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领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
广安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习语润心”品牌建设为引领,大力推动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切实提升思政教育影响力、感染力、塑造力。
一、坚持“三化”驱动,构建思政工作大格局
(一)优化制度机制。建立党委常委会定期研究思政工作制度,出台《学校党建工作考核办法》《关于加强全市中小学思政课建设的九条措施》《“习语润心”思政教育品牌建设工作方案》等文件,将思政课建设纳入各级考评重点内容。健全党组织抓思政工作机制,全学段、全过程、全方位部署思政课建设重点任务,明确品牌建设路径,系统推进工作落实,形成齐抓共管合力。
(二)深化一体建设。建成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研究中心,择优选聘22名思政名师组建专家指导组,成立全市“思政工作联盟”。结合各学段特点,聚焦课程教学质量提升,试点开展“同备一堂课”行动,优化教学设计,促进思政教育提档升级。
(三)强化示范引领。综合校园文化、师资队伍、教学成效等因素,授牌“习语润心”试点学校33所,采取“1+N”结对帮扶模式,帮助指导112所基础薄弱学校提升思政工作。注重先进经验总结,延伸打造东方小学“习语润童心”、广安中学“习语润心田”等一大批思政课建设子品牌,整体提升思政教育工作水平。
二、强化队伍建设,培育思政专业“大先生”
(一)选树思政“师表”。按照“六要”标准严把思政课教师“入口关”,三年内通过转岗培训、公开招聘专职思政课教师529人,累计邀请优秀党政干部、专家学者、英雄人物、“五老”兼职讲思政课或作专题报告超过300场次,全市专职思政课教师达1651人,兼职思政课教师达2782人。
(二)提升思政“师能”。推进“课堂革命”,广泛开展名师专题讲座培训、优质思政课巡讲、思政课技能大赛等活动,常态化开展市、县、片区、校四级“强课提质·减负增效”教师岗位大练兵,建立抽签竞教机制,倒逼思政课教师苦练“内功”。5人获评四川学校思政课教师年度人物,9人在全省各类思政课竞赛中获奖。
(三)凝铸思政“师魂”。推行行课期间每两周1次主题活动,坚持每年至少开展1次教师集中政治学习,持续开展纯洁师德师风专项行动,3年来培育名师名校长等先进典型125名,表扬师德标兵等榜样人物547名,引导思政教师悟初心、守初心、践初心。
三、拓宽育人视野,打造培根铸魂大课堂
(一)深挖育人资源。建强思政教育阵地,依托纪念馆、博物馆、主题公园、青少年法治教育实践基地,打造情景式、体验式“习语润心”现场教学点50处,建成乡村“复兴少年宫”15所,建立青少年成长中心4个。用好区域红色资源,创编《小平爷爷的故事》《家国情怀》等思政类校本读物200余套,广泛开展“行走的思政课·红色地标我打卡”等研学活动,打造课内课外贯通、教学实践衔接的“大思政课”。
(二)丰富教学内容。坚持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而行、协同育人,积极探索“思政+”融合课程建设,跨学科融合教学设计,突出情境化教育,在“七一”“八一”、国庆节和入队、入团、入党等重要时间节点,开展爱国主义教育。
(三)打造精品课程。开展思政金课遴选,推动“传承红色基因·争做青年先锋”“国防思政课”红色典型进校园,在全省首创了中小学思政课教师旁听人大会议制度,260余名思政教师先后旁听9次市人大及其常委会会议,为学校思政课教学提供鲜活实践案例。《成长有信仰·英雄好榜样》被编入全国中小学德育视频课程和教育案例。
四川文理学院深化人才工作改革
助推学校高质量发展
四川文理学院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的重要思想,紧紧围绕建设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战略目标,坚持“师德为先、制度为要、靶向引进、强化服务”的工作主线,持续深化人才工作体制机制改革,不断激发各级各类人才创新活力,为加快推进学校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人才保证。
一、坚持师德为先,夯实人才队伍建设思想根基
成立党委教师工作部,统筹师德师风建设,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党委教师工作部统筹协调、各二级单位贯彻落实的师德师风建设工作格局。制定《教职员工准入查询工作实施办法》,建立“引进人才组织谈话”制度,强化二级学院在人才引进工作中的政治审核,扎紧扎牢师德师风建设的入口关。凝练学校办学宗旨,以“塔石精神”引导教师始终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牢固树立“躬耕教坛、强校报国”的志向抱负。健全师德荣誉制度,举办“新教师入职宣誓仪式”“老教师荣休仪式”“向从事高等教育工作三十周年教师致敬”等活动,将尊师重教贯穿教师成长全过程,发挥优秀教师榜样示范带动作用,引导教师争做教书育人的“大先生”,学校1名教师入选第二届四川省“四有”好老师,新增四川省优秀教师2人、四川省教书育人名师1人。
二、聚焦制度创新,构建人才工作体系四梁八柱
(一)创新人才引入机制。出台《四川文理学院塔石人才引进计划实施办法》,建立人才分层分类引进模式,设置六大类型七个层次,采用编制内全职引进与编外年薪制全职引进并行的方式,面向海内外延揽高层次人才和青年才俊,先后引进博士97人。
(二)创新人才培育机制。制定《四川文理学院塔基人才成长计划实施办法》《四川文理学院塔尖人才成就计划实施办法》,建立从中青年人才到创新人才再到领军人才的阶梯式培育机制,为不同类别、不同层次人才的成长搭建平台。目前已组织评选了首批塔基人才80名,塔尖人才9名,均在已获批的国家级和省部级项目中担当重任。
(三)创新人才评价机制。实施教育教学和科研成果分级分类评价,制定《教育教学类项目及成果分级认定办法》《科研业绩分级认定办法》,建立塔石人才特聘教授制度,拓宽人才职称晋升通道和发展空间,构建更加开放多元的人才评价体系。
三、突出靶向引进,形成人才区域聚集强大磁场
立足应用型办学定位,建立“靶向引才”机制,积极引进学校和地方高质量发展紧缺的各类优秀人才,加速人才向川东地区、革命老区聚集。自2023年以来,学校先后围绕“化学工程与技术”“马克思主义理论”“材料与化工”等优势学科引进博士61人。精准对接达州“3+3+N”现代产业集群和地方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迫切需要,重点立足能源与新材料、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数字经济等新兴产业领域,引进高层次人才46人,全职引进马晓燠博士先进光学仪器团队、刘小容博士生态农业研究团队,柔性引进仲佳爱博士钾盐(锂)资源勘查开发研究团队,新增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2人。
四、强化人才服务,营造人才成长发展良好环境
坚持党管人才原则,组建高层次人才工作专班,积极协调省市人才部门,努力争取资源和政策,规划建设200个工位和学术研讨室,其中180个工位已投入使用,114名博士陆续入驻。建立班子成员联系服务博士人才制度,深入走访实验室、人才工作室,主动听取意见建议,切实做到专人对接、专人服务,帮助解决人才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充分运用学校媒体平台对人才先进事迹进行宣传报道,营造“爱才、重才、敬才、惜才”的良好氛围,不断提升人才的价值感、荣誉感和归属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