵·钟鸣鼓乐》来川演出。

五、营造浓厚氛围

建立面向人人的常态化艺术展演机制,原则上每3年分别举办1次省级大学生和中小学生综合性艺术展演。2024年,在德阳举办四川省第十一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全省8000余名师生参加现场展演,其中艺术实践工作坊中包括剪纸、川北大木偶、绵竹年画、竹编等项目,给师生提供非遗项目展示交流的平台,在社会营造了良好的文化氛围。各地各校在校内设立非遗项目的艺术实践工作坊,用非遗元素装饰校园、教室和生活区域,建立非遗项目社团,常态化开展校内非遗文化交流。

下一步,教育厅将继续落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工作要求,全面实施学校美育浸润行动,将非遗项目作为美育教学重要内容,在课程体系建设、学科融合发展、文化推广普及等方面下功夫,强化非遗文化特别是地方特色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让青少年学生接受非遗文化的滋养,培养具有文化自信和创新创造能力的新一代青少年。

再次感谢您对四川教育和学校美育工作的长期关心、指导,我们一定坚守初心使命,持续抓好非遗文化进校园事项,持续推进学校美育高质量发展。

四川省教育厅

2025年7月28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中国政府网 教育部 四川省人民政府 四川政务服务网 驻厅纪检监察组 四川智慧教育平台

  • 使用帮助
  • 网站声明
  • 联系方式
  • 站点地图

主办:四川省教育厅 制作维护:四川省教育融媒体中心 公安部备案号:川公网安备 51010502010674号 网站标识码:5100000016 备案号:蜀ICP备1900244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