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人才培养】
●我省创新工作举措促进高校毕业生及时就业
●西南医科大学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
【教育改革】
●宜宾市聚力推进“五育并举”改革试点
●雅安市系统谋划助推公民办教育结构优化互促共进
【督导工作】
●成都市金牛区创新“双减”联动督导机制
【教育信息化】
●四川城市职业学院推动智慧教育平台应用
【心理健康】
●成都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三大体系”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学前教育】
●甘孜州色达县着力解决幼儿入园难问题
【简讯】
【人才培养】
●我省创新工作举措促进高校毕业生及时就业。(1)强化顶层设计“抓就业”。召开全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传达学习2023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网络视频会议精神。印发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通知,部署全年工作。召开全省高校征兵工作暨就业工作推进视频会议,进行再动员、再部署。(2)加大渠道拓展“扩就业”。开展“访企拓岗促就业”行动,将“高校书记校长联系百家企业”活动延伸至二级学院,全省高校书记校长累计走访企业3300余家,拓展岗位6.24万个。印发开展省外集中访企拓岗活动通知,外出拓展发达地区就业市场。(3)广搭招聘平台“促就业”。举办各类线上招聘活动5700余场次,参会用人单位10.16万家,累计提供岗位172.75万个;举办各类线下招聘活动6000余场次,参会用人单位2.41万家,累计提供岗位52.17万个。(4)聚焦精准指导“暖就业”。举办四川省2022“最美基层高校毕业生”发布仪式,赴高校开展巡讲活动。举办高校就业创业指导大赛、高校就业创业指导课展演活动,全省近6000名师生同时在线收看。督促各高校做好重点群体毕业生就业帮扶,开展就业能力培训。(5)深化改革创新“强就业”。深化“就业—招生—培养”联动机制改革,推动高校优化专业设置,合理安排招生计划。开展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跟踪调查和分析研究工作,制发重点产业高校毕业生人才供需、高校毕业生生源信息与就业意向等研究报告,为科学决策提供重要参考。(高校学生处、就业指导中心)
●西南医科大学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1)深化机制改革。以省级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为平台,搭建覆盖大学全过程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完善园校、校院联动工作机制。强化师资培训,加强创新创业导师库建设与管理,入库校内外专家300余名。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品牌赛事和创新创业骨干教师培训班等系统培训。(2)加强平台建设。面向大学生创新创业团队开放免费空间,搭建校企合作平台,筹建数字义齿技术、智能医疗器械两个协同创新中心。发挥国家大学科技园孵化平台作用,为大学生创业者提供创业培训、创业指导、政策落实等专业化一站式孵化服务。加强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建成大学科技园智慧园区管理信息系统。发挥基地示范引领作用,对接泸州市人社局开展创新创业宣讲进校园活动。(3)落实财税扶持。科学规划省级创业孵化基地补助资金90万元,投入省级创业孵化基地建设。通过国家政策宣传,指导符合条件的大学生用足用好税收优惠政策。为参加创业培训的学生申请补贴200多人次,协助落实大学生创业补贴、创业培训补贴等创业帮扶政策,全年协助大学生团队申报创业补贴21万元。(4)推进成果转化。组织起草《西南医科大学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组织实施办法(试行)》,加强省级技术转移示范机构建设,深化产学研合作和赛创融合,推动8个省赛获奖项目落地转化。(西南医科大学)
【教育改革】
●宜宾市聚力推进“五育并举”改革试点。(1)高位统揽提升牵引力。出台《宜宾市中小学(幼儿园)构建“五育并举”课程体系工作方案(试行)》,从文化课程、活动课程、实践课程和隐性课程四个方面,构建立体式科学化课程体系。印发《宜宾市中小学(幼儿园)“五育并举”评价改革试点方案》,通过评价找准五育“短板”和“特长”,加快补短板、固底板、扬优势,以评价“指挥棒”促进学生全面发展。(2)先行先试激发创造力。在11个县(区)遴选确定20所“五育并举”试点学校,涵盖幼儿、小学生、初中生、普高学生、中职学生、特殊教育学生等各个学段。试点学校结合办学特色和教育教学实际,用好“五育并举”信息系统,因地制宜制定德智体美劳课程体系、活动体系和评价体系,构建贯穿幼小初高一体化学生健康成长综合素质评价电子档案,探索形成以“五育并举”课程体系为支撑、以科学评价体系为引领的多层次改革试点格局。(3)调研督导强化执行力。建立“五育并举”改革试点,组建9个督导组,对试点学校定期开展调研督导,分析存在问题,完善工作举措,解决具体困难,总结做法经验,实行台账化、清单式管理,推进各项改革试点任务落地见效。(法规综改处、宜宾市教育和体育局)
