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动态 >> 省教育厅动态简报

四川教育动态2020年第36期

[四川省教育厅] 发布时间:2020-11-10 17:52 来源:四川省教育厅 分享:

   

脱贫攻坚

西南财经大学构建“新财经+扶贫”模式助力脱贫攻坚

四川国际标榜职业学院“四提升”打好教育扶贫组合拳

队伍建设

绵阳市游仙区创新“三项机制”打造高素质教师队伍

四川信息职业技术学院“1133”模式建强“双师型”教师队伍

体育工作】

眉山市“三个突出”全面加强体育工作服务学生全面发展

德阳市“四化”加强和改进学校体育工作。

成都市金牛区发挥优势帮扶布拖县构建校园足球发展体系

【科技成果转化】

成都理工大学发挥地学优势助力经济社会发展

成都中医药大学搭建“三位一体”成果转化体系服务地方发展

【宣传教育】

我省教育系统抓紧抓实强化法治宣传教育工作

简讯

【脱贫攻坚】

西南财经大学构建“新财经+扶贫”模式助力脱贫攻坚。(1)发挥财经智库作用,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建言献策。开辟“新财经+扶贫”研究新领域,扎根一线开展课题研究,形成研究成果200余项,资政建议近100篇。结合学科优势,组建20余支专家团队深入一线开展帮扶,内容涉及扶贫政策绩效评估、贫困家庭增收与微观教育实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领域,形成国家级人才和学科带头人积极领衔、学术骨干主动参与、广大师生踊跃响应的良好氛围。针对帮扶县脱贫攻坚存在的实际问题,从宏观政策到微观实验,为帮扶地“量身打造”脱贫攻坚工作方案和指导意见等。2)发挥学科人才优势,开辟财经学科扶贫新路径。成立“反贫困政策实验室”,聚焦“扶志”“扶智”,研究探索激励相容的帮扶机制。直接投入和通过实施实验项目推动地方政府投入4400余万元,在帮扶地区实施包括“青少年教育促进计划”和“劳动收入奖励计划”在内的“贫困家庭奋进计划”,目前两个计划已覆盖四川、云南的五市州15个区县、7.2万户贫困户、9.3万名贫困学生,激励6万余贫困户实现年均增收1000余元。发挥实验经济学理论研究优势,组建反贫困政策绩效评估团队,结合大数据和区块链等前沿技术,围绕扶贫政策绩效评估开展研究,为扶贫政策优化提供理论支撑。组织专家和研究生团队,积极参与脱贫攻坚成效第三方评估。3)构建“电商+扶贫”体系,高效推动实现增产增收。组建电子商务专家团队,构建“政产企学用”五力协同新模式,推动“互联网+”与精准扶贫深度融合。根据帮扶地特点量身定制工作方案,并指导搭建以县域服务中心、乡镇服务站和村级服务点为主体的三级电子商务运营平台体系,探索“贫困户+专业合作社+电商平台+消费者”精准扶贫新模式,成功扶植一批电子商务能手。目前,美姑县和金川县均入选“国家级电子商务示范县”和“四川省脱贫奔康示范县”,分别获得中央和省级财政2600万元专项资金的支持。2019年,学校帮扶的三个贫困县通过电商平台实现销售收入突破2.2亿元。4用好教育培训资源,从根本上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在帮扶地挂牌成立“干部培训基地”,针对贫困地区一线干部和专业技术人员培训需求,组织开展“干部学历提升班”“干部综合能力提升班”,以及侧重财经素养的“县域经济专题研修班”“电商技能培训班”等培训项目,先后培训干部和专业技术人员4000余名。开展“中小学幼儿园校(园)长、骨干教师综合素质能力提升培训班”,提升帮扶县中小学校长及骨干教师的业务水平能力。学校每年选拔20余名优秀学生参加服务西部支教团或定向挂职服务,以“爱心支教接力行动”为重要平台,引入“成都七中东方闻道网校”等优势教育资源、举办中小学生夏令营等活动,增强当地学生学习动力。2020年高考,云南省福贡县一中总上线率达100%,其中一名同学以632分成绩被西南财经大学录取,实现该县建档立卡贫困户考生进入双一流大学“零突破”。(西南财经大学)

