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问答 无障碍浏览 长者专区 移动门户 新媒体矩阵 新媒体矩阵
  • 机构
    委厅领导
    机关处室
    直属事业单位
    地方属高校
    驻厅纪检监察组
  • 新闻
    教育要闻
    战线动态
    政策解读
    专题专栏
    视频新闻
  • 政府信息公开
    信息公开指南
    信息公开制度
    主动公开内容
    信息公开年报
    依申请公开
    通知公告
    政策文件库
  • 政务服务
  • 互动
    厅长信箱
    回应关切
    问答精选
    在线访谈
    结果反馈
  • 办公系统
[首页] >> 新闻动态 >> 省教育厅动态简报

四川教育动态第33期

[四川省教育厅] 发布时间:2025-10-11 15:37 来源:办公室 分享:
   

教育要情 

●我省推进中小学研学实践教育让孩子在行走的课堂中成长

基层速递 

●西南民族大学构建“学院+城市社区”互嵌模式打造思政实践大课堂

●成都市成华区加力教育帮扶助力民族地区教育发展

●四川护理职业学院创新培养模式打造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信息广角 

●成都中医药大学“AI数据标注助力中医药领域高质量发展”入选全国首批数据标注优秀案例

教 育 要 情

▲我省推进中小学研学实践教育让孩子在行走的课堂中成长。(1)完善制度框架,健全发展体系。出台中小学生研学实践工作实施意见,对组织管理、队伍建设、经费管理等方面提出明确要求。推动各地建立研学活动报备和课程审核备案机制,制定研学基地建设、课程编制、指导教师执业、活动设计等地方标准4项。(2)强化资源保障,夯实基础条件。加大基(营)地保障,推进国家、省级基(营)地建设,创建国家级研学基地26个、营地4个,获得中央彩票公益金项目补助资金3600万元。认定省级研学基地271个、营地10个,发布研学实践活动精品线路35条,编写省级教材《可爱的四川》,指导各地开发地方特色课程4000余门,丰富研学实践教育资源供给。(3)注重队伍建设,提升专业能力。探索建立以学校教师为主与实践基地为辅的协同“双师型”教学机制,现有专兼职教师4000余名。依托“国培”“省培”专项计划,举办课程开发、基地管理等培训5期、交流活动3场次,培训人员5000余人次。(基教处、国资装备中心)

基 层 速 递

▲西南民族大学构建“学院+城市社区”互嵌模式打造思政实践大课堂。(1)深化校地协同。构建“思政实践+基层治理”共同体,联合成都市双流区、武侯区建立“铸牢”基地,选派52名学生骨干担任社区兼职团干部,参与民生服务等基层治理工作。(2)打造服务品牌。通过“返家乡”“逐梦扬帆计划”等平台,开展国风市集、防艾宣传等活动,实施文化帮扶、安全用药科普等民生服务。(3)拓展实践路径。联动社区开展非遗摄影展、美食汇、乐学堂等沉浸式体验活动,开设树皮拓印、刀画创作、非遗剪纸等互动工坊,成立“小迪·道中华”工作室,联合双流区打造数字化云端宣教平台,推出“非遗里的中国年”“我为巴蜀文化代言”等系列短视频。(西南民族大学)

▲成都市成华区加大教育帮扶助力民族地区教育发展。(1)区域统筹推动帮扶工作“制度化”。成立帮扶工作专班,指导丹巴县推进“两项创建”,加强接收和选派干部,推进中小学、幼儿园结对,制定“一校一案”帮扶措施,开展“线上+线下”送教送培、联研共训等127次。(2)送教送培推动队伍建设“专业化”。开展名师工作室合作共建,吸纳丹巴58名教师加入成华名师工作室,派驻援藏干部、支教教师28人次,组织优秀教师送课60余节。(3)科技赋能推动远程帮扶“数字化”。通过区智慧教育云平台向丹巴分享原创学科、电子期刊等资源,共享成华“三研三上三改”课例研修模式。鼓励结对学校开展远程帮扶,双庆小学对丹巴县甲居镇小学累计直播优质课600余节,覆盖学生2万余人次。(成都市教育局)

