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师范大学提升教学研究水平
助推教育高质量发展
四川师范大学深入学习贯彻全省教育大会精神,坚持教学学术是第一学术的教师发展观,构建师生“教与学的共同体”,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服务四川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建设贡献教育力量。
一、健全教学学术激励机制,增强教师教学动力
夯实教学学术岗位基础,实行教师分类发展制度,设立教学为主型、教学科研型等教师岗位,畅通各类教师职业发展通道。一是建强教学学术支持平台。成立教学评估与教师发展中心,打造教师教学咨询、教学诊断和教学辅导的专门机构。构建“3+1”教师教学能力培训体系,开展项目式、体验式、案例式培训。组建教师发展师团队,组织获得ISW资质的教师指导新教师培训、竞赛教师训练、信息技术课堂。二是建立教学过程评价指标体系。评审教师课程设计、教学基本材料、教学实施等环节,形成效果评价、诊断评价、过程评价、毕业生调查、教师自评、专家评价的“六维评教系统”。三是畅通教师职业发展通道。采用教学学术成果计分方式,对各类教学业绩等按标准赋分,纳入职称评定,取得标志性教学成果者申请直接认定相应职称,排名后20%的终止当年职称评审。
二、构建教学学术生成机制,提升教师教研能力
一是规划教学学术成长路径。实施新进教师“启航计划”、青年教师“扬帆计划”、卓越教师海外研修“远航计划”、优秀教师培养“领航计划”、教师国际化发展“师行万里”计划,组织专业带头人、模范教师“传帮带”,发挥名师工作室“头雁效应”,从课程教学理念、目标要求、课程考核等方面撰写6000多门次课程实施大纲,引导教师钻研课程、钻研教材、钻研学生。
二是打造教学学术交流平台。建设161个基层教学组织,开展集体备课、联合备课与教学研究,创新教研活动主题“6+X”模式,鼓励实施跨序列、跨学院、跨学校教研活动。开展基层教学组织示范建设,打造虚拟教研室、专业教研室、公共教研室、思政教研室等四大类共25个示范项目。
三是推进专业课程改革创新。组织教师以“双万计划”为引领,系统推进国家级、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内涵建设,突出“小学分、精课程、高聚焦、跨学科”特色,探索微专业培养模式,以一流本科课程建设为引领,推进课程改革创新,建设专业核心课程、顶点课程、专创融合课程、“四史”教育课程。
四是鼓励教师参加教学竞赛。构建学院—学校—省级—国家四级教学竞赛参赛体系,以竞赛为任务驱动,形成赛训结合教学提升模式,聘请专家团队指导教案打磨、微格演练、试讲磨课,帮助教师提炼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方法、升华教学艺术。
三、完善成果转化机制,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一是纳入决策参考。注重运用教师教学研究成果,吸纳采用于“五位一体”人才培养体系、学科专业结构、招生—培养—就业联动机制、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等方面。
二是打造教学共同体。组织师生“同课异构”活动,遴选教师和30余名本科生组成课程咨询委员会,采用“五早”模式鼓励学生参与教师教学改革、课题实验、田野调查项目,组建“卓越教师‘种子’计划”联盟,汇聚100余位基础教育教师、大学教师、本科生,建立协同联动育人机制。
三是设立实践平台。以创新创业与学科竞赛为切入点,从课程、平台、竞赛三个维度,构建“意识培养、能力训练、项目实践”一体化模式,依托学科竞赛、国家级众创空间、省级大学科技园等领域助推师生项目孵化和成果转化。
四是促进学术交流。建设教学案例和在线课程,在中国大学MOOC等平台上运行课程75门,建设SPOC课程600余门,超过35万人次选修。
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
发挥自身优势助力低空经济产业发展
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深入学习贯彻全省教育大会精神,顺应航空产业发展、国防事业建设和国家战略需要,系统构建产教、军民“两融合”,校企、校地“两合作”的办学机制,通过“建体系、搭平台、定标准、做服务”举措,有效增强学校服务低空经济产业发展的适应性。
一、构建人才培养体系,精准对接产业需求
一是专业设置与产业发展同步。对接低空经济产业链和部队空地勤岗位群的要求,开办无人机应用技术、通用航空器维修、航空复合材料成型和定翼机驾驶技术等低空经济紧密相关专业,建成国家“双高”A档专业群飞行器数字化制造技术、省级“双高”A档专业群飞机机电设备维修技术,覆盖航空制造、航空维修、运用及服务等类别,为国防建设和区域经济发展培养了15000余名低空制造、运营、服务、保障类人才。
二是教育改革与职教发展适应。立足航空装备制造产业链及技术链发展,建设国家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2个,联合其他学校、企业在机械电子工程、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开展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筹建无人机系统应用技术专业6个。聚焦航空航天装备领域的智能制造及“无人机+/北斗导航+”应用技术前沿,牵头建设一流专业核心课程、配套建设优质教材和校企合作典型生产实践项目。
三是人才培养与链主单位共育。校企共制人才培养方案,共搭“教学-科研-实训-生产”立体互动架构,共组总师名师领衔的科教融合团队,共编契合产业、军队岗位的新形态系列教材。毕业生成为无人机生产营运的骨干力量,“翼龙”无人机装试与海外技术服务团队中学校毕业生占比超过80%。定向培养空军、海军和武警部队的无人机应用技术、飞行器数字化制造技术和通用航空器维修专业军士。
二、搭建科教融汇平台,加快促进产业升级
一是产教融合共推组织和平台建设。搭建产教融合组织,成立无人机产业学院,配合组建成都市无人机产业协会、四川省无人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与相关专精特新企业共建无人机应用技术研究院、成都市无人机适航技术与标准研究所、无人机航空遥感数据处理联合实验室,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共建空天地大数据应用创新中心,形成全产业链的创新服务平台。
二是校企合作共促科研和成果转化。共建技术攻关团队,强化技术研发能力,在无人机智能自主与智能指控技术、无人机应用技术和无人机测试技术上重点发力,形成系统有效的解决方案和技术专利,促进四川省无人机产业的技术提升,在相关领域授权发明专利35项,登记软件著作权106项,授权实用新型专利120余项。
三、制定行业规范标准,前瞻引领产业趋势
一是创建人才培养标准。对接不同层次职业人才标准,梳理分析素质、知识、能力构成,遵循职业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创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标准规范,主持制(修)订完成教育部航空装备类专业目录及专业教学标准7个。
二是制定行业发展规范。编制无人机服务地方标准5项、团体标准8项。参加应急管理部《应急无人驾驶航空器飞行管理规定》起草工作,制定森林草原火灾视频监控技术规范、中小型无人机试飞验证基地系列团体标准。合作开展“翼龙系列无人机维修人员执照体系和培训资源开发”“翼龙无人机适航体系开发”等项目。
三是参与无人机国际准则。站在无人机行业发展的最前沿,作为主要成员方,组织参与制定IEEE P1936.1(无人机应用框架标准)、IEEE P1937.1(有效载荷装置接口要求和性能特性标准)、IEEE P1939.1(低空空域框架标准)、IEEE P1937.3(基于BDS短报文机制的民用无人机飞行数据传输标准)等四项无人机全球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