四川国际标榜职业学院“四提升”打好教育扶贫组合拳。1)“走出去+引进来”,提升红原教师教学能力。多批次组织红原县藏族幼师到成都市一级幼儿园开展跟岗实习,学习先进教学经验;组织红原县教师到学院进行教育教学理论培训,资助幼儿教师参与英式国际早期教育联盟(EYFS)学习。组织学院学科带头人和专业骨干教师开展“送培送教”,深入红原教学一线举办教育教学和能力提升培训20余次。2)“招生绿色通道+学业资助”,提升红原籍大学生人才储备量。为红原县高三毕业生开辟“招生绿色通道”,单列招生计划,2017年至今共招收25名红原籍学生。除提供国家奖助学金、校内勤工俭学岗位、免收部分费用外,主动引入社会资源资助红原籍学生每人2000元助学金,争取四川省扶贫基金会项目,不让任何一名藏区学生因贫失学。3)“专题讲座+结对共建”,提升红原党政干部执政素养。选派一批“红学”专家、人文与教育学院教授赴红原县开展“援藏干部执政素养”“服务礼仪”“执政意识”专题讲座。与刷经寺镇加当村党支部开展“结对共建”,指导村党支部“三会一课”,多次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党课,积极培养加当村党员致富带头人。4)“举办农民夜校+送书下乡”,提升藏区牧民文化素质。在红原县刷经寺镇加当村开办“农民夜校”,为村民宣讲惠农扶贫政策、法律知识、食品安全、健康知识以及环境保护等惠民知识。学院出资购买养殖、种植专业知识书籍,帮助藏区牧民掌握现代化畜牧和养殖技术科学致富。(四川国际标榜职业学院)

【队伍建设】

绵阳市游仙区创新“三项机制”打造高素质教师队伍。1)创新思想教育机制立师德。出台游仙区规范教师从教行为文件2个,建立师德考核与业务考核并重的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组织3000余名教职工开展师德师风在线学习活动,签订《师德考核目标责任书》,坚决杜绝有偿补课、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等师德不良行为。通过评选十佳“最美教育人”、开展“立足三尺讲台,争做‘四有’教师”等活动,把教师职业理想、职业道德教育融入培养、培训和日常管理的全过程。2)创新专业培训机制强素养。坚持“全员参与、专业引领、开放创新、讲求实效”原则,建立“菜单式”培训与“学分制”考核相结合的教师培养培训机制,每年定期组织开展国家、市、区级培训,发挥“名教师”“名工作室”示范引领作用,组织富乐中学、慈济实验学校结对帮扶刘家中学、新桥中学等6所乡镇学校,录制优质精品教学课400余节供全区学校资源共享。计划每年培养优秀骨干教师120名、骨干校长20名。3)创新师资保障机制优配置。坚持“按需设岗、公开招聘、定期考核、优胜劣汰”原则,多渠道引进研究生等高层次人才,多举措留住人才,充实壮大教师队伍。今年秋季,为21所薄弱学校补充优秀教师100余名,选派10余名城区学校优秀管理干部到乡镇学校任职,20余名优秀骨干教师到乡镇学校任教,优化教育人力资源配置。(绵阳市教体局)                                          

四川信息职业技术学院“1133”模式建强“双师型”教师队伍。1)配好一名师傅,严把入职关。在新进教师一年见习期内,为每一位教师配备一名“德技双馨”的指导教师,对新进教师从师德师风、教育教学、专业技能提升等方面进行指导,帮助新入职教师快速转变角色,快速提升专业技能,确保见习期满,新进教师均能在教学一线独立开展工作。2)搭建一个平台严把实践关。通过多种途径,努力为教师搭建工程实践锻炼平台。通过校企合作,建成17个教师工程实践锻炼培训基地,严格执行5年一周期轮训制度,已分批次、分时段安排111名专业教师到企业参加基于工作岗位的工程实践锻炼;通过引企入校,先后聘请62名企业专业技术骨干担任专业课教师;加大企业专业技能人才引进,先后引入15名有企业工作经历的研究生学历人才,实现专业技能和学历双高。3)夯实三大抓手,严把技能关。通过“创新创业、技能大师、技能大赛”三大抓手,让教师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成长。安排教师组队指导学生参加各级创新创业大赛,促进师生共同提高;通过带徒传艺方式,建立院级技能大师工作室5个、市级劳模创新创业工作室1个、省级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1个,从经费、政策等方面全力支持工作室的建设,实现师徒共同成长;组织教师参加教师技能大赛,实现基于工作过程的“双师”能力提升。学院先后有6名教师入选为广元首批“蜀道英才”。4)健全三大体系,严把激励关。建立健全教师进修培养体系、职务晋升体系和薪酬分配体系。加强选派专业教师到国内双一流高校、知名企业和海外学习研修的力度,重点安排新兴专业、优秀中青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到海外研修学习,拓展教师国际视野;完善修订教师职称评审办法,增加技能大师工作室、参加技能大赛、创新创业比赛获奖和职业技能大赛获奖、技术改造升级等要素在职称评审中的比重,切实体现高职院校办学初衷;在绩效核定数额有限情况下,薪酬分配体制向“双师型”教师倾斜,加大对技能大赛获奖教师的奖励力度,在推优评先时,对“双师型”教师优先考虑。2017年至今,学院新增“双师型”教师49名,“双师型”教师占专业教师总数的65.3%,参与技术革新、技术项目评审、社会服务方面达2000余人次。(四川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体育工作】