▲四川护理职业学院创新培养模式打造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1)构建共进培养体系。加强师德师风和职业操守培养,将教育家精神融入铸魂强师全程,选树师德标兵;加强专业理论、临床技能与课程开发能力,夯实专业教学能力;加强数智化与专业前沿知识的学习应用,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以“三个加强”为抓手,打造“师德+教学+发展”三维共进培养体系。(2)打造实训实践平台。以模拟医院场景、建设高仿真实训室、自主开发操作软件等为特色,搭建校内实训平台,与医院、养老机构、企业等共建产业学院,形成“人才共育、共管、共享”良好局面,推进共同育人与实践服务。(3)注重分层递进周期。实施入职期“规范化”培养,采取“双导师”和“传帮带”措施,为青年教师树标杆、立样板,强化新教师入职培训,实现从“高校毕业生”转变为“合格教师”;推行发展期“专业化”培养,支持教师攻读更高学位或参加国内外前沿技术进修,开展教学竞赛与技能比武,帮助教师形成鲜明教学特色和稳定实践方向,实现从“合格教师”转变为“骨干教师”。落实稳定期“卓越化”培养,发挥“一对多”示范引领作用,以专业优势带动专业发展,搭建干事创业平台,实现从“骨干教师”成长为“专业带头人”。(四川护理职业学院)

▲广安市强化渝广师资共育赋能教育强市建设。(1)坚持互派交流。建立“百千提质”计划,每年选派100余名骨干教师赴成渝名校跟岗研修,组建跨区域师徒结对子,带动培养市级骨干教师,形成“双向流动、互利共赢”师资交流生态。(2)注重能力提升。构建教研合作机制,联合申报国家级、省级课题,共同开发特色课程。举办川渝双城高中化学研讨会、教育数字化转型论坛等活动,组织教师围绕“新课标落地”“作业设计优化”等问题开展联合攻关,共同提升教育教学专业能力。(3)推动成效落地。构建“川渝名师+本土骨干+青年教师”三级培养网络,举办川渝名师论坛、教学成果博览会等活动,邀请川渝名师开展示范课、专题讲座30余场次,联合打造“广安市职教名师工作室”等名片。(广安市教育和体育局)

▲宜宾学院多措并举抓早抓实毕业生就业工作。(1)就业工作早谋划。构建以“平实之心”为内核的特色就业工作体系,将就业工作贯穿大学四年全过程,着力培养毕业生“平实之心”就业观和择业观,精准开展就业指导和服务。(2)岗位拓展早布局。编印2026届毕业生选录指南,积极向用人单位推荐和推送毕业生,落实就业“一把手”工程,深入新疆、西藏、江苏等地访企拓岗,走访用人单位900余家,拓展优质岗位3000余个。(3)校园招聘早准备。抢抓关键期,积极联动政府、企业举办各类校园招聘,建立“省级大型招聘会+校级双选会+院级专场招聘会+专业精准推介会”四级招聘体系,年均吸引用人单位800余家。(4)就业帮扶早摸底。建立“一人一档”“一生一策”重点群体毕业生就业动态管理台账,通过三次谈心谈话、推介三次促进活动、推送三个就业岗位的“3个3”工作法,强化就业帮扶。(宜宾学院)

▲眉山市聚力推进“网链共享计划”筑牢教育数字化底座。(1)筑牢硬件支撑。锚定“优质资源无死角覆盖”目标,构建四级联动的硬件支撑体系,夯实数字底座,破除接入壁垒,全面完成引领学校和互动教室的建设。(2)构建联动体系。按照“结点成链、织链成网”的思路,以“领军校+引领校+网点校”三级架构,打通资源下沉“最后一公里”。(3)驱动质效跃升。出台《眉山市基础教育“网链共享计划”教学教研指导意见》,构建“研—教—评”闭环体系,建立日常监播、资源审核、数据安全防护管理机制,明确要求每学期跨校联合教研不少于2次,确保资源转化实效。(眉山市教育和体育局)