●雅安市系统谋划助推公民办教育结构优化互促共进。(1)掌好党建引领“方向舵”。落实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131所学校完成改革任务,完成率达56.96%。聚焦学校党组织书记和党务干部履职能力提升,将民办学校党组织书记和党务干部纳入中小学校党组织书记示范培训,举办培训班9期,累计培训1000余人次。实施“中小学党建示范工程”,构建示范培训、示范活动、示范评比“三位一体”工作格局,创建党建示范校14所,培育市级党建示范校8所,党建示范校辐射面和影响力不断扩大。(2)打好教学教研“组合拳”。聚焦课堂教学质量提升,开展全市义务教育阶段新课标培训,转变教师教育教学观念,通过青年教师汇报课、骨干教师研讨课、名优教师示范课等形式打造高效课堂,开展“推门听课活动”,录课50节。采取重点督查与随机抽查相结合的方式,市、县两级联合开展中小学教材报订征订、使用管理督查20余次。建设高中文科课改实验班,教科研机构与学校“共商—共研—共教”,促进教学质量和管理效能“双提升”。(3)画好队伍建设“同心圆”。制定《雅安市骨干校(园)长”提升研修项目三年行动计划(2022-2024)》,实施“未来人才”选拔培养工作,选拔培养幼儿园骨干园长50名、义务教育阶段学校骨干校长50名、优秀骨干教师及教研员60名。采取“线上+线下”形式,分学科类别开展研修活动50余次,培训教师10000余人次。发挥工作坊带动作用,依托21个市级名师工作坊,通过送教送培、集中研修、优质课展评等形式开展活动50余次。(雅安市教育局)
【督导工作】
●成都市金牛区创新“双减”联动督导机制。(1)党政主导,部门协同。专班化推进,实行主要领导“双组长”负责制,出台“双减”联动督导制度,成立“双减”督导工作组,整合26个部门和13个街道力量,构建“双减”部门联动督导机制。网格化管理,教育督导委员会统筹指导、成员单位协调联动、责任区督学包片挂牌督导、学校(点位)及全区校外培训机构具体落实。清单化落实,制定“双减”督导清单,细化60条督导事项,依照清单逐项督促“双减”工作落细落实。(2)督学主责,健全机制。教育督导委员会成员单位由11个增至20个,制订履行教育职责综合督导试点方案。挂牌督导“双减”制度,将“双减”工作纳入责任督学挂牌督导重点任务。2022年组织到校督导1760人次,开展经常性督导852人次。制订责任督学驻校督导“双减”工作指引,明确督学每月至少到校一天,查看作业、观摩课后服务、进班听课、参加备课、组织座谈、听取汇报。(3)学校主体,聚焦质量。出台学校自我督导体系建设试点方案,选聘学校视导员104名。督促学校“减负”和“提质”两手抓,实施“作业减量提质”等6大提质工程和20项重点任务。目前,全区学校平均开设1—2门特色课程,立项首批“双减”专项课题25项。推行学校分类评价改革,实施义务教育质量监测,制订教育质量综合评价实施办法,构建“看起点、比进步、讲贡献”的评价机制。(成都市教育局、督导审计处)
【教育信息化】
●四川城市职业学院推动智慧教育平台应用。(1)打造智慧教育平台。以教育教学资源建设和应用为主线,统筹应用国家、省智慧教育平台资源和学校在线教学资源,整合学校专业资源库系统、课程资源平台、网络教学平台、通识课程平台、省级课程思政研究中心平台、督导评价系统、教师发展中心平台等教育教学系统平台,建成校级智慧教育平台和智慧教学大数据中心,实现教育教学资源的服务共享。(2)建设校级数字资源。推进数字资源建设,建设视频、课件、音频等在线教学资源累计116802个。建成国家级在线精品课程2门,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5门,省级资源共享课程6门,校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48门,建成校级专业资源库3个,涵盖新一代信息技术、智慧城市、智能制造、现代服务业、医护康养5大专业集群的70余个专业。(3)夯实教育教学方式。借助国家、省职业教育智慧教学平台,初步形成双平台支撑的课堂教学改革新模式。课前,教师通过学校智慧教学系统发布任务,学生开展自主学习;课中,教师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借助自建和国家、省平台资源完成课堂教学;课后,教师通过学校自建平台发布课后作业,学生结合课堂学习,运用国家、省级平台资源巩固学习成果。(4)助力学生成长成才。组织教师运用国家、省职业教育智慧教育平台德育、精品在线课程、体育、美育、劳动教育、虚拟仿真实训等资源,开展课程教学,促进教学改革。引导教师学习精品资源,指导建设自身教学资源。自2022年3月以来,学校平台活跃课程数2021门,运行班次10314个,教师活动数89万个。(四川城市职业学院、教育信息化处)
【心理健康】