眉山市“三个突出”全面加强体育工作服务学生全面发展。1)突出能力建设,提升学校体育保障水平。出台《关于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实施意见》,统筹推进学校体育工作。投入资金2.5亿元,新建、改扩建校园体育活动场地128块。落实公共体育场馆设施免费或低收费向学生开放要求,改善学生体育教学、活动和训练场地。加强体育教师队伍建设,配齐配强专职体育教师,通过公招、考核招聘等方式补充体育专职教师228人(其中硕士研究生以上5人),引进橄榄球国家队运动员等高水平体育人才10余名;举办市级体育教师培训班5次,培训体育教师1000余人次,为全市中小学体育教学提供强有力的师资保证。举办全市首届教师运动会,全市3000余名教师参赛,设置篮球、乒乓球、迎面接力等10个项目,提高协同育人质量。2)突出教学改革,提升体育教育教学水平。全面实施中小学生体育与艺术“2+1”工程,确保每一位学生至少掌握2项体育技能、拥有1项艺术特长,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实施“阳光体育运动”,并将其纳入学校日常管理,实行课内课外、集体个体、兴趣技能、规范特色“四个结合”,每年举办全市中小学生运动会、中小学生足球及篮球联赛等青少年体育赛事活动10余次。加强体育传统特色学校建设,按照“一校一品”“一校多品”的学校体育模式,开发足球、篮球、橄榄球、田径、武术等基础和特色项目体育校本课程15个,倡导小学体育兴趣化、初中体育多样化、高中体育专项化。创建全国校园足球特色学校53所、全国校园篮球特色学校6所、全国青少年体育俱乐部11个、体育传统项目特色学校国家级1所及省级12所、省级阳光体育示范校15所、全省乒乓球特色学校1所。青神中学橄榄球队获全国英式7人制橄榄球系列赛男子学校组冠军。3)突出评价监测,提升学校体育发展水平。构建课内外相结合、各学段相衔接的学校体育考核评价体系,规范体育运动项目考核和学业水平考试,发挥体育考试导向作用。完善《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报告制度,将测试报告结果作为中小学生成长记录和综合素质评定的主要内容,动态录入《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登记卡》,作为学生毕业、升学的重要依据,并及时向学生、家长和班主任反馈。加强体育课程考核,突出过程管理,从学生出勤、课堂表现、健康知识、运动技能、体质健康、课外锻炼、参与活动等方面进行全面评价,逐步加大体育成绩在学生综合评价与考试中的权重,以60分的权重将体育考试成绩纳入中考总分,有效促进学校体育工作开展。(眉山市教体局)

●德阳市“四化”加强和改进学校体育工作。1)强化基础保障。贯彻落实《学校体育五年行动计划》,学校体育教师配备率达93.2%,体育器材达标率98.32%。实施体育教师全员培训计划,市县两级举办12次体育教师培训,参培教师1446人。承办全国第八届中小学体育课和健康教育课教学观摩展示活动,来自全国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4113名体育骨干教师参与活动,226名优秀体育教师进行授课,德阳市两名青年教师作为与会代表展示两节优秀体育课。2)深化教学改革。出台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教学工作的具体举措,制定《学校体育课堂常规十不准》《体育与健康课程行课参考》等规范,开齐、开足、开好体育课,积极探索“项目带动教学,游戏(比赛)引导内容”的体育教学改革优化方案,帮助学生掌握12项终身受益的运动技能。将大课间、校内课外体育活动纳入体育教学计划,列入作息时间安排和课表,与体育课教学内容相衔接,合理安排家庭“体育作业”,切实做到学生每天开展1小时校园体育活动。目前,全市共建成四川省、德阳市阳光体育示范学校80所。3)优化体育赛事。统筹学校体育特色项目发展规划,突出重点项目课余训练布局,完善学段间相互衔接的市、县、校、班四级学生体育联赛制度,每年举办各级各类体育比赛万余次,参加学生20余万人次;持续强化校园足球工作,新建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7个,全国足球特色幼儿园13个,共建成足球特色学校(幼儿园)83个,2019年全市17名学生入选四川省青少年校园足球最佳阵容,2名学生入选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最佳阵容。(4)细化评价导向。推进中考体育考试改革,采用“1+X1+X2”的方式,扎实推进中考改革,体育科目分值权重不低于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录取考试总分的8%严格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建立学校自测、定点校监测、市级抽测的多层次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制度,确保测试数据真实性、完整性和有效性。(德阳市教育局)