▲四川省无人机学院开办低空技术国际暑期学校深化对外交流合作。(1)构建课程体系。围绕飞行器平台、智能系统与集群组网三大方向,通过工程设计与问题求解,推进实践环节与理论教学,助力学生掌握无人机专业知识。(2)深入一线实践。参与商用无人机系统实操,研讨多场景解决方案,聚焦低空技术理论与实践融合,体验从理论到应用的产业创新流程。(3)促进文化交流。参观三星堆博物馆、乐山大佛,体验书法、蜀绣、川菜制作、川剧表演等非遗活动,深化阿方师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推动科技交流与文化互鉴。(电子科技大学)

▲巴中市创新机制推动“校园餐”常态长效治理。(1)建立全链条透明监管体系。实施“明厨亮灶”升级工程,改造透明隔断厨房、LED直播系统,实时公开后厨操作情况。开展食材供应链“双审双查”,每季度进行供应商资质审查和质量抽检,全面公开食材溯源信息。创新“价格+营养”双公示制度,确保餐费流向可追溯、每餐营养可量化。(2)深化家校社协同监督机制。建立家长代表全程参与食材采购、餐食制作工作机制。每学期组织2次以上后厨开放活动,今年累计开展“妈妈餐”等特色活动1000余场次,收集建议5000余条,问题办结率达98%。(3)打造数字化食安治理平台。依托监控平台集成视频监控、AI巡查功能模块,实现“指尖监管”全覆盖,创新“互联网+食育”模式,推送膳食指南、开展知识竞赛,培育健康饮食文化。(基建后产中心、巴中市教育局)

信 息 广 角

▲成都中医药大学“AI数据标注助力中医药领域高质量发展”入选全国首批数据标注优秀案例。第八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聚焦“推动高质量数据集建设,加快赋能人工智能发展”主题,围绕数据标注、高质量数据集等热点议题开展研讨,现场发布全国首批数据标注优秀案例。成都中医药大学申报的“AI数据标注助力中医药领域高质量发展”案例成功入选。成都中医药大学联合华为等合作伙伴,依托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区100余家医疗机构资源,整合中西医结合病历、影像资料、基因本草等多元数据,构建覆盖文本、图像、音频、视频的全模态数据集(原始数据2411.76TB,清洗后4.7TB),并围绕“出数据、出应用、出模式、出产业”四大目标,推动中医药AI技术落地应用。(成都中医药大学)

相关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编辑:胡建伟
打印本页
返回首页
无障碍浏览 移动门户 新媒体矩阵

四川教育动态第33期

2025-10-11 15:37 来源:办公室

教育要情 

●我省推进中小学研学实践教育让孩子在行走的课堂中成长

基层速递 

●西南民族大学构建“学院+城市社区”互嵌模式打造思政实践大课堂

●成都市成华区加力教育帮扶助力民族地区教育发展

●四川护理职业学院创新培养模式打造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信息广角 

●成都中医药大学“AI数据标注助力中医药领域高质量发展”入选全国首批数据标注优秀案例

教 育 要 情

▲我省推进中小学研学实践教育让孩子在行走的课堂中成长。(1)完善制度框架,健全发展体系。出台中小学生研学实践工作实施意见,对组织管理、队伍建设、经费管理等方面提出明确要求。推动各地建立研学活动报备和课程审核备案机制,制定研学基地建设、课程编制、指导教师执业、活动设计等地方标准4项。(2)强化资源保障,夯实基础条件。加大基(营)地保障,推进国家、省级基(营)地建设,创建国家级研学基地26个、营地4个,获得中央彩票公益金项目补助资金3600万元。认定省级研学基地271个、营地10个,发布研学实践活动精品线路35条,编写省级教材《可爱的四川》,指导各地开发地方特色课程4000余门,丰富研学实践教育资源供给。(3)注重队伍建设,提升专业能力。探索建立以学校教师为主与实践基地为辅的协同“双师型”教学机制,现有专兼职教师4000余名。依托“国培”“省培”专项计划,举办课程开发、基地管理等培训5期、交流活动3场次,培训人员5000余人次。(基教处、国资装备中心)

