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把抓好“双减”工作放到教育强省建设的重要位置,作为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的重大民生工程,系统谋划、持续发力,守牢“主阵地” 、做好“加减法”,推动“双减”工作落地落实。
一、减负增效,念好作业管理“三字决”
一是“控”总量。建立作业总量审核公示和质量定期评价等制度机制,全覆盖建立作业公示制度,探索弹性作业和跨学科作业,科学设定各学科作业量和时长,明确小学一二年级不得安排学科类书面家庭作业,三至六年级书面作业控制在2科以内,七八年级控制在4科以内,九年级控制在5科以内,探索实行每周一天为“无作业日”。各地各校普遍制订作业管理办法,建立作业公示制度,学校作业总量和时长调控基本达到规定要求。全省学生作业负担显著减轻,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书面作业的学生占比由“双减”前的54.12%提高到100%。
二是“提”质量。出台《关于进一步做好义务教育学校考试和作业管理的通知》《作业设计与使用指导意见》,研制《小学一、二年级“五育”发展水平期末通知单》等示范文本,要求学校创编适合学生实际的“基础性作业”“个性化作业”。举办中小学作业设计大赛,组织全省所有中小学校以学科教研组为单位参赛,通过省教育资源平台展示交流优秀成果,以赛促训、以赛促研、以赛促教,引导教师研究新课标下的作业设计,提升作业质量。
三是“优”评价。强化考试统筹,严控考试次数和难度,做到科学设计,少考精练,考练互补。探索学生学习情况过程性评价及反馈的内容及方式,以关键表现记录、激励性评语和增值课后评价等方式,向家长反馈学生在德智体美劳发展情况。
二、拓展赋能,奏好课后服务“四部曲”
一是注重学生全覆盖。坚持需求导向和学生、家长自愿原则,“一校一案”制订实施方案,实现课后服务义务教育学校全覆盖、有需要的学生全覆盖、“5+2”模式全覆盖,各地采取财政补贴、服务性收费或代收费方式落实经费保障,学生参与率超过95%,家长满意率超过97%。
二是注重选择多样化。聚焦素质教育,开设科技、艺术、体育、非遗、劳动、阅读等兴趣课程,用好爱国主义教育、科学教育、劳动教育、航空航天等实践基地,积极推广周末和寒暑假托管,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创建中小学科普基地,把科普讲座、科学实验引入课后服务,通过“基本托管+校内拓展+校外实践”的方式,为学生提供多样化选择。
三是注重内容课程化。课后服务内容课程化设计,“一生一课表”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要。组织开展“百名校长亮方案”“千名教师献优课”课后服务课程设计活动,遴选100个优质课后服务课程方案和1000个优秀课例开展交流展示,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成立“教师资源中心”,吸纳优秀运动员、非遗传承人、科技工作者等进校园、进课堂“多点执教”,为学生提供优质的课程内容和师资力量。
四是注重服务个性化。紧扣学生所需、家长所盼,根据学生特点特长、兴趣爱好设计“一生一课表”课后服务内容,确保每个孩子拿到手中的都是专属计划,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特色发展需求。
三、提质扩优,打好质量提升“组合拳”
一是制定标准规范。出台《关于进一步提高中小学课堂教学质量的指导意见》,促进课堂教学质量提升,完善减负、提质、强服务政策指导体系。制定涵盖小初高36个学科的《四川省中小学学科课堂教学基本要求》,从目标确定、内容选定、过程实施、方式选择、效果评价等方面,规范学校管理要求、明确教师教学任务,确保学生在校内学足学好。
二是加强示范引领。围绕“强化教书育人主阵地 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主题在全省开展大调研,举办课堂教学“大比武”,遴选1783节省级“精品课”,召开全省课堂教学经验交流会,专家点评“问题课”,现场观摩“优质课”,在全省营造课堂教学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
三是坚持常态督导。健全局长、校长、年级组长、学科教师定期听课评课制度、现场检查指导,在省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开设推门课堂专区、线上随机听课督学,促进课堂教学质量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