成都市金牛区发挥优势帮扶布拖县构建校园足球发展体系。1)坚持多方联动,汇聚工作强力量。区教育局联合统战部、布拖县教育局和布拖县统战部共同签订四方协议,从教练培训、苗子培养两方面着力,从球场建设、引进教练两个方面突破,帮扶布拖县构建校园足球女子梯队。组织区内各学段校、园长,深入开展实地调研,因校施策,精心定制教育帮扶工作方案,区内15所学校与拖布15所学校开展校校结对帮扶工作,做到一校一方案,一园一特色。2)坚持问题导向,找准帮扶切入口。针对调研发现问题,参照“金牛校园足球育人模式”,将场地建设、习惯培养、师资培训作为抓好校园足球扶贫工作的切入口。指导各中小学因校制宜,建设相对标准的5人制、7人制、11人制人造草皮足球场。引入金牛区“更、提、培、构”师资建设模式,一方面协调部分大学足球专业实习生到布拖县校园足球试点学校实习,暂时补充和缓解足球教师缺口,另一方面,为足球专兼职教师提供专业培训,通过“外引内培”提高区域师资水平。主动帮助对接信息,为布拖女足创设更多的竞赛、训练、交流和展示机会,不断更新足球理念和生活学习习惯。3)坚持内外施策,培育发展内生力。组织区内教学能力强、训练质量优的足球专业教师成立对口布拖县教育帮扶团队,由名优校园长牵头开展教育教学及教育管理帮扶。围绕队员选拔、队伍建设、教学训练和文化建设四个方面开展校园足球夏令营和冬令营,组织布拖足球教练和队员3批次到金牛区学校开展校园足球专题讲座、培训、训练和比赛,布拖县3名体育教师通过四川省E级教练培训并取得教练证书。近三年,开展校园足球特色帮扶活动近20次,布拖县教体局已建成运动草坪足球场地4处,引进足球兼职教练6人,初步达到布拖县发展校园足球基本条件。在现有委托培养的070809三个年龄段女足梯队基础上,选拔并逐步扩大各年龄段女足苗子人数,满足11人制比赛队员基数。选拔出19名布拖女足苗子到金牛区十八中、白果林小学参加全日制学习,先后组织布拖县女足参加全国、省、州、市区等竞赛、训练营和夏令营活动,着力打造一支在全国有影响力的四川少数民族校园足球高水平队伍。(体卫艺处、成都市教育局)

【科技成果转化】

成都理工大学发挥地学优势助力经济社会发展。1)构建地灾监测预警体系。利用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土资源部野外科学观测基地,构建“地质+技术”有机结合的地灾隐患早期识别“空天地一体化”的“三查”体系,实现我国地质灾害预警能力大突破,现已步入应用化阶段,推动我国地质灾害早期识别和监测预警研究走在世界前列。2)推动生态环境修复。基于生态环境部国家环境保护重点实验室等平台,立足西部生态脆弱区,着力解决资源开发利用、城市建设、农业生产、地质灾害等产生的重大生态地质环境问题。通过自主研发生产的SJP系列灌浆材料克服岩土体灌浆速凝材料早期强度低、后期强度高的国际难题,强化产业化及推广应用,成功实现世界海拔最高(4775m)的米拉山隧道涌水封堵,九寨沟世界自然遗产地的修复,青藏高原高寒湿地草原保护区退化沙地生态修复等。3)提升油气能源产业技术。利用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自然资源部重点实验室等平台,形成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盆地深层油气勘探开发技术”“地质-工程一体化的深层致密天然气开发技术”“中浅层页岩气勘探开发技术”等,正在研发“智能钻井、智能压裂、页岩油地下改质开发、地下深层煤层气化开采技术、中低温地热的开发及利用技术”等世界引领性新技术,已基本形成油气勘探开发、天然气加工和储运产业链,在全球能源技术格局中占据有利位置。(成都理工大学)

