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深入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决策部署,聚焦保障体系、实践活动、理论研究、资源供给,不断完善家庭教育体系,全面加强家庭教育指导,推进协同育人高质量发展。
一、多维立体打造保障体系,筑牢家庭教育“根基点”。一是健全管理机制。教育厅、省妇联、省文明办、省人民检察院等11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的意见》《四川省关于指导推进家庭教育的五年规划(2021—2025 年)》等文件,明晰职责任务。将家庭教育工作纳入教育评价,构建省、市、县(区)、校(单位)四级家庭教育管理网络。二是强化队伍培训。开展面向全省21个市(州)教研员、德育干部的家庭教育线上网络教研活动。将“家庭教育指导师培训”列入全省各类教师线下培训项目,提升家庭教育师资专业能力。建立包含1万余名家庭教育专家、54万余名志愿者的家庭教育智库,为家庭教育指导提供人才支撑。三是推进阵地建设。发挥学校主阵地作用,推进思政课与家庭教育融合,开展“千师进万户”家访活动。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幼儿园家委会管理的通知》,加强家校沟通与合作。加强社区家庭教育工作,充分利用城乡社区“儿童之家”、村 (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等,建立社区家长学校或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站点5万余个,社区家长学校建校率超80%,构建覆盖城乡的家庭教育服务网络,就近就便开展家庭教育指导。建成“全国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实验区”4个、“全国家庭教育创新实践基地”10个。
二、多方联动开展实践活动,瞄准家庭教育“发力点”。一是省级部门积极联动。教育厅、省语委、省妇联等部门联合举办各类活动,每年近2万个家庭参与家庭亲子阅读活动,每年组织家庭教育宣传周活动,年均参与人数超2000万人(次)。四川广播电视台录制的“非常话题”—家庭教育电视栏目活动,引起广泛关注。联合组织专家、志愿者到雅安市汉源县、广元市青川县等地开展“科学家教”专题讲座,开展“老校长老教师下乡”家庭教育助教活动,每年服务上万户家庭。二是主管部门牵头抓总。由教育厅牵头,强化与省妇联、检察院、高校、中小学、社会组织等不同育人主体协同联动,策划推出省级家庭教育公益宣传示范活动—天府家长“慧”,活动涵盖育儿知识、家委会管理、心理健康、亲子沟通等主题内容。通过专家讲座、情景展示、互动答疑等形式,加强家庭教育宣传,引导广大家长树立科学的家庭教育理念、学习正确的教育方法与技巧。三是各地各校实践创新。以省级部门“关键少数”示范带动各地各校“绝大多数”,形成上下协同、齐心协力的生动局面。截至目前,全省各地举办不同类型家庭教育指导活动超2万场,参与人数达2500万人(次)。遴选家校社协同育人优秀案例,并以《四川家庭教育工作专刊》简报形式推广。
三、多措并举推进理论研究,夯实家庭教育“支撑点”。一是推进学科建设。开展家校社协同育人和家庭教育工作专题调研,指导有关高校推进相关学科建设和课程建设。支持西南科技大学率先在高校中成立家庭教育协会,开设家庭教育类课程,开展家庭教育理论研究。二是开展集体研讨。指导各地成立家庭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名师工作室,推进家庭教育科学化、专业化发展。依托名师工作室,连续举办四届四川省家庭教育研讨会,全省21个市(州)教育、妇联、关工委等工作者及家长代表累计1万余人参与研讨;连续举办两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家庭教育论坛以及亚洲教育论坛家庭教育分论坛,发布两届《新时代家庭教育体系化建设50例白皮书》。三是强化课题引领。依托高校和科研院所成立家庭建设研究院及家庭教育研究所,开展《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构建与实施路径》等省、部级课题研究,着力解决家庭教育深层次问题。
四、多元畅通强化资源供给,激发家庭教育“增长点”。一是丰富线下课程资源。编写、修订《家庭·社会·法治》《四川省新生家长指导》《家校共育指导》等家庭教育指导手册,指导市(州)、县(市、区)结合当地实际编写适应本土特色的家庭教育教材,为家庭教育的开展提供参考依据,丰富家庭教育学习内容。二是补充线上网络资源。依托“四川省终身学习”等在线平台提供免费线上家庭教育课程资源,建立网上家长学校1998个,搭建手机微信、短信等家庭教育新媒体服务平台2923个,广泛宣传家庭教育知识,实现“人人可学、时时可学、处处可学”的良好愿景,提高家庭教育指导的便捷性。三是聚合“教联体”场域资源。以学校为圆心、以区域为主体、以资源为纽带,建设“基地(馆、园、单位)+学校+社区+网络”等形式“教联体”,链接政府部门、学校、街道社区、家庭、周边社会资源场馆等,搭建常态化育人平台和活动载体,建立红色研学基地、心理健康机构、安全共护单位、实践基地、公益关爱组织等各类“教联体”合作单位(机构)3000余家,参与学校课后服务、科学教育、社会实践等,开展各类活动20万余场,让家庭教育不再“困”于小家庭内,实现学校教育、家庭教育、自我教育、社区教育有效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