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江师范学院实施“五大计划”
推动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走深走实入脑入心
内江师范学院深入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紧紧围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社会服务、国际合作、文化建设等方面持续发力,推动内涵式高质量发展。
一、实施“培养质量跃升计划”,推动人才培养大提升。一是完善培养体系。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和教育手段推进“三分式”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构建“学生发展分类别、培养过程分阶段、课程教学分模块”的“三分”人才培养体系,为地区发展培养“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干得好”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二是推进课程改革。对标一流专业“双万计划”标准,打造“国家—省—校”三级课程建设体系,丰富课程资源,提升课程建设质量。50门课程入选省级五类“金课”,33门课程入选国家、四川省高等教育智慧教育平台。三是深化思政育人。明确课程思政内容体系,打造“一核心、两主体、三层级、四融合、五联动、六维度”的课程思政育人体系,实现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同频共振。
二、实施“学科登峰提升计划”,推动学科建设大进位。一是实施“申硕工程”。对标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和授权点条件,坚持锻优势、补短板,扬特色、强弱项,成功获得硕士授权单位和教育、农业两个专业硕士点,办学层次实现“本、硕”一体化突破,为建设高水平师范大学奠定坚实基础。二是优化学科布局。紧扣产业需求,按照“优化结构、集中优势、重点突破”原则,积极推进重点学科建设,大力支持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和学位授权点建设,将41个一级学科调整为30个,更好服务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三是突出学科特色。坚持因地制宜,打造以鱼类保护、“川鱼”资源开发利用为特色的水产学科。坚持学科交叉与融合,形成以基础学科交叉融合为特色的教育学学科。
三、实施“校地合作提升计划”,推动社会服务大提级。一是健全合作机制。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校地合作全面融入地方的若干意见(试行)》《社会服务指南》等文件,将社会服务工作纳入学校及二级单位发展规划,持续推进校地合作。二是搭建合作平台。充分发挥学科专业特长,与省级有关部门、地方政府、民间社团组织等共建校地合作平台13个。三是提升合作成效。深入推进政产学研用一体化发展,深化产教融合,最大限度把学校人才优势、科技优势转化为创新优势、发展优势。
四、实施“开放办学提升计划”,推动国际合作大拓展。一是扩大教育交流合作。成立外事工作领导小组,扩大国际学术交流和教育科研合作。与15个国家的27所高校及教育机构签订合作协议,新增合作交流项目48个。二是助力中华文化传播。成立中国—孟加拉国国际人文交流中心,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外传播,着力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好声音。结合地方和学校特色,挖掘国际文化交流活动的平台价值。三是提高国际学生素质。成立国际教育学院,优化国际学生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建成“中文+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中文+土木工程”“中文+经济学”等双语、外文课程50余门。
五、实施“校园文化提升计划”,推动文化建设大弘扬。一是丰富平台载体。建成全国首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峨眉武术传承”基地,与地方政府共建《全国革命老区县发展史》丛书收藏馆和中华传统书画文化研究院,建成“四川省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和巴蜀方志文化研究中心,优化升级校史馆,发挥文化平台和文化资源育人功能。二是传承精神内涵。结合社会热点,创新理论阐释方式、拓展宣传宣讲手段,让党的创新理论“声入人心”。打造“文津育廉”文化品牌,建设以“五园三廊一圈五广场”为核心的校园文化艺术景观,增强校园文化在师生中的影响力、辐射力。三是营造浓厚氛围。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文化建设全过程,连续四届获得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一等奖、优秀组织奖,《峨眉武魂》节目在第31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展演中亮相并获广泛好评。
西昌学院“六力并举”
推动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地落实
西昌学院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注重在提升思政引领力、人才竞争力、科技支撑力、民生保障力、社会协同力、国际影响力上下功夫,推动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地见效。
一、在提升思政引领力上下功夫,筑牢信仰强根基。充分运用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集体学习、党支部“三会一课”、主题班会等多种方式,迅速掀起学习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热潮,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上来。严格落实“第一议题”制度,完善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体系,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建设“西昌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基地”,紧紧围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党的创新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
二、在提升人才竞争力上下功夫,培育英才增活力。锚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深化“四新”建设,实施一流专业引领行动,提升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的契合度,申报新兴专业8个,撤销专业7个,立项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4个。实施“博学笃行”工程,积极对接产业需求,搭建实践教学平台,打造应用型产教融合品牌基地。实施学科赛事品牌培育计划,支持各学院探索形成具有学科特色鲜明的品牌赛事活动,建成院、校、省、国家四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体系,学生在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中获国奖8项。
三、在提升科技支撑力上下功夫,创新驱动添动力。全面修订科技工作和科研经费管理办法,出台科研业绩积分办法、学科专业建设“攀登计划”、教职工奖励办法等系列文件,提升科研团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立项国家级科研项目33项。根据学科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变化,持续完善高层次人才引育留用和激励机制,培育卓越教学名师、青年拔尖人才,大力引进银龄教师,形成系统化人才梯队建设格局。
四、在提升民生保障力上下功夫,服务师生暖人心。持续改善校园条件,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校园环境改造、校园安全建设等各项工作,着力建设节约校园、文明校园、多彩校园。加强校园“三防”建设,完成校园监控全覆盖,常态化开展校园安全检查、食品安全专项检查、风险隐患排查整治等行动,维护师生人身安全、保障校园平安有序。瞄准师生住宿环境升级、入学就业等急难愁盼问题,解决学生宿舍加装空调、教职工子女入学、人才公寓入住等实际需求,提高了师生满意度和幸福感。
五、在提升社会协同力上下功夫,服务区域促发展。做好凉山资源能源、特色农业和文化旅游三篇大文章,结合学校优势领域,助力地方发展。建设战略资源、清洁能源等应用型专业集群,建设钒钛、稀土等高能级科创平台,助力“工业强州”;聚焦“天府粮仓”凉山片区、全国优质特色农产品基地、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等建设,推动涉农专业高水平建设,引领凉山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助力“农业强州”;开展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可视化研究,深度参与凉山民族文化艺术节、国际火把节等品牌活动,助力“文旅强州”。深化校地、校企合作,建立与地方“产学研用”融通发展的利益联接机制,加强学校产教融合园区、产业学院建设,增强学校服务社会的能力,与政府部门、重点企业等签订合作协议33份,科研服务合同130项。
六、在提升国际影响力上下功夫,开放办学展形象。建立健全留学生培养体系,完成首批定制招收本科学历国际学生培养工作。设立专门管理机构,有针对性制定培养计划和评估体系,确保留学生教育质量与国际接轨。与法国、匈牙利、马来西亚等国家的11 所高校签订合作协议,举办现代农业技术培训班等国际培训项目,推动校际各学科领域科研和教学深度合作。积极对接国际先进办学理念和技术,为学校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注入国际元素,组织教师团组赴发达国家访问交流,选派近百名优秀的骨干教师和管理干部出国深造,鼓励学生赴海外学习,拓宽师生的国际视野,提升学校的国际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