成都中医药大学搭建“三位一体”成果转化体系服务地方发展。1)组建三位一体成果转化体系。组建中医药知识产权运营中心、中医药健康产业技术研究院、大学科技园三位一体成果转化体系,涵盖专利分析评估、高价值专利培育、成果转化、创业孵化等全链条服务。梳理学校存量科技成果,形成相关成果数据库,开展高价值专利培育。牵头组建四川中医药健康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汇聚大健康全产业链上成果关联主体的供需信息,破解产研信息不对称难题,打通校地企转化瓶颈,共建“校地企”协作科技园区党员工作站并入选首届新时代四川高校十大党建创新案例。开展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中医药大健康企业孵化,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2)深入开展科技成果转化专题研究。承担基于专利质量和专利转化的校院专利管理实效机制研究”“校职务发明专利转移转化模式与管理机制研究”“中药制药技术与制药装备专利分析研究等国家知识产权局研究项目,深入开展科学成果转化专题研究。发布四川省首个中医药大健康产业专利导航报告,从专利分布、热点等角度为大健康产业未来发展方向提供建议。3)线上线下多渠道推动成果转化。积极搭建成果转化平台,近三年,承办成都健康产业功能区高校行、企业家进校园等6场大型技术交易活动、35场技术推广和培训,转化科技成果564项,指导建成附子、冬虫夏草、川芎、花椒等标准化种植示范区20个,助力多家制药企业的产品研究开发,实现新产品产值100亿元以上。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期间,为帮助企业复工复产,承办首场云上菁蓉汇企业家进校园抗疫专场,展出抗疫科技成果54项,近300余家企业337人参与直播和互动交流。通过科技成果作价入股,创办成都中医大银海眼科医院/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眼科医院,与成都中医药大学眼科学院实行“院院合一”管理,医教研融合,入选教育部产教融合的案例。(成都中医药大学)

【宣传教育】

我省教育系统抓紧抓实强化法治宣传教育工作。我省开展全面依法治县暨推动解决法治建设八个具体问题示范试点,集中一年时间,在14个县(市、区)开展全面依法治县示范试点,在24个省直部门(单位)示范推动解决法治建设八个具体问题。示范试点工作开展以来,教育系统积极主动,狠抓落实,大力推动推法治宣传教育工作。1)提高站位抓落实。高度重视,精心谋划,主要负责同志担负“示范推动解决‘法治宣传教育时效不高’问题”工作第一责任人,分管领导负具体责任,建立教育厅与省直部门联动协作、与市(州)教育行政部门和高等学校紧密配合,教育厅牵头处室与相关处室相向发力的工作体系。2)集聚力量抓落实。发挥教育系统智力密集的优势,集成专家学者,坚持提质提效,集体会商、分析研判,全面梳理“示范推动解决法治宣传教育时效不高”在教育系统的表现形式。3)注重质量抓落实。坚持质量第一,提出工作举措,制定工作方案,针对教育系统“法治宣传教育时效不高”等5个具体问题,绘制呈现问题的“一张图”,解决问题的“一张表”,明确任务、细化分工、规定时限,力求取得务实管用的工作成果。(法规综改处)

【简讯】

1029日,全省2021年研究生招生工作会议召开,总结我省2020年研究生招生考试工作,安排部署2021年研究生招生考试工作。(省考试院)

1030日,全省厅属高校财务基建国资工作会议召开,会议总结了“十三五”期间厅属高校财务、基建、国资工作,对“十四五”期间工作进行了部署。(财务管理处)

112日,2020年全省高校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院系党组织书记示范培训班开班。(党建工作处)

112日,我省“高等职业院校党委书记践行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专题培训班在厦门大学开班。(干部人才处)

113-4日,四川省“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推进会暨培训会在德阳举行。(职业教育处)

113-6日,教育厅聘请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副会长丁金昌为组长的专家组完成对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等52017年批准立项建设的优质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项目进行现场验收。(职业教育处)

115日,全省高职院校后勤工作推进培训在德阳举办,全省78所高职院校60位分管校领导,90余位后勤管理干部及业务骨干参培。(基建后勤处、后产中心)

▲近日,2019-2020学年全省中等职业教育国家奖学金评审工作举行,经专家评审共推荐1173名优秀中职学生代表四川参加全国评审。(资助中心)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编辑:王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