●成都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三大体系”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1)健全心理健康工作体系。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院“十四五”规划,成立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委员会、心理健康教研室,开展心理课程教学科研。建设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实施心理健康实践、危机干预等工作,年均危机干预100余人次。对全体新生进行心理普查,2022年施测人数达6400人。建设二级学院心理辅导站,选拔班级心理委员,协助教师帮扶心理困难同学,全校心理委员近400人。推进家校协同教育、校企共同育人,与医院签订绿色通道协议,帮助学生尽快就医。(2)搭建“五心护航”育人体系。开展心理育人“暖心行动计划”,实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一院一案”,使课堂教学独具“匠心”。开展探索自我、人际交往、恋爱训练等主题团辅活动,建立大学生心理志愿者服务机制,使实践活动温润“暖心”。实行网格化咨询服务,年咨询量达500余人次,使咨询服务涵育“知心”。开设“家长心灵课堂”,形成家校共育课程40学时,使危机干预协作“同心”。搭建心理云平台,提升普查工作的科学性与规范性,保障师生“安心”。(3)构建积极教育创新体系。推广应用积极心理学,组织种子师资59人参加清华大学积极心理学培训,开设社会心理辅导1+X证书培训考点。试点阳光体育实验班,配置心理教练,组织心理问题学生和健康学生骨干参加,开展定向越野,以运动之乐减少抑郁。建立福流体验室,为学生制定个性化任务。开展“启航工职”入学教育周活动,面向大一新生以团体辅导和讲座形式,对照积极心理学24种积极品格,鼓励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悦纳自我。(成都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学前教育】
●甘孜州色达县着力解决幼儿入园难问题。(1)系统部署推进。由县委主要领导牵头抓督导落实,明确县级领导、教育局、乡镇、村、学校及家长对学龄幼儿入园的责任,组织力量对全县4个片区17个乡镇134个行政村走村入户,宣讲国家教育法律法规及幼儿入园政策;采取大村单建、小村联建、乡镇保覆盖的办法,布局至少建好62所乡村幼儿园,配足设施设备、解决吃、住、学问题,满足农牧民子女就近入园的需求。截至目前,全县农牧区新增入园幼儿已达2640人。(2)保障入园福利。全县所有公办在园幼儿,按农牧区幼儿园600元每生每年免除保教费,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参照执行;通过学校食堂供餐或发放蛋奶等模式,对公办在园幼儿按4元每生每天提供午餐补助、2元每生每天提供营养餐补助,全年按200天计算。进一步改善补充幼儿营养,切实为幼儿家长“减负”。(3)抓好师资待遇。依托本土毕业生人才资源,招聘197名“一村一幼”普通话辅导员,进行为期20天的上岗培训,助力幼教师资全面“提能”;提高“一村一幼”辅导员劳务报酬,根据海拔高低,分档支付劳务报酬;对村幼儿园人数达到35人的,加配炊事员1名,并兑现相应劳务报酬。截至目前,全县17个乡镇57个乡村幼儿园(幼教点),全部实现每个配备至少2名普通话辅导员目标,充实壮大了乡村幼教师资力量,破除了人才难引进制约瓶颈,实现了“留人留心”。(甘孜州教育和体育局)
【简讯】
▲3月8日,省委改革办调研督察组赴教育厅开展义务教育“双减”改革调研督察工作。省发展改革委、公安厅、科技厅、民政厅、文化和旅游厅、省市场监管局、省体育局结合职能职责对“双减”工作情况进行汇报交流。(校外教育监管处)
▲3月9日,省政府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召开了2023年全省教育督导与审计年度工作会,17个省政府教育督导委员会成员单位联络处室负责同志、21个市(州)总督学、督导办主任、教育评估监测负责同志及高等院校分管校领导共计220人参会。(督导审计处)
▲3月10日,2022年度四川省普通高中艺术教育质量试点监测暨省一级示范性普通高中学生艺术素养与心理健康状况现场测试工作全面完成,全省21个市(州)共有1.8万余名学生、1200余名高中艺术(音乐、美术)教师和230余名校长参与。(体卫艺处、基教处、教育评估院)
▲3月11日,我省2023年上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笔试)顺利结束。本次考试开考39个科目,全省共设置25个考区、79个考点,报考考生17.89万人、32.43万科次。(教师工作处、省教育考试院)
▲为进一步推进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巩固国家智慧教育平台试点成果,3月15日,我省召开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应用省级专家团队包片指导工作视频会议,教育部教育技术与资源发展中心网络安全与信息中心、华中师范大学人工智能教育学部相关负责人作专题报告。(教育信息化处、信息化大数据中心)
▲3月16日,四川旅游学院与法国EPF工程师学院合作举办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本科教育项目启动暨国际教育学院揭牌仪式顺利举行。(对处合作处)
▲为规范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培训经费管理,强化教师培训项目过程监管,近日,教育厅组织10个调研工作组,赴20个市州对项目县教师培训开展实地核查。(教师工作处、教师发展中心)
▲近日,教育厅印发《关于做好2023年师范类专业第二级认证计划申请工作的通知》,启动2023年师范类专业二级认证工作,年度拟认证师范类专业40个。(教师工作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