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旅游学院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决策部署,始终将毕业生就业工作摆在突出位置,通过加强顶层设计、凝聚全校合力,全面构建就业服务新格局,有效促进毕业生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
一、坚持机制引领与责任落实相结合,筑牢就业工作根基
一是强化统筹引领。全面落实就业工作“一把手”工程,主要负责人定期召开就业工作专题会议,研究部署就业工作重大事项。分管负责人靠前指挥,实施“半月谈+每月谈”督查机制,推进就业目标达成。其他班子成员联系指导二级学院就业工作,带头拓展就业岗位,定期分析研判就业形势。
二是加强制度保障。启动实施《四川旅游学院就业工作攻坚行动方案(2025—2027年)》,构建“全员参与、精准指导、有温度服务、动态评价”四大体系,实现“就业质量、就业能力、服务满意度”提升目标。
三是压实工作责任。成立二级学院就业工作小组,实施负责人统筹部署、教研室优化培养、导师个性化指导、辅导员思政引导、专员精准施策五类举措,实现从学业规划到就业指导全链条支持。将就业工作纳入各二级学院党建考核、评奖评优指标体系,加强就业数据动态监测,对工作进展缓慢学院针对性督促指导。
二、坚持访企拓岗与产教融合相结合,拓宽就业资源渠道
一是深入推进访企拓岗。班子成员带头开展访企拓岗专项行动,千方百计挖掘就业岗位资源,各二级学院组织专业教师、辅导员等深入企业调研,了解行业发展趋势和人才需求。2025年以来,走访企业823家,比2024年增加489家,拓展就业岗位7337个,新增岗位供需比达2.6:1。
二是积极开展校园招聘。发挥校园招聘主渠道作用,举办“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校就业创业联盟文旅服务分盟2025届毕业生就业双选会”“毕业生网络就业双选会”等活动,组织企业入校开展旅游、餐饮酒店、户外运动等专场招聘会及宣讲会,吸引700余家企业入校招聘,提供岗位近20000个。
三是全力促进产教融合。构建“产业学院+微专业+创新实践班”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与企业共办专业、共抓就业,共建实践教学基地365个、现代产业学院6个。
三、坚持就业育人与师资融合相结合,提升就业指导质效
一是注重就业育人。加强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建设,将其纳入人才培养方案,邀请企业HR、行业专家参与课程教学,丰富教学内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职业观和就业观。以“全员参与、全程指导、全面提升”理念组织参加职业规划大赛,校赛参与率超80%,在第二届全国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中荣获“高校优秀组织奖”。
二是提升求职技能。举办考研经验分享、简历指导等就业指导讲座,覆盖学生5000余人次,构建“校级咨询室—院级咨询室—辅导员工作室—朋辈咨询室”就业咨询服务体系,为学生提供一对一就业咨询服务,针对个性化问题进行指导,帮助学生解决就业过程中的困惑。
三是优化师资培养。组织开展职业发展和就业指导师资能力提升活动,邀请多名全省大学生职业指导专家库成员来校主讲,为校院两级就业工作人员充电赋能。积极承办2025年高校就业创业指导金课建设活动,有效驱动就业指导及职业规划课程专业化、精品化建设。
四、坚持精准帮扶与政策保障相结合,兜牢就业民生底线
一是精准开展就业帮扶。全面摸排重点群体毕业生,建立“一人一档”帮扶台账,做到底数清、情况明。对“慢就业”“缓就业”学生,开展一次形势分析、一次信息搜集、一次简历优化、一次面试指导的“四个一”工作法。针对残疾毕业生、低保家庭毕业生、民族地区毕业生等群体,分类制定就业帮扶方案,提供个性化就业指导、岗位推荐、心理辅导。
二是加强就业安全教育。建立“就业舆情日监测、周研判”机制,通过主题班会、案例警示等形式,开展就业安全专项教育,重点防范虚假招聘、就业歧视、培训骗局等就业风险,增强毕业生风险防范意识。对就业压力大、情绪波动明显的学生,建立“一对一”心理疏导台账,及时提供心理咨询和帮扶。
三是健全就业政策支撑。通过校园官网、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开展就业政策宣传月活动,做好求职补贴申请发放工作,发放求职补贴86.25万元,惠及学生575人次。同时,严格执行就业统计“四不准”“三不得”规定,通过“班—院—校”三级核查机制,确保就业数据真实准确。