基 层 速 递

▲西南民族大学构建“学院+城市社区”互嵌模式打造思政实践大课堂。(1)深化校地协同。构建“思政实践+基层治理”共同体,联合成都市双流区、武侯区建立“铸牢”基地,选派52名学生骨干担任社区兼职团干部,参与民生服务等基层治理工作。(2)打造服务品牌。通过“返家乡”“逐梦扬帆计划”等平台,开展国风市集、防艾宣传等活动,实施文化帮扶、安全用药科普等民生服务。(3)拓展实践路径。联动社区开展非遗摄影展、美食汇、乐学堂等沉浸式体验活动,开设树皮拓印、刀画创作、非遗剪纸等互动工坊,成立“小迪·道中华”工作室,联合双流区打造数字化云端宣教平台,推出“非遗里的中国年”“我为巴蜀文化代言”等系列短视频。(西南民族大学)

▲成都市成华区加大教育帮扶助力民族地区教育发展。(1)区域统筹推动帮扶工作“制度化”。成立帮扶工作专班,指导丹巴县推进“两项创建”,加强接收和选派干部,推进中小学、幼儿园结对,制定“一校一案”帮扶措施,开展“线上+线下”送教送培、联研共训等127次。(2)送教送培推动队伍建设“专业化”。开展名师工作室合作共建,吸纳丹巴58名教师加入成华名师工作室,派驻援藏干部、支教教师28人次,组织优秀教师送课60余节。(3)科技赋能推动远程帮扶“数字化”。通过区智慧教育云平台向丹巴分享原创学科、电子期刊等资源,共享成华“三研三上三改”课例研修模式。鼓励结对学校开展远程帮扶,双庆小学对丹巴县甲居镇小学累计直播优质课600余节,覆盖学生2万余人次。(成都市教育局)

▲四川护理职业学院创新培养模式打造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1)构建共进培养体系。加强师德师风和职业操守培养,将教育家精神融入铸魂强师全程,选树师德标兵;加强专业理论、临床技能与课程开发能力,夯实专业教学能力;加强数智化与专业前沿知识的学习应用,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以“三个加强”为抓手,打造“师德+教学+发展”三维共进培养体系。(2)打造实训实践平台。以模拟医院场景、建设高仿真实训室、自主开发操作软件等为特色,搭建校内实训平台,与医院、养老机构、企业等共建产业学院,形成“人才共育、共管、共享”良好局面,推进共同育人与实践服务。(3)注重分层递进周期。实施入职期“规范化”培养,采取“双导师”和“传帮带”措施,为青年教师树标杆、立样板,强化新教师入职培训,实现从“高校毕业生”转变为“合格教师”;推行发展期“专业化”培养,支持教师攻读更高学位或参加国内外前沿技术进修,开展教学竞赛与技能比武,帮助教师形成鲜明教学特色和稳定实践方向,实现从“合格教师”转变为“骨干教师”。落实稳定期“卓越化”培养,发挥“一对多”示范引领作用,以专业优势带动专业发展,搭建干事创业平台,实现从“骨干教师”成长为“专业带头人”。(四川护理职业学院)

▲广安市强化渝广师资共育赋能教育强市建设。(1)坚持互派交流。建立“百千提质”计划,每年选派100余名骨干教师赴成渝名校跟岗研修,组建跨区域师徒结对子,带动培养市级骨干教师,形成“双向流动、互利共赢”师资交流生态。(2)注重能力提升。构建教研合作机制,联合申报国家级、省级课题,共同开发特色课程。举办川渝双城高中化学研讨会、教育数字化转型论坛等活动,组织教师围绕“新课标落地”“作业设计优化”等问题开展联合攻关,共同提升教育教学专业能力。(3)推动成效落地。构建“川渝名师+本土骨干+青年教师”三级培养网络,举办川渝名师论坛、教学成果博览会等活动,邀请川渝名师开展示范课、专题讲座30余场次,联合打造“广安市职教名师工作室”等名片。(广安市教育和体育局)

▲宜宾学院多措并举抓早抓实毕业生就业工作。(1)就业工作早谋划。构建以“平实之心”为内核的特色就业工作体系,将就业工作贯穿大学四年全过程,着力培养毕业生“平实之心”就业观和择业观,精准开展就业指导和服务。(2)岗位拓展早布局。编印2026届毕业生选录指南,积极向用人单位推荐和推送毕业生,落实就业“一把手”工程,深入新疆、西藏、江苏等地访企拓岗,走访用人单位900余家,拓展优质岗位3000余个。(3)校园招聘早准备。抢抓关键期,积极联动政府、企业举办各类校园招聘,建立“省级大型招聘会+校级双选会+院级专场招聘会+专业精准推介会”四级招聘体系,年均吸引用人单位800余家。(4)就业帮扶早摸底。建立“一人一档”“一生一策”重点群体毕业生就业动态管理台账,通过三次谈心谈话、推介三次促进活动、推送三个就业岗位的“3个3”工作法,强化就业帮扶。(宜宾学院)

▲眉山市聚力推进“网链共享计划”筑牢教育数字化底座。(1)筑牢硬件支撑。锚定“优质资源无死角覆盖”目标,构建四级联动的硬件支撑体系,夯实数字底座,破除接入壁垒,全面完成引领学校和互动教室的建设。(2)构建联动体系。按照“结点成链、织链成网”的思路,以“领军校+引领校+网点校”三级架构,打通资源下沉“最后一公里”。(3)驱动质效跃升。出台《眉山市基础教育“网链共享计划”教学教研指导意见》,构建“研—教—评”闭环体系,建立日常监播、资源审核、数据安全防护管理机制,明确要求每学期跨校联合教研不少于2次,确保资源转化实效。(眉山市教育和体育局)

▲四川省无人机学院开办低空技术国际暑期学校深化对外交流合作。(1)构建课程体系。围绕飞行器平台、智能系统与集群组网三大方向,通过工程设计与问题求解,推进实践环节与理论教学,助力学生掌握无人机专业知识。(2)深入一线实践。参与商用无人机系统实操,研讨多场景解决方案,聚焦低空技术理论与实践融合,体验从理论到应用的产业创新流程。(3)促进文化交流。参观三星堆博物馆、乐山大佛,体验书法、蜀绣、川菜制作、川剧表演等非遗活动,深化阿方师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推动科技交流与文化互鉴。(电子科技大学)

▲巴中市创新机制推动“校园餐”常态长效治理。(1)建立全链条透明监管体系。实施“明厨亮灶”升级工程,改造透明隔断厨房、LED直播系统,实时公开后厨操作情况。开展食材供应链“双审双查”,每季度进行供应商资质审查和质量抽检,全面公开食材溯源信息。创新“价格+营养”双公示制度,确保餐费流向可追溯、每餐营养可量化。(2)深化家校社协同监督机制。建立家长代表全程参与食材采购、餐食制作工作机制。每学期组织2次以上后厨开放活动,今年累计开展“妈妈餐”等特色活动1000余场次,收集建议5000余条,问题办结率达98%。(3)打造数字化食安治理平台。依托监控平台集成视频监控、AI巡查功能模块,实现“指尖监管”全覆盖,创新“互联网+食育”模式,推送膳食指南、开展知识竞赛,培育健康饮食文化。(基建后产中心、巴中市教育局)

信 息 广 角

▲成都中医药大学“AI数据标注助力中医药领域高质量发展”入选全国首批数据标注优秀案例。第八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聚焦“推动高质量数据集建设,加快赋能人工智能发展”主题,围绕数据标注、高质量数据集等热点议题开展研讨,现场发布全国首批数据标注优秀案例。成都中医药大学申报的“AI数据标注助力中医药领域高质量发展”案例成功入选。成都中医药大学联合华为等合作伙伴,依托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区100余家医疗机构资源,整合中西医结合病历、影像资料、基因本草等多元数据,构建覆盖文本、图像、音频、视频的全模态数据集(原始数据2411.76TB,清洗后4.7TB),并围绕“出数据、出应用、出模式、出产业”四大目标,推动中医药AI技术落地应用。(成都中医药大学)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中国政府网 教育部 四川省人民政府 四川政务服务网 驻厅纪检监察组 四川智慧教育平台

  • 使用帮助
  • 网站声明
  • 联系方式
  • 站点地图

主办:四川省教育厅 制作维护:四川省教育融媒体中心 公安部备案号:川公网安备 51010502010674号 网站标识码:5100000016 备案号:蜀ICP备1900244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