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动态 >> 省教育厅动态简报

(简报第47期)德阳市多措并举让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传下去

[四川省教育厅] 发布时间:2023-08-25 17:26 来源:办公室 分享:

德阳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重要指示精神,围绕构建工作体系突出工作重点拓展工作路径,大力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增强青少年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让优秀传统文化的种子在青少年心中牢牢扎根。

一、厘清总体思路,构建工作体系

一是行政推动。制定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施方案,按照把握导向、立足学校、着眼传承的总体工作思路,明确提出构建优秀传统文化“保护—教育—传习—传承—发展—弘扬”的工作机制,部署文化经典诵读、中医药文化传承、传统书画传承等12项重点工作。

二是部门联动。统筹宣传、卫健、文旅、农业等部门资源,整合高校、科研院所、基地等力量,加快建设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研发阐释、保护传承、学校教育、宣传普及、创新发展、区域交流等6大体系,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工作落地见效。

三是学校行动。按照一体化、分学段、有序推进的原则,围绕校本课程、主题活动、阵地建设三大板块,深入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全方位融入学校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艺术体育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于启蒙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各领域。

二、丰富课程资源,突出工作重点

一是研发校本课程。上好《生命·生态·安全》《可爱的四川》地方课程,深入挖掘德阳三星堆古蜀文化、罗江“三国文化”、什邡“书法之乡”、旌阳“德孝文化”等传统文化资源,绵竹年画、德阳潮扇、中江挂面等本土非遗资源,研发《三星堆伴我成长》《绵竹年画》《川剧川菜》40余类校本课程,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青少年群体中普及。

二是编写课外读本。通过向上争取资金、向外募集资金的方式,构建起市、县、校优秀传统文化课外读本“三级一体”工作机制,编写出《继光精神代代传》《向阳花开》《“三线”之歌》等20余个学生课外读本,推动全市青少年学生深入了解德阳本土文化精神内涵,深植爱祖国、爱家乡、爱社会主义情感。

三是打造精品项目。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政、语文、历史、音乐、美术、体育等学科深度融合,征集精品课程和典型案例200余个,建立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资源共享平台。从德阳历史文化资源宝库中提炼题材,打造《国之重器·薪火永传》《强国有我》《安安送米》《脊梁之歌》等一批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俱佳的音乐、舞蹈、美术、摄影等文艺作品。

三、夯实保障基础,拓展工作路径

一是强化活动保障,让文化“兴”起来。持续开展经典诵读、戏曲、书法、传统体育等进校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评选全市学生经典诵读优秀作品2000余篇,组织戏曲名剧名家进校园活动30余场,遴选40全市中小学川剧传习普及展演优秀作品,10个作品获四川省第六届中小学川剧传习普及展示活动奖项,德阳市教育局获优秀组织奖。实施书法教育“百千万工程”,评出市级书法特色学校100所,书法人才1000名,学生小小书法家10000名。组织开展武术套路、舞龙舞狮、长拳等进学校10场,参与师生20余万人,全面激发青少年学生学习优秀传统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二是强化阵地打造,让文化“活”起来。打造国家、省级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学校12所,建设省级首批青少年优秀传统文化传习基地2个,打造省市级戏剧、陶艺、竹编、剪纸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类学生艺术团15个,建设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艺术实践工作坊、校园艺术馆30个。支持书法、戏曲等方面的优秀文艺工作者到学校建立艺术工作室10个。在本土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传习室建立学校美育基地4个。推动文化场馆向学校免费开放,中小学至少每年组织学生现场参观1次博物馆、文化馆。

三是强化师资建设,让文化“强”起来。用好用活“县管校用”人事制度改革等现有政策,通过公开招考、考核、录用等方式,及时补充具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背景的美育类教师。统筹社会资源,支持10余名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参与中小学样本课程编写、授课和教学科研。建立市、县、校三级定期培训机制,通过专题讲座、以赛代训等方式,提升已有教师业务水平,参培教师覆盖率100%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编辑:黄文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