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决策部署,深入实施供需适配促进、就业指导深化、招聘服务优化、精准帮扶护航、阵地建设提升、监测评价赋能、宣传示范引领“七大行动”,积极构建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服务体系,全面提升就业服务工作质量。
一、实施供需适配促进行动。建立校政企联合会商机制,定期开展需求调查,广泛收集人才信息,及时掌握市场需求变化。推动“就业—招生—培养”联动,落实学科专业预警与动态调整机制,推进“红黄牌”专业整改,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等特殊专业,给予招生计划兜底保障。精准对接国省重大战略、重点行业,加强急需紧缺人才培养,促进人才向重点领域流通,主动服务我省“六大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
二、实施就业指导深化行动。加快编写具有中国特色、时代特色、西部地区特色的就业指导和创业指导教材,推动各高校修订完善生涯教育与就业指导课程标准。加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校就业创业指导“双百”导师团建设,组建四川省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专家库,常态化开展高校就业系统干部轮训,建强就业指导教师队伍。擦亮“一赛一课”活动品牌,开展省级就业创业指导金课建设活动,持续打造精品课程;办好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广泛开展“求职训练营”“职业体验周”等系列同期活动,为学生提供个性化、专业化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
三、实施招聘服务优化行动。坚持“两精准两带来”(精准调研所访区域产业布局,带来匹配的重点高校;精准调研用人单位人才需求,带来匹配的意向就业学生简历信息)开展访企拓岗活动,搭建与地方人才部门合作平台,推进校地企跨区域“产学研就”深度融合。建立“访企拓岗”校企对接合作意向跟踪落实机制,推动合作意向落地见效。依托33所高校建设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12个“蜀汇菁英”高校毕业生就业常设市场,归集岗位资源,拓宽就业渠道。构建“1+2+N”高校毕业生校园招聘服务体系,积极举办线上线下省级综合招聘会和区域性、行业性专场招聘会及各类“小而精”“专而优”校园招聘会,全面提升校园招聘质效。
四、实施精准帮扶护航行动。深入摸排重点群体毕业生情况,重点关注四类重点群体和民族地区生源毕业生群体,“一人一档”“一人一策”建立基本信息和就业帮扶台账,实行台账动态管理、服务全程跟踪、结果考评问效。强化精准指导服务,组织重点群体毕业生参加微专业、职业能力培训课程学习,扩大“宏志助航”就业能力培训规模和覆盖面,分层次、分阶段开展生涯规划、就业指导、心理调适等指导服务。落实就业帮扶“3个3”和“3个优先”工作要求,强化动态监测,兜牢重点群体毕业生就业底线,确保重点群体毕业生去向落实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会同人社部门做好离校未就业毕业生服务接续,多渠道推送岗位信息,提供离校不断线的贴心就业服务。
五、实施阵地建设提升行动。开发建设“川e就”—四川大学生就业数字化智能服务平台,提供一站式生涯规划、能力培训、求职招聘等数字化就业服务,构建省级高校人才培养供给、社会人才需求两个大数据库,实现“国—省—校”就业服务互联、信息互通、资源共享。指导开展就业指导工作室阵地建设,定期开展生涯咨询、就业帮扶等工作,引导学生提早树立就业意识,增强就业能力。督促高校建好建强求职招聘服务阵地,进一步完善多功能面试室功能配置,积极开展线下面试、AI面试及远程面试等活动。
六、实施监测评价赋能行动。按照“一体两翼三区”模式建强教育部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跟踪调查四川分中心(“一体”即以教育厅就业指导中心为主体,“两翼”即依托西南财经大学、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两校专业调查团队分类开展调查工作,“三区”即分别在省级就业指导中心、西南财经大学、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三地设立调查区),强化就业调查研究。严格落实“月监测”“周监测”“日监测”工作要求,定期反馈监测数据问题清单并督促整改,从严开展就业核查,重点监测灵活就业率、自由职业率等数据指标。修订高校就业工作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实时呈现各校就业工作情况,编制就业质量、生源信息与就业意向、就业反馈招生“三大报告”,为政府部门决策、专业优化调整、招生计划分配等提供参考。
七、实施宣传示范引领行动。加大政策宣传解读,将就业政策宣传阐释作为就业指导课和形势政策课的重要内容,实施名师领航“蒲公英计划”、生涯启航“育苗计划”,每月举办就业创业指导金课教师巡讲和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金奖选手“面对面”分享交流活动,加强各类赛事活动成果运用。推广就业典型工作经验,汇编典型案例和典型事迹,引导大学生从实际出发选择职业和工作岗位。切实维护良好就业环境,会同省级相关部门定期开展就业风险研判,常态化开展就业安全教育,严把校园招聘安全关,深入开展就业市场清理整顿工作,切实维护高校毕业生就业权益,坚决守牢